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奔月的結果 展開
奔月
上海歌劇院出品舞台劇
嫦娥奔月是民間傳說中,后羿與嫦娥的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由於傳說的故事都是斷斷續續、支離破碎的,上海歌劇院舞劇團在原故事的基礎上,重新進行編輯、設計,並於1979年底推出舞劇《奔月》,在上海演出后,引起轟動,被稱為是繼《絲路之雨》后又一舞劇明珠。
奔月[上海歌劇院出品舞台劇]
第二場愛情林中,百鳥歡歌,逄蒙拜后羿為師。但窺視神弓,貪婪不已。
月色朦朧,后羿睡在卧榻上。嫦娥和姑娘們手持五彩繽紛的花環起舞。嫦娥將花環放在他的枕邊,為他讚美、祝福。后羿醒來,喜見花環寄深情,遂在姑娘中尋找贈花人,終於認出是美麗的嫦娥,於是陷入情網,沉浸在愛情之中……
第三場中計石洞外,千奇異彩,篝火通明。人們歡歌載舞,喜慶后羿與嫦娥的婚禮。嫦娥把精織的《后羿射日圖》敬獻后羿,圖卷凝聚著嫦娥的忠貞與深情。夜深,人群離去。逄蒙趁機潛入盜弓,嫦娥發現,與其爭鬥,被逄蒙擊昏。值后羿前來,逄蒙遂變一美貌青年,抱著昏迷中的嫦娥起舞。后羿見狀,痛苦之極,扔下嫦娥所贈花環,憤然離去。
第四場醒悟跟蹤而來的逄蒙,見后羿悲痛,令嘍啰灌酒,后羿痛飲澆愁。醉后,天昏地旋,眼前出現幻影:嫦娥忽隱忽現,最後倒入美貌青年懷中,后羿憤而拔劍刺去,幻影消逝。后羿昏昏然倒卧榻上。
后羿醒來,見榻旁伺候的嫦娥,大怒。嫦娥困惑不解。逄蒙又百般挑撥、誣陷嫦娥對后羿不忠,嫦娥有口難辯。后羿舉劍欲殺嫦娥,終因不忍,將劍折斷,遂擲飛天葯葫蘆於地,令嫦娥吞服。嫦娥委屈難辯,悲痛欲絕,捧葫蘆而去。及后羿醒悟,知中計,去追嫦娥。射日之弓遂落於逄蒙之手。
第五場奔月嫦娥回到石洞,憤不欲生,吞下了飛天靈藥。后羿趕到,見嫦娥冉冉升空,悔恨莫及,緊追嫦娥到太空。正值嫦娥進入月宮之際,后羿遭逄蒙射來的暗箭,跌落地面,他憤怒已極,拔劍刺死逄蒙。英雄后羿也長眠大地。
但得明鏡永為鑒,“碧海青天夜夜心”。善良的嫦娥把美好的心愿,以柔水般的清輝灑向人間,永遠,永遠……
演出單位:上海歌劇院舞劇團
編導:舒巧、仲林、葉銀章、吳英、袁玲
作曲:商易
配器:商易、洪友龍、陳舊
舞美設計:黃力、吳同武(布景),應日隆、李成俊(燈光),李蘇恩(服裝),程光華(化妝),許曉明(道具)
主要演員:董家祥、胡嘉祿(特邀,飾后羿A、B),吳繼華、林之玳(飾嫦娥A、B),趙寶龍(飾逄蒙)
樂隊:上海歌劇院管弦樂隊
指揮:王文池、黃佩勤
粉碎“四人幫”后,上海歌劇院舞劇團對原上海實驗歌劇院的大型舞劇《后羿與嫦娥》重新結構、編舞、設計,易名為《奔月》。該劇於1979年11月在上海上演后,引起了觀眾和文藝界的關注。中央書記處書記、當時上海市市長彭沖,以及阿沛·阿旺晉美、周揚等同志先後觀看了演出。1980年6、7月間,《奔月》在北京、天津上演,李先念、王任重、賽福鼎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觀看,並給予鼓勵。外交部組織專場,邀請各國駐華使節以及其他駐京、旅遊外賓觀賞《奔月》的演出,觀賞者認為它是繼《絲路花雨》之後又一絢麗的舞劇明珠。
評民族舞劇《奔月》的創新和探索
謝明
《奔月》已經在觀眾和舞蹈界中引起了很大反響。有人說,它風格清新,手法別緻,將中國古典舞、芭蕾、現代派舞蹈融為一體,在民族舞劇的創作道路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革新。《奔月》的成就主要在於:堅持了從生活、內容、人物思想感情出發的創作原則,並對生活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如第二場嫦娥與后羿初戀的“花環舞”,較多地採用了生活的動作予以加工、凝練、發展成全新的舞蹈語彙。對生活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奔月》有獨到之處。如大家很感興趣的第四場中描寫后羿痛苦狂飲后的“醉舞”,整個舞台上布景動搖,天旋地轉,舞蹈音樂和舞蹈動作極慢,猶如電影的慢鏡頭。《奔月》也採用了外來形式和手法。例如第一場表現群眾在烈日下饑渴難忍的狀態,造型上似略有外國雕塑的痕迹。但我們並不感到彆扭。因為劇作的背景是原始社會,民族和民族傳統文化尚未形成,“外來”和“民族”之間的界線並不如後世那樣涇渭分明。(摘自《舞蹈》198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