羅芳珪

抗日名將、民族復興英雄

羅芳珪(1907—1938),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縣(今衡陽衡東縣)人,中國國民革命軍少將、抗日名將、民族復興英雄。1907年12月20日生於衡陽市衡東縣的一家書香門第,13歲考入岳雲中學。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后參加北伐戰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1934年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八十九師五二九團團長。1937年,平津淪陷后,日軍轉移兵力向南口進攻。奉命率部扼守陣地,縱橫十餘里,從8月12日起至23日止,以千餘人抵禦數萬之敵。當時所部已陷日軍重圍,仍率部頑強突圍出去。南口一戰,大震軍威,被中外讚譽為英勇抗戰的中國“四大名團”之一。1938年4月6日,台兒庄戰役陣亡。犧牲時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3軍89師529團團長。國民政府為表彰羅芳珪的功績,追謚為陸軍少將,入祀衡陽南嶽忠烈祠。1988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烈士。

人物生平


1907年12月20日,羅芳珪出生在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縣曉霞峰南麓的沱字區百葉沖(今衡陽市衡東縣新塘鎮百葉村)一個書香門第家庭。4歲就入私塾接受啟蒙教育,6歲入白衣沖回龍精舍念小學,12歲考入岳雲中學,在那裡學習生活了整整6年。
進入中學時代,羅芳珪不光埋頭數理化,而且特別關心時事政治。目睹政府昏庸無能,軍閥連年征戰,帝國主義蠶食中國,立志效法岳飛、文天祥、林則徐,報效祖國,把一切獻給民族復興大業。
1925年夏,18歲的羅芳珪從岳雲中學畢業,與從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回國的堂兄羅芳中一道投筆從戎,結伴經武漢繞道上海,乘海輪直達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后安排在步兵科一團七連見習。七連連長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陳賡。1926年冬,羅芳珪從黃埔軍校畢業,隨即參加北伐戰爭。之後,歷任排、連、營長。1935年擢升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軍長湯恩伯)八十九師(師長王仲廉)五二九團團長。
羅芳珪烈士像
羅芳珪烈士像
1931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日軍佔領中國東北三省。1935年又發動華北事變,日軍加快侵吞中國的步伐。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1936年,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奉命由江南北上,過黃河、出長城,到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抗擊入侵的日軍及其投敵的偽蒙軍。在傅作義將軍的配合下,收復了百靈廟,予敵以重創。在這場著名的綏東戰役里,羅芳珪團初試鋒芒,立了大功。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后,中共中央發表宣言,號召“全中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的侵略!”蔣介石也在廬山發表談話:“如果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偉大的抗日戰爭全面展開!
7月底,北平淪陷。日寇企圖打通平綏線,其精銳部隊坂垣師團、川原師團一部及鈴木、酒井、高木、山下四個旅團,蜂擁集結昌平一帶,向中國軍隊發起新一輪大規模的進攻。敵軍向西冒犯,我方第十三軍奉命搶防南口。8月1日,羅芳珪團作為先頭部隊從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南部緊急出發,挺進張家口,搶在敵寇到達之前佔領南口險隘。從8月10日起,坂垣師團出動飛機30餘架,坦克30多輛,野炮60多門,投入兵力萬餘眾,向我軍陣地瘋狂進攻。堅守南口虎峪村、蘇林口、馬鞍山一帶的羅芳珪團首當其衝,承受著極大的壓力,與10倍之強敵連續血戰20天。在那難忘的日日夜夜裡,羅芳珪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觀察敵情、調度部隊、慰問傷員、鼓舞士氣,始終堅持在一線指揮。以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打退了敵人的一次次衝鋒,陣地巋然不動。據8月27日國民黨中央社報道:“敵用坦克三十餘輛,沖入南口內外壁,工事均被填滿,我守軍在南口左右山頭,與敵激戰,羅團官兵,大部殉國,但士氣極旺……”。第十三軍軍長湯恩伯給蔣介石的電文也特彆強調:“此役賴我守軍羅團沉著應戰,官兵奮勇異常,故予敵以重創。”《大公報》著名記者范長江、孟秋江采寫的戰地通訊《搶防南口》、《血戰居庸關》,歌頌了十三軍及羅芳珪團英勇殺敵的事迹,令中華兒女和國際友人無比振奮。羅芳珪團也贏得了抗戰英勇殺敵“四大名團”之一的美名。
南口突圍以後,羅芳珪團大部陣亡,損失慘重。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補充,又同仇敵愾,奔向新的抗日戰場──參加台兒庄大會戰。
羅芳珪烈士像
羅芳珪烈士像
台兒庄本是山東嶧縣南部運河邊一個不大的集鎮。1938年春,中國軍隊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統率下,以孫連仲的第二集團和湯恩伯的第二十軍團為主力,在這裡同侵華日軍進行了一場殊死決鬥,擊潰了坂垣、磯谷兩個精銳師團,殲敵萬餘名,奪取了抗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1938年春,日軍磯谷師團氣勢洶洶南下,企圖打通津浦線,佔領徐州。它的第一步就是要奪取徐州以北的滕縣,然後直取戰略要地嶧縣的台兒庄。3月16日,磯谷師團圍攻滕縣,我軍守城的122師拚死抵抗,台兒庄戰役正式打響。3月18日,羅芳珪團隨二十軍團(軍團長湯恩伯)八十五軍(軍長王仲廉)八十九師(師長張雪中)前往增援時,一二二師將士經過3天血戰全部為國盡忠,滕縣已陷落敵手。隨後,台兒庄北面的嶧縣城,西面的韓庄相繼失守。敵軍在坦克、大炮的猛烈轟擊下,一舉突破台兒庄東北角。我軍冒著敵人的炮火,前赴後繼,嚴防死守。到4月1日,6個團的守軍傷亡過半,台兒庄危如累卵
4月初,台兒庄爭奪戰達到白熾化程度,我守土將士以血肉之軀與頑敵苦戰死拼。為解磯谷師團之圍,坂垣師團南下增援。途經嶧縣城附近時,早已等候在那裡的我八十九師奮起迎敵。羅芳珪團衝殺在前,羅團長號召全團官兵:“今天這一仗,有進無退,有我無敵,好男兒報效祖國的時刻到了!”一番慷慨陳詞,使全團士氣大振,決心血戰到底。經過三晝夜的苦戰,一連攻克了敵人的三處陣地,佔領了大顧珊村,逼近了台兒庄。
4月4日,在李宗仁的周密安排下,我方各路援軍陸續趕到,以凌厲的攻勢對敵人實行反包圍。台兒庄的守軍緊密配合,向敵人發起猛烈反攻。4月6日,我軍全線發起總攻,鬼子的末日到了。潰退前,他們困獸猶鬥,戰鬥更為激烈。這天下午5時左右,五二九團團長羅芳珪與團副李有於在大顧珊村外前沿陣地指揮戰鬥,隱蔽在一道土牆后觀察敵情。突然,敵方飛來一排炮彈,彈片擊中羅芳珪的頭部和胸部,頓時血流如注,團副李有於也倒在血泊中,兩人同時壯烈殉國。彌留之際,羅芳珪對部屬斷斷續續地說:“我死了……不要緊,你們……要狠狠……狠狠打擊日本強盜,……收復……台兒庄!”說完,便安詳地閉上了眼睛。正在採訪的戰地記者張高峰聞訊趕來,特地從樹叢中採摘兩枝盛開的桃花,放在兩位烈士的胸前,沉痛地脫帽致哀:“安息吧,英雄!”
幾個小時后,日軍丟下上萬具屍體倉惶逃竄,台兒庄又回到中國軍隊手裡。

主要事迹


1934年,羅芳珪擢升為十三軍八九師五二九團團長。
1937年7月29日、30日平津相繼失陷后,日本在挑起淞滬戰役的同時,又調集重兵南下,妄圖南北夾擊,速戰速決,進而侵佔全中國。為此,7月31日日軍沿平綏線推進,在昌平集結重兵,準備進攻南口,目標是攻佔山西,奪取重要戰略物資煤炭。8月初,南口戰役戰事激烈,史稱“南口保衛戰”。
南口是京畿名鎮,京張鐵路重鎮,既是燕山山脈與太行山山脈交會處,又是八達嶺唯一入口點,與居庸關、八達嶺同為交通要衝。日軍為實現其經由華北征服中國的野心,8月9日大舉進兵南口,投入7萬餘人的兵力,主力部隊為板垣師團、鈴木師團、山下旅團和酒井旅團,配備300門火炮,另有航空飛行大隊、戰車隊、化學部隊協同作戰,揚言三日內攻佔南口。
中國參加南口戰役的軍隊6萬餘人,以南口為中心布防,陣地東起德勝口、蘇林口,西至鎮邊城、橫嶺,戰線長達90公里。中國軍隊十三軍八九師五二九團團長羅芳珪奉命搶防南口。戰前,羅芳珪把懷有身孕的妻子從駐地送回老家,以便全身心投入戰鬥。8月1日,羅芳珪團從大同乘車,冒著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趕赴南口前沿陣地。到達指定位置后,在龍虎台、南口火車站、南口村一帶迅速構築防禦工事,進行戰前準備。
8月8日晨,戰役打響,日軍炮火向南口中國軍隊進行猛烈轟擊,日機輪番轟炸,五二九團一次次打退日軍進攻,堅守陣地,直至深夜,奉命戰略撤退,放棄南口車站,退守龍虎台。
8月10日,日軍發動總攻,龍虎台首當其衝。為減少傷亡,羅芳珪果斷下令守軍暫時撤退,當日軍剛剛佔領龍虎台,未及站穩之際,羅芳珪率兵全力反擊,五二九團官兵個個奮勇爭先,與敵展開肉搏,儘管日軍派來增援,仍未能奪得龍虎台,三個多小時的血戰,五二九團官兵依然鬥志昂揚,堅守陣地。
8月12日後,日軍多次向南口東西兩側山地和龍虎台陣地進攻,均被擊退。
8月13日,日軍派出戰車向五二九團一營陣地發起猛烈攻擊,羅芳珪見到陣地即被攻破,下令官兵進行阻擊,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也決不後退。他親臨指揮,與部下研究爆破戰車、破壞其履帶使之難以行進的辦法,同時研究接近戰車、攻擊其瞭望孔的方式,挑選精兵,分成兩批,一批帶手榴彈,滾身接近戰車,用手榴彈炸毀履帶,使戰車癱瘓;一批利用履帶毀壞之時,攀上車頂,用手槍從瞭望孔射擊,擊斃駕駛員。按此方法,日軍戰車被擊毀多輛,動彈不得。
等日軍清除了廢戰車,繼續進攻時,早已嚴陣以待的五二九團官兵改變戰術,等戰車經過後,以密集火力,專門攻擊跟在戰車後面的日軍步兵,步兵夾在隘道中難以招架,被打死數百名,剩下的狼狽逃回。
在6天的南口戰鬥中,羅芳珪團與敵反覆爭奪,重創日軍,五二九團也傷亡慘重,在無兵增援的情況下,他們服從上級命令,拚死堅守,羅芳珪親臨戰場指揮戰鬥,幾個晝夜沒有休息,他表示,願與全團官兵一起與陣地共存亡,全團官兵無不感奮,振臂高呼:“誓死不退!”
8月14日,羅芳珪身負重傷,仍大聲呼殺,不下戰場,全團官兵大部犧牲,但士氣旺盛,同仇敵愾,視死如歸,與敵激戰不止。8月27日,《中央日報》對戰況進行了報道,《大公報》記者范長江親臨前線採訪,連續發表戰地通訊,讚揚五二九團英勇殺敵的事迹。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周刊》發表時事短評,高度評價南口保衛戰,羅芳珪團的英雄事迹傳遍大江南北。
徠8月26日,南口戰役參戰部隊奉命突圍,羅芳珪團隨後轉戰晉冀豫三省,繼續戰鬥,予敵重創。
1938年春,羅芳珪團參加了著名的台兒庄戰役,羅芳珪在徐州會戰中壯烈殉國,12天後,他唯一的親生女兒羅本忠在湖南老家降生。

悼念英烈


羅芳珪為國捐軀后,國民政府決定將其忠骸運回家鄉。1938年4月15日,長沙《大公報》用大字主標題《抗戰名將羅芳珪靈柩抵漢,即將運湘安葬》,並配副標題《扼守南口,威震中外;台庄會戰,為國捐軀》進行報道。
1938年5月上旬,羅芳珪的靈柩由前方運抵衡山火車站。衡山縣長孫伏園率各界人士到車站迎接。旋即在衡山縣城文廟大坪里隆重舉行追悼會。羅芳珪靈前,擺放著國共兩黨要員蔣介石、周恩來、林森、于右任、湯恩伯、蔣光鼐等的輓聯、輓詞。
蔣介石的輓聯慷慨激昂:“善戰久知名,詎翼妖氛摧猛士;臨危能受命,好將浩氣振軍魂!”
周恩來的輓聯情真意切:“為國家合作抗日,南口防守決死戰,聲震中外;作民族復興英雄,台庄大捷成壯烈,獨有千秋!”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輓詞言簡意賅:“裹革完忠”。
在1000多人參加的追悼會上,很多人為烈士唱起了輓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更為會場增添了悲壯的氣氛,很多人為抗日名將之死灑下了熱淚。
羅芳珪的夫人康敬懿剛剛分娩,身子十分虛弱,也含著極大的悲痛,抱著烈士喋血疆場10天之後才生下來的遺腹女羅本忠,參加了追悼大會。羅芳珪在率部搶防南口前夕,動員愛妻離開部隊駐地回到衡陽老家,又義無反顧地奔赴抗日戰場,沒想到夫妻從此永訣。在追悼大會上,康敬懿含著淚水,講述了烈士的生平事迹,並為丈夫為國獻身感到驕傲;表示一定化悲痛為力量,完成丈夫的未竟事業。1938年12月26日,羅芳珪的靈柩安葬在今衡東縣新塘鎮楊泗橋祖塋。
國民政府為表彰羅芳珪的功績,追謚他為陸軍少將,入祀南嶽忠烈祠。
羅芳珪犧牲后,他唯一的女兒羅本忠由夫人康敬懿撫養成人,現已從西安西北建築工程學院退休。在大學執教期間,羅本忠多次千里迢迢回家鄉為父親掃墓,瞻仰忠烈祠。

後世紀念


1938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謚予陸軍少將。
1988年,羅芳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2005年4月6日,紀念羅芳珪烈士犧牲67周年,衡東縣上千名機關幹部和當地群眾列隊來到新塘鎮楊泗橋羅芳珪烈士陵園,為抗日英雄掃墓。
2005年8月18日,南嶽忠烈祠舉行中華兒女公祭抗戰民族忠烈大典,抗戰忠烈羅芳珪 之女羅本忠代表抗戰忠烈後裔發言。
2009年9月5日,羅芳珪、齊學啟、蕭山令、李必蕃、彭士量、呂旃蒙等國民黨抗日將領首次入駐湖南烈士公園紀念塔。

墓冢


羅芳珪墓位於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陽市衡東縣新塘鎮楊泗橋村級公路旁的田壠中,系羅芳珪與其父親的合葬墓。墓坐東朝西,墓周為片石築邊的土台,土台前高1米,后高1.5米;台面前面平直,後面略呈圓形,直徑11.4米。封土堆呈橢圓形,南北4.5米,東西3.9米,高0.5米。墓圍麻石砌築,略呈圓形,內徑5.3米,前低后高;墓圍嵌立漢白玉碑3通,碑頭均為麻石。中間墓碑碑文兩行,右為“清國學生羅公字又可之墓”,左為“陸軍少將羅公諱芳珪之墓”兩邊墓碑分別鐫刻為羅芳珪和其父立碑人的姓名以及立碑時間。墓前置石質望柱和拜台,望柱及墓圍立柱分別鐫聯。墓圍外樹一青石碑,系1990年清明衡東縣人民政府維修該墓時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