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寒
里寒
● 英文名稱:Interior Cold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 何謂里寒?凡傷寒不由陽經傳入而直入陰經,手足厥冷,脈微細,下利清谷者,名曰中寒。(《醫學心悟·傷寒主治四字論》)
● 臟腑陰寒偏勝或陽氣衰微的病理變化。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即臟腑的寒證。多因陽氣不足,或外寒傳里所致。主要癥狀有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腰膝酸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潤,脈沉遲或微細等。
● 指病變部位在內,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里證所涉及的病證範圍很廣,臨床表現也多種多樣,概而言之,凡非表證(及半表半里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屬里證的範疇,即所謂“非表即里”。其特徵是起病時惡寒發熱不同時並見,以臟腑癥狀為主要表現。
● 形成里證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外邪襲表,表證不解,病邪傳里,形成里證;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臟腑等部位,即所謂“直中”為病;三是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臟腑,氣血功能紊亂而出現種種證候。
● 里證可見於外感病的中、後期階段,或為內傷病。不同疾病的里證可有不同表現,基本特徵一般是病情較重,病位較深,病程較長。里證的病位雖然同屬於“里”,但仍有淺深之別,一般病變在腑、在上、在氣者較為輕淺;病變在臟、在下、在血者較為深重。
● 里寒多因臟腑陽氣不足,陰寒內生,或寒邪直中臟腑,或寒邪由表傳里所致,以形寒肢冷、面色蒼白、口淡不渴、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溏瀉,舌淡苔白潤,脈沉遲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陰盛則陽病”。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可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寒邪直中少陰,損傷心腎陽氣,則可見惡寒踡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精神萎靡、脈微細等症。
● 里寒治療以溫中祛寒為主,方如吳茱萸湯、附子理中湯等。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 [4]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