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疳

眼疳

簡介眼疳,中醫眼病名。 《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黑翳如珠歌》:“小兒患此名眼疳,羚羊角飲硝黃細,知母羚防一併煎。 ”註:“小兒患此證,為實熱眼疳,宜服羚羊角飲子,泄其實熱也。

簡介


● 英文名稱:Eye (Infantile) Malnutrit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兒科

古籍摘選


● 夫肝開竅於目,目者肝之候,若小兒內有疳氣,肌體瘦羸,而臟腑挾於風熱壅滯,不得宣通,因其乳食過多,胸膈疼結,邪熱之氣,上攻於目,則令腦熱目癢,或赤爛生瘡,或生障翳,漸漸遮睛,久而不瘥,損於眼目,故號眼疳也。(《太平聖惠方》)

名詞解釋


● 以初起夜盲,甚則眼角乾澀,畏光羞明,黑睛混濁,白翳遮睛,口渴,善食而消瘦,腹脹泄瀉等為主要表現的疳證。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疳證由餵養不當或多種疾病影響,導致脾胃受損,氣液耗傷,不能濡養臟腑、經脈、筋骨、肌膚,為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其中以眼部癥狀為主者,稱為眼疳,又名小兒疳眼外障、小兒疳傷、疳毒眼等。

疾病特點

● 伴隨疳證:本病初起常伴見患兒身形消瘦,面色萎黃,毛髮枯焦,皮膚粗糙,精神萎靡,掩面而卧,或煩躁不寧。
● 眼部檢查:可見白睛乾燥,污暗萎黃,眼珠轉動時近黑睛緣之白睛可見較多與黑睛緣平行的向心性皺褶,隨之逐漸變為基底向著黑睛緣略帶銀白色的三角形乾燥斑;病情進展則見黑睛乾燥,枯晦失澤,或呈灰白色混濁,知覺減退,甚至糜爛,併發黃液上沖與凝脂翳。重者可致整個黑睛壞死、穿破,變生蟹睛、旋螺尖起、眼珠枯萎等惡候。

現代醫學範疇

● 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角膜軟化症,是由維生素A缺乏而引起的角膜融解和壞死。

病因病機

● 肝病及脾,肝陰不足,精血耗損,不能上榮於目,故兩目乾澀,畏光羞明,眼角赤爛,甚則黑睛混濁,白翳遮睛或有夜盲眼癢。

眼疳與肝疳

● 眼疳是指若脾病及肝,肝失所養,肝陰不足,不能上承於目,而見視物不清,夜盲目翳的疾病;肝疳與眼疳病因病機有所相同,其癥狀也可包含眼疳的範疇;但眼疳未必會有肝疳的臨床表現。

生活經驗

● 小兒平時應當均衡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B等,多吃富含上述維生素的食物,如胡蘿蔔、枸杞子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馬融。中醫兒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彭清華。中醫眼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