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腫瘤

結腸腫瘤

結腸腫瘤是消化系統常見的腫瘤之一。結腸腫瘤好發於40歲以上人群,男女比例為(2~3):1。結腸腫瘤多與遺傳因素、生活飲食習慣、結腸息肉、腺瘤、炎症性腸病、血吸蟲病等有關。患者多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腹部不適,腹瀉、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血性、膿性或黏液糞便;腹部可觸及腫塊。結腸腫瘤根據疾病分期選擇手術治療、化療或靶向治療等治療方式。結腸腫瘤可導致腸梗阻、腫瘤轉移,導致臟器功能障礙。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腫瘤科、消化內科

病因


● 家族遺傳因素。
● 飲食因素與生活習慣: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增加了結腸腫瘤發病率;久坐、缺乏體育鍛煉增加了結腸腫瘤發病率。
● 結腸息肉、腺瘤、炎症性腸病通常被認為結腸腫瘤癌前病變。
● 血吸蟲病、膽囊切除、闌尾切除也增加了結腸腫瘤的患病風險。

癥狀


● 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腹部不適,腹瀉、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
● 出現血性、膿性或黏液性糞便。
● 患者出現進行性貧血、消瘦、乏力。
● 腹部觸及腫塊。

檢查


● 確診結腸腫瘤需要進行體格檢查、實驗室化驗、輔助檢查、電子腸鏡檢查。
● 體格檢查
● ● 觸及腹部腫塊。
● 實驗室化驗
● ● 糞便潛血試驗:結腸腫瘤常用的篩查方法。
● ● 消化道腫瘤標誌物:CEA、CA19-9、CA724等標誌物升高。
● 輔助檢查
● ● CT、MRI:影像學可見結腸腫物,同時可判斷腫瘤是否穿透腸壁、是否侵犯鄰近器官、有無淋巴結轉移。
● ● 電子腸鏡檢查:最主要的診斷方法。明確腫瘤的大小、部位、形態、病理類型。

診斷


● 醫生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腹部不適,腹瀉、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血性、膿性或粘液性糞便;出現進行性貧血、消瘦、乏力。
● 腹部觸及腫塊。
● 實驗室化驗糞便潛血陽性,消化道腫瘤標誌物升高。
● 輔助檢查腹部CT、MRI可見結腸腫物,電子腸鏡可見腫物,病理可明確腫瘤病理類型。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與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恩病等結腸炎症性疾病相鑒別。
● 如果患者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血性、膿性或粘液性糞便;出現進行性貧血、消瘦、乏力,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實驗室化驗、輔助檢查等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早期結腸腫瘤可採取內鏡下微創治療。中晚期腫瘤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靶向治療、放療等治療。
● 手術治療
● ● 腫瘤可完全切除:行根治性切除術。
● ● 腫瘤不能完全切除:姑息性減瘤手術或結腸旁路手術以解除腸梗阻等併發症。
● 化學藥物治療
● ● 術前降低腫瘤分期,增加腫瘤及轉移灶根治性切除機會。
● ● 術后降低結腸癌的術后複發和遠處轉移風險。
● ● 還可以作為晚期失去手術指征患者的治療手段。
● ● 化療通常使用5-FU及其前體藥物亞葉酸鈣、奧沙利鉑、伊立替康等藥物組合不同方案化療。
● 靶向治療
● ● 根據臨床分型,可採用西妥昔單抗、貝伐珠單抗等靶向藥物進行抗腫瘤治療。
● 放療
● ● 尚存在爭論。一般聯合於手術、化療等手段治療的措施之一。

危害


● 可出現腸梗阻、腫瘤轉移、臟器功能障礙等併發症。

預后


● 結腸腫瘤屬消化系統腫瘤,預后相對較好的一種。但有個體差異,與腫瘤性質、分期、分型、自身身體條件、輔助治療措施因素相關。

預防


● 健康飲食,避免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
● 避免久坐,加強體育鍛煉。
● 40歲以上定期體檢,行糞便隱血試驗檢查。
● 高危人群定期行結腸癌篩查。

參考文獻


● [1] 趙玉沛。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普通外科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7.
● [2] 吳肇漢,秦新裕,丁強。實用外科學:上冊。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 [3] 趙玉沛,陳孝平。外科學:上冊。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4] 劉玉村,朱正綱。外科學:普通外科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