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盛格陽

陰盛格陽

病證名。簡稱格陽。指體內陰寒過盛,格陽於外,陰陽寒熱格拒,表現為內真寒外假熱的證候。臨床表現為身熱,面紅,口渴,脈大等假熱癥狀;身雖熱,反欲蓋衣被;口雖渴,反欲熱飲,或飲水不多;脈雖大,卻按之無力;面雖紅,卻浮如妝,游移不定。同時可見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真寒癥狀。

簡介


● 英文名稱:Exuberant Yin Repelling Yang
● 又稱:格陽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陰盛格陽色淺赤,發熱不渴厥而煩,下利尿清爪青白,浮微通脈復陽還。(《傷寒心法要訣》)

名詞解釋


● 陰寒極盛,盤踞於內,格陽於外,導致假熱證的病理變化。

百科解讀


● 陰陽格拒,指在陰陽偏盛的基礎上,由陰陽雙方相互排斥而出現寒熱真假的病機變化。其中陰偏盛格陽於外者,稱為陰盛格陽。

格拒機理

● 陰陽相互格拒的機理,在於陰陽雙方的對立排斥,即陰或陽的一方偏盛或偏衰至極,壅遏於內,將另一方排斥格拒於外,迫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繫。

病機析要

● 寒邪傷人後,機體的陽氣奮起抵抗。此時若陽氣充盛,則可制陰驅寒,但若寒邪過盛,則陽氣不足以驅除寒邪,反被寒邪所傷,即“陰盛則陽病”。
● 陰偏盛傷陽可致陰盛兼陽虛,進而發展為陽虛病變,這是陰偏盛病機發展的必然趨勢。
● 陰盛格陽,指陽氣極虛,導致陰寒之氣偏盛,壅閉於里,逼迫陽氣浮越於外,而出現內真寒外假熱的病機變化。

臨床表現

● 臨床表現為真寒假熱證。如陽氣虛衰,陰寒內盛的患者,除出現四肢厥冷、小便色清、大便不燥或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脈沉無力等里虛寒證的典型表現外,有時尚可岀現自覺發熱、面色發紅、躁擾不寧、口渴、咽痛、脈浮大或數等癥狀。這些表現實際上是由於陽氣虛衰,陰寒內盛,虛陽浮遊於上、格越於外所致。

“假熱”鑒別

● 這些“熱象”仍然是寒證本質的反映,為寒極格陽的表現,只不過較一般寒證的病機和表現更為複雜。
● 身雖熱,反喜蓋衣被。
● 口雖渴而飲水不多,喜熱飲,或漱水而不欲飲。
● 手足躁動,但神態清楚。
● 面雖紅,卻浮如妝,游移不定。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