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潤性乳腺癌

浸潤性乳腺癌

浸潤性乳腺癌是指癌細胞已穿破乳腺導管或小葉腺泡的基底膜並侵入間質的一種惡性腫瘤。乳腺癌的病因是多因素的,乳腺癌家族史是乳腺癌發生的高危因素,此外還涉及飲食、生育、激素失調以及相關基因的突變等方面。主要表現為乳腺腫塊、乳頭溢液、皮膚改變、腋窩淋巴結腫大等。根據病情進行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分子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治療。一旦乳腺癌細胞隨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轉移,就會有性命之危。浸潤性特殊型癌的預后中等,浸潤非特殊型癌的預后相對略差。

就診科室


● 乳腺外科、普通外科、腫瘤科

病因


● 乳腺癌的確切發病原因目前並不清楚,但有一些高危因素,比如遺傳因素:乳腺癌家族史、相關基因的突變;雌激素暴露時間長:如月經初潮早(<12歲),絕經遲(>55歲),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長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絕經后肥胖等;另外,長期大量飲酒、胸部接受過高劑量放射線的照射等也是乳腺癌高危因素。

癥狀


● 乳腺腫塊
● ● 乳腺癌患者常以乳腺腫塊首診。患者常無意中發現乳腺腫塊,多為單發,質硬,邊緣不規則,表面欠光滑,大多數乳腺癌為無痛性腫塊,僅少數伴有不同程度的隱痛或刺痛。但是,腫瘤不同時期腫塊表現是不一樣的,患者本人並非醫生,是摸不準的,所以,患者只要摸到乳腺腫塊,不管質硬還是質軟,光滑或者不光滑,或者只要摸著跟平時不一樣,就應該及時找乳腺專科醫生就診。
● 乳頭溢液
● ● 非妊娠期從乳頭流出血液、漿液、乳汁、膿液,或停止哺乳六個月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稱為乳頭溢液。單側單孔的黃色、黃褐色或血性溢液應重視,若伴有乳腺腫塊應及時活檢。
● 皮膚改變
● ● 乳腺癌引起皮膚改變可出現多種體征,最常見的是腫瘤侵犯了連接乳腺皮膚和深層胸肌筋膜的Cooper韌帶,使其縮短並失去彈性,牽拉相應部位的皮膚,出現“酒窩征”,即乳腺皮膚出現一個小凹陷,像小酒窩一樣。若癌細胞阻塞了淋巴管,則會出現“橘皮樣改變”,即乳腺皮膚出現許多小點狀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樣。乳腺癌晚期,癌細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纖維組織浸潤到皮內並生長,在主癌灶周圍的皮膚形成散在分佈的質硬結節,即所謂“皮膚衛星結節”。
● 乳頭、乳暈異常
● ● 腫瘤位於或接近乳頭深部,可引起乳頭回縮。腫瘤距乳頭較遠,乳腺內的大導管受到侵犯而短縮時,也可引起乳頭回縮或抬高。乳頭濕疹樣癌,即乳腺Paget’s病,表現為乳頭皮膚瘙癢、糜爛、破潰、結痂、脫屑、伴灼痛,以致乳頭回縮。
● 腋窩淋巴結腫大
● ● 部分乳腺癌患者有腋窩淋巴結轉移。初期可出現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腫大的淋巴結散在、可推動。隨著病情發展,淋巴結逐漸融合,並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粘連、固定。晚期可在鎖骨上和對側腋窩摸到轉移的淋巴結。

檢查


體格檢查

● 醫生了解了病史后首先會進行體檢,檢查雙側乳腺。

影像學檢查

● 乳腺X線攝影是近年來國際上推薦的乳腺癌篩查中的主要方法,可以發現臨床查體摸不到腫塊的乳腺癌,通常用於40歲以上的婦女,此年齡段婦女乳腺對射線不敏感,受到的放射損傷有限,且乳腺密度相對較低,乳腺X線片容易發現異常徵象。
● 乳腺彩超對人體沒有損傷,對年輕女性、緻密型乳腺檢查均較理想。
● 乳腺磁共振檢查可以發現多灶、多中心的小病灶,經常用於手術及新輔助化療前後評估及療效觀察。

組織病理學檢查

● 最後確診還將依據細胞病理學(在有條件的醫院)和組織病理學診斷,在臨床檢查發現異常的基礎上進行活檢,可用穿刺的方法,也可用外科手術的方法,一旦發現癌細胞就馬上採取治療。

其他檢查

● 若患者有乳頭溢液,還可開展一些針對乳頭溢液的檢查方法,如乳管鏡、乳腺導管造影、溢液細胞學塗片等。

診斷


● 病史、體格檢查以及乳腺超聲、鉬靶檢查或MRI是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確診乳腺癌,要通過組織活檢進行病理檢查。
● 家族中有成員患有乳腺癌。
● 存在乳腺腫塊、乳頭溢液、乳房皮膚改變等表現。
● X線片表現為乳腺不規則腫塊,邊緣毛刺或模糊,腫物內或邊緣可見微小成簇鈣化,相鄰腺體結構扭曲。
● 超聲表現腫物與腺體分界不清,邊緣分葉狀或毛刺影,呈“蟹足樣”浸潤,後方可有或無回聲衰減;多普勒圖像表現內部點狀、穿入性血流信號,血流阻力指數常>0.7;同側腋窩或鎖骨上常可探及腫大淋巴結。
● MRI掃描T1WI低信號,T2WI不均勻中高信號,增強掃描快速強化,延遲后強化程度常減低,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多呈“流出型”或“平台型”。

分型


● 浸潤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潤性小葉癌、浸潤性導管癌、硬癌、髓樣癌等。
● 浸潤性特殊癌。包括乳頭狀癌、髓樣癌(伴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小管癌、腺樣囊性癌、黏液腺癌、鱗狀細胞癌等。
● 其他罕見癌。

分期


● 分期方法很多,現多數採用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和國際抗癌聯盟(UICC)建議的T(原發癌瘤)、N(區域淋巴結)、M(遠處轉移)分期法。內容如下:
● T0:原發癌瘤未查出。
● Tis:原位癌(非浸潤性癌及未查到腫塊的乳頭濕疹樣乳腺癌)。
● T1:癌瘤長徑≤2厘米。
● T2:癌瘤長徑>2厘米,≤5厘米。
● T3:癌瘤長徑>5厘米。
● T4:癌瘤大小不計,但侵及皮膚或胸壁(肋骨、肋間肌、前鋸肌),炎性乳腺癌亦屬之。
● N0:同側腋窩無腫大淋巴結。
● N1:同側腋窩有腫大淋巴結,尚可推動。
● N2:同側腋窩腫大淋巴結彼此融合,或與周圍組織粘連。
● N3:有同側胸骨旁淋巴結轉移,有同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
● M0:無遠處轉移。
● M1:有遠處轉移。
● 根據以上情況進行組合,可把乳腺癌分為以下各期:
● 0期:TisN0M0
● Ⅰ期:T1N0M0
● Ⅱ期:T0~1N1M0,T2N0~1M0,T3N0M0
● Ⅲ期:T0~2N2M0,T3N1~2M0,T4任何NM0,任何TN3 M0
● Ⅳ期:包括M1的任何TN

鑒別診斷


● 浸潤性乳腺癌,需要和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纖維腺瘤、乳腺炎、乳腺結核等相鑒別。
● 醫生通過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醫生會根據腫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體狀況,酌情採用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生物靶向治療及中醫藥輔助治療等多種手段。

手術治療

● 乳腺癌的外科手術包括乳腺和腋窩淋巴結兩部分。
● 乳腺手術有保留乳房手術(保乳手術)和全乳房切除術。
● 腋窩淋巴結手術有前哨淋巴結活檢和腋窩淋巴結清掃。
● 保乳手術有嚴格的手術適應證,目前還做不到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能進行保乳手術。
● 對不適合保乳手術的乳腺癌患者還需要切除乳房,醫生可以採用整形外科技術重建乳房。
● 乳房重建可採用自體組織重建,也可採用假體重建。
● 可以在切除腫瘤手術的同時進行乳房重建,也可在治療結束后,各項複查結果正常時進行重建。

放療、化療

● 放療是利用放射線破壞癌細胞的生長、繁殖,達到控制和消滅癌細胞的作用。
● 化學治療是一種應用抗癌藥物抑制癌細胞分裂,破壞癌細胞的治療方法。

其他治療

● 內分泌治療是採用藥物或去除或阻斷激素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乳腺癌的目的。
● 分子靶向治療是近年來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與化療藥物相比,是具有多環節作用機制的新型抗腫瘤治療葯。
● 中醫治療腫瘤強調調節與平衡的原則,恢復和增強機體內部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陰陽平衡治療腫瘤的目的。

危害


● 一旦乳腺癌細胞隨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轉移,就會有性命之危。

轉移性


● 局部擴展
● ● 癌細胞沿導管或筋膜間隙蔓延,繼而侵及Cooper韌帶和皮膚。
● 淋巴轉移
● ● 主要途徑有:
● ● 癌細胞經胸大肌外側緣淋巴管侵入同側腋窩淋巴結,然後侵入鎖骨下淋巴結以至鎖骨上淋巴結,進而可經胸導管(左)或右淋巴管侵入靜脈血流而向遠處轉移;
● ● 癌細胞向內側淋巴管,沿著乳內淋巴管的肋間穿支引流到胸骨旁淋巴結,繼而達到鎖骨上淋巴結,並可通過同樣途徑侵入血流。
● 血運轉移
● ● 乳腺癌是一全身性疾病已得到共識。早期乳腺癌已有血運轉移,癌細胞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環而致遠處轉移。最常見的遠處轉移依次為骨、肺、肝等。

預后


● 浸潤性特殊型癌的預后中等,浸潤非特殊型癌的預后相對略差。

預防


● 多運動,健康飲食,不飲酒。
● 避免長期攝入外源性雌激素。
● 避免絕經后肥胖。
● 定期檢查乳腺。
● 生育及母乳餵養可降低患乳腺癌風險。
● 乳腺癌高危人群可以藥物預防或者行預防性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 [1] 陳孝平,汪建平,趙繼宗。外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