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毛囊炎
細菌性毛囊炎
細菌性毛囊炎是指毛囊被細菌感染后發生的化膿性炎症。病原體主要是凝固酶陽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搔抓、摩擦、毛髮牽拉等引起損傷,皮膚破潰,應用糖皮質激素等是細菌性毛囊炎的誘因。細菌性毛囊炎表現為紅色毛囊丘疹,可伴有瘙癢,皮損好發於頭皮、頸部、胸背及臀部。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和一般治療,目的是殺菌、止癢和保護皮膚。有些細菌性毛囊炎可發展為深在感染如癤、癰等;若向深部發展可形成瘢痕及永久性禿髮,影響美觀。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 皮膚性病科
● 細菌性毛囊炎是細菌感染導致毛囊淺部或深部發生炎症,病原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偶有表皮葡萄球菌、鏈球菌、假單胞菌屬和大腸桿菌。可有以下誘因。
● 毛髮牽拉、搔抓、摩擦引起損傷。
● 皮膚破潰。
● 應用糖皮質激素等。
● 細菌性毛囊炎好發於頭皮、頸部、胸背及臀部,基本損害是紅色毛囊丘疹,可伴有瘙癢。具體癥狀和皮膚損害表現如下。
● 初為毛嚢口炎性丘疹或小膿皰,周圍有紅暈。
● 膿皰乾涸或破潰后結成黃痂。
● 痂皮脫落後痊癒,可不留瘢痕;炎症明顯者可有瘢痕或色素沉著。
● 可伴有瘙癢、疼痛等癥狀。
● 確診細菌性毛囊炎需要做病原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 可以查到膿液中的致病菌,一些病情反覆、嚴重的患者可以據此選擇敏感的抗生素。
● 可檢出本病特有的病理學特徵,能夠確診細菌性毛囊炎。
● 醫生根據癥狀結合病原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可以診斷細菌性毛囊炎。
● 頭皮、頸部、胸背及臀部等部位的皮膚出現紅色毛囊丘疹,伴有瘙癢或輕度疼痛等癥狀。
● 病原學檢查檢出金黃色葡萄糖球菌等致病菌。
● 組織病理學檢查表現為毛囊區的急性膿皰性炎症反應,可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
● 細菌性毛囊炎需要和痤瘡等疾病相區別,如果皮膚反覆出現紅色丘疹或膿皰,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診斷,及時排除其他疾病。
● 主要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和一般治療,目的是殺菌、止癢和保護皮膚。對於慢性反覆發作的患者,還要積極尋找有無糖尿病、貧血等全身疾病,並進行病因治療。
● 局部外用殺菌、止癢的藥物,可減輕炎症反應。
● 醫生會根據病情選擇相應的抗生素,如頭孢拉定、紅黴素、卡那黴素等。
● 避免物理性刺激,不可搔抓皮膚,皮損處禁止使用刺激性物品清洗。
● 飲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油膩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 細菌性毛囊炎可發展為深在的感染如癤、癰等。
● 細菌性毛囊炎發生在臉上可影響美觀。
● 若頭皮處發生深在的細菌性毛囊炎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禿髮。
● 一般及時治療,治療效果較好,但部分會發展為慢性毛囊炎或深在毛囊炎,治療效果較差。
● 平時注意皮膚清潔、勤洗漱。
● 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貧血等,要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