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晡潮熱

日晡潮熱

感於傷寒兼有陽明腑實證者,下午3~5時陽明經氣旺引起胃腸燥熱內結,正邪鬥爭劇烈發熱明顯,此癥狀稱為日晡潮熱。

簡介


● 英文名稱:Late Afternoon Tidal Fever
● 又稱:日晡發熱、陽明潮熱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問診
● 常見病證:陽明腑實證

古籍摘選


●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名詞解釋


● 日晡潮熱是指每到下午3~5點的時候,體溫升高,或熱勢加重。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潮熱指患者定時發熱或定時熱甚,像潮汐一樣具有一定規律。其中發作於晡時(申時,即下午3~5時)者,稱為日晡潮熱。

晡時的含義

● 古代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為一個時辰。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古代人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為申時,即下午3~5時,是一天中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段。

日晡潮熱主病

● 陽明腑實證:陽明經屬胃與大腸,外邪入胃裡化熱,與腸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內結,阻滯於中,耗傷津液,即可成陽明腑實證。
● 陽明腑實證的常見癥狀: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臍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或腹中轉矢氣,甚者譫語、狂亂,不得眠,舌苔多厚黃乾燥,邊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脈沉遲而實或滑數等。

病因病機

● 胃為水谷之海,氣血化生之源,陽明經屬胃與大腸,故陽明經多氣多血。
● 外邪入胃裡化熱,與腸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內結,阻滯於中,耗傷津液。
● “晡時”恰為“第二次進餐之時”,陽明經氣旺盛於“晡時”,故而能夠與邪氣相爭,因此患有發熱性疾病者,在這個時段癥狀最為明顯。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峰。中醫診斷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