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根據羅斯托的觀點,主導產業是指能夠依靠科技進步或創新獲得新的生產函數,能夠通過快於其他產品的“不合比例增長”的作用有效地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快速發展的產業或產業群。他認為,作為主導產業,它應同時具備如下三個特徵:能夠依託科技進步或創新,引入新的生產函數;能夠形成持續高速的增長率;具有較強的擴放效應,對其他產業乃至所有產業的增長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主導產業的這三個特徵是有機整體,缺一就不可成為主導產業。這類產業往往既對其他產業起著引導作用,又對國民經濟起著支撐作用。

產業簡介


在產業結構中,處於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較大,綜合效益較高,與其它產業關聯度高,對國民經濟的驅動作用較大,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的產業。
主導產業是指在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本身成長性很高、並具有很高的創新率,能迅速引入技術創新,對一定階段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轉換具有重大的關鍵性的導向作用和推動作用,對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的帶動性和擴散性的產業。在產業的生命周期中,主導產業處於成長期;處於成熟期的是支柱產業;處於初創期的是先導產業。

產業特點


日本早期主導產業是紡織工業
日本早期主導產業是紡織工業
第一,主導產業應該是能對較多產業產生帶動和推動作用的產業,是前後向關聯 和旁側關聯度較大的產業;
第二,由於主導產業的存在及其作用會受特定的資源、制度和歷史文化的約束,因此不同的國家或同一個國家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主導產業也是不一樣的,它會受所依賴的資源、體制、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而演替。例如,日本的主導產業演替順序是:紡織工業→鋼鐵、機械、化學工業→汽車、家電工業→電子工業等高技術產業。
第三,主導產業應具有序列演替性。由於主導產業應能夠誘發相繼的新一代主導產業,因此,特定階段的主導產業是在具體條件下選擇的結果。一旦條件變化,原有的主導產業群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就會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導產業所替代。
第四,主導產業應具有多層次性。由於發展中國家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過程中,既要解決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問題,又要解決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問題,因此,處在戰略地位的主導產業應該是一個主導產業群,並呈現多層次的特點,實現多重化的目標。

制約因素


需求約束

主導產業選擇應當考慮制約因素
主導產業選擇應當考慮制約因素
需求約束主要是中國過去幾十年中長期的積累率過高形成的需求結構偏差。與 其它國家相同人均收入水平時需求結構相比較,中國2000年需求結構有較大偏差,主要是居民消費中食品消費比重高出很多,非食品消費(消費性製品和消費性服務)過小。世界銀行的預測認為,到2000年中國家庭消費中食品支出所佔比重為44%~49%,中國在選擇2000年的主導產業時不應忽視這一重要差別。

供給約束

中國供給方面的主要約束是能源基礎原材料和基礎設施嚴重短缺。中國目前正花大氣力發展基礎產業,但從可運用資源(主要是資金)與未來需求之間的巨大缺口來看,無論90年代怎樣提高投資比例,基礎產業的短缺都不可能根本緩解。到2000年,與其他國家相同發展水平人均能源佔有量相比,中國人均能源佔有量相當低,原材料產品供給不足問題也很突出。

就業約束

中國就業約束主要在於勞動力供給量大,從而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根據中國人口年齡構成狀況,到本世紀末,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比世界所有發達國家年齡人口之和還要多2000萬。另外,農村勞動力迅速向非農業產業轉移,進一步增大了就業壓力。面對這種狀況,在選擇主導產業時不得不把安置勞動力就業問題擺到重要位置上。

科教水平約束

科技、教育水平約束
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不斷衝擊著各國已有的產業結構,它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影響的主要方面是鋼鐵、汽車等傳統支柱產業衰落,而電子計算機、宇航、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在這種國際環境下,中國在調整產業結構時,也應當注重新興產業的發展,但同時還應看到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還缺乏全面發展新興產業應有的科技力量和教育水平。中國整體產業技術水平還很落後,而且發展不平衡,具有多層次的特點。中國科技發展又受到國民文化教育水平的制約。據統計,在中國目前全部就業人口中,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只佔1%左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現期水平。
以上情況說明,中國不可能發生以新興的高技術產業群及其相關產業佔主導地位的變化。當然,中國也具有開發某些高技術的能力、集中力量發展某些新興產業,是完全可能的。但如果脫離中國實際情況,直接模仿當代的美國、日本、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單純將高技術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就勢必造成中國工業體系中新、舊結構斷層和技術斷層,破壞經濟的正常發展。總之,中國科技、教育水平的狀況決定了中國主導產業群不可能完全高技術化,而必然是一種多層次的格局。

選擇基準


產業關聯效應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在《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提出了發展中國家應首先發展那些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這一基準的含義:政府應選擇那些關聯效應高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通過政府重點支持和優先發展,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這個觀點對日本及其他一些發展小國家主導產業的選擇和產業政策的制定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主導產業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引導帶動作用,主要通過其關聯效應表現出來,主導產業的關聯效應有三種形式:一是前向關聯效應:主導產業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持續發展,必然擴大對相關設備、技術和原材料等要素的需求,從而帶動為其提供這些要素的產業的迅速發展。二是後向關聯效應:主導產業關聯性強,技術領先,發展快速,能夠為其後續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技術,創造更好的條件,感應這些後續產業的發展。三是旁側關聯效應:主導產業的發展,還會引起一系列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變化,對主導產業主要分佈地區的市場繁榮、就業面擴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其他產業的形成和壯大產生積極的影響。

增長潛力

主導產業之一:食品工業
主導產業之一:食品工業
產業的增長潛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產業的需求收入彈性。因而也稱收入彈性基準。收入彈性基準是指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某種產品的需求增長率與國民收入增長率之比,它表明產品的產品需求增長對收人增長的敏感程度。收入彈性大於l的產品和行業,其增長速度將高於國民收入的增長;彈性小於1的產品和行業,增長速度低於國民收入的增長。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收入彈性高的產品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逐漸提高,選擇這些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將促進整個產業持續高增長率,有利於創造更多國民收入。收入彈性係數高的產品的產業部門將獲得更快的發展,佔有更大的比重。

生產率上升率

這是日本經濟學家筱原三代平在50年代中期提出的,後由日本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是參照了這一基準。它是指某一產業的要素生產率與其他產業的要素生產率之比,一般用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比較。全要素生產率的上升主要取決於技術進步,按生產率上升率基準選擇主導產業,就是選擇技術進步快、技術要素密集的產業,因此,也被稱為比較技術進步率基準。這一基準反映了主導產業迅速有效地吸收技術進步成果的特徵,優先發展全生產要素生產率上升快的產業,有利於技術進步、提高創匯能力、改善貿易條件和貿易結構,提高整個經濟資源的使用效率。

技術密集度

產業的技術密集度不僅通過影響產業技術進步而影響產業的生產率上升率,而且具有提高產業增加值率的作用(技術含量高使附加值高)。產業的生產率上升率與就業功能有一定的反向變動關係。綜合生產率(TFP)指標,包括了勞動、資本、中間投入等要素生產率的變動,但勞動生產率畢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勞動生產率增長會相對減少就業量;而產業的技術密集度帶來的技術進步、生產率上升率和增加值率,不一定影響產業的就業功能。

就業

從產業的要素密集度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就業功能強,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就業功能弱,技術密集型產業則分為兩種情況: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就業功能相對較強,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就業功能相對較弱。但是,各個產業的實際就業功能及其差別,還要取決於產業的發展水平、趨勢和特點。從產業的相對就業密度看, 一方面是每億元工業增加值或產品銷售收入所對應的就業人數;另一方面,可以從產業的資本與勞動力比率來分析提供一個就業機會所需要的資本量。

可持續性發展

製造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性,主要表現在資源消耗(物耗和能耗)低和環境污染小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基本上可以通過產業的經濟效益水平來考察,因為物耗和能耗本身就是經濟效益的部分內容,而環境污染的大小一般可以通過治理污染的成本反映出來。至於高污染產業有負的外部性,我們可以將這些產業排除在外。這裡主要通過總資產貢獻率和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兩項指標來考察我國製造業中各個產業的經濟效益水平。

選擇標準


需求潛力大
主導產業之一:食品工業
主導產業之一:食品工業
主導產業的產品應在國內和國際市場具有較大量、長期、穩定的需求。當然首先 是針對國內市場。市場需求是所選擇的主導產業生存、發展和壯大的必要條件。沒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拉動,主導產業很快就會衰落。
技術進步快且適用性強
主導產業的選擇必須特別重視技術進步的作用,所選擇的主導部門應當能夠集中地體現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和發展趨勢。與此同時,還應注意到,中國受科技和教育水平的制約,整個產業技術水平還很低,不能過分追求高技術。中國技術與經濟發展本來就有多層次的特點,技術進步也具有不同層次的內涵,並非一定具有最高水平。所以,中國選擇主導產業,必須考慮到技術發展的多層次性和協調性,選擇具有啟動關聯作用的“適用技術”。
部門帶動性強
主導產業的選擇必須充分考慮它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它應具有較大的前、後向聯繫和影響,通過這種關聯產生對一系列部門的帶動與推進作用,並使這些部門派生出對其它部門的進一步促進作用,從而產生經濟發展中的連鎖反應和加速效應。
就業效果好
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相對過剩,這一方面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另一方面也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選擇的主導產業應具有強大的勞動力吸納能力,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這樣可以既緩解就業壓力,又充分發揮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這一比較利益優勢。
有進口替代或出口創匯能力
雖然中國主導產業應以國內市場作為主體市場,但在開放條件下,還必須具有國際競爭意識,重視國際貿易的作用。主導產業應在立足國內市場的基礎上,有外向發展潛力,能在國際市場上形成較強的競爭能力,從而既增加有效供給時間,又可為國家換取外匯。在選擇主導產業時還應注意選擇那些有一定技術基礎,但產品長期大量依賴進口的產業加以重點扶植,儘快實現產品的進口替代,並能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增強對引進技術的吸收、轉化、創新能力,闖出一條“進口依賴——進口替代——出口創匯”的道路。

中國選擇


食品工業

1.有巨大的需求潛力。從前面的分析可知,到2000年,中國居民消費結構中,食品消費比重仍占第一位。僅國內需求就可構成一個巨大、長期、穩定的市場。目前中國食品工業已是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的大行業,但仍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2.促進傳統產業技術進步。食品工業是典型傳統產業,屬低等技術水平的產業。將食品工業作為主導產業加以扶持,通過技術更新改造和吸收引進先進技術,不僅可以加速食品工業本身的技術進步,而且易於滲透擴散到其它傳統產業,因而可以推動整個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促進低層次技術的提高。
3.可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食品工業的發展首先可以帶動為其提供原料的農業的發展。隨著食品加工深度的增加,檔次的提高,對食品製造機械、食用色素、添加劑、酶製劑、營養強化劑、保鮮、貯存設備、各種食品包裝材料等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可以帶動輕工機械、化工、造紙、玻璃、塑料、金屬製品等產業的發展。
4.可安置大量勞動力就業。食品工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的發展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安置新增勞動力和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主要場所。另外,食品工業要求的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符合中國勞動力素質低的特點,可吸收大量文化層次低的勞動力。
5.具有優越的出口創匯條件。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比較優越,主要農作物產量均高於世界大多數國家。尤其是中國農產品和經濟作物種類繁多而且有許多特有、稀有物產,是許多國家無可比擬的,這就為食品工業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之中國食品生產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有許多名揚四海的傳統產品,另外中國勞動力豐富,產品成本低,這些都是食品工業參於國際競爭的有利條件。

汽車工業

主導產業之一:汽車工業
1.需求量大,供不應求。只要限制進口整車,中國國內汽車需求大大超過供給。從長遠看,無論貨車還是小轎車都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著眼於商品經濟日益發達和社會運轉節奏加快,轎車的需求正在急劇增長,中國轎車市場已由潛在市場變為現實市場。再也不能依靠大量進口轎車來滿足這種需求,加速發展中國自己的轎車工業勢在必行。
2.技術進步快且有利於整體產業技術進步的協調與穩定。雖然目前汽車工業在西方國家已淪為“夕陽產業”,但中國整體產業技術水平還很落後,不能跨越這一階段。而且它們屬中等技術水平的產業,高新技術比較容易被它們吸收利用,它們的先進技術又較容易傳遞、滲透到傳統產業,易被傳統產業消化和接受。因此它們可以成為傳統技術向高新技術過渡的中介技術,彌合高、低技術之間的斷層,確保整體產業技術進步的協調與穩定。
3.對相關產業帶動作用強。汽車工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在國民經濟諸部門中,汽車工業屬於帶動面大,波及範圍廣的產業之一。可以帶動鋼鐵、石油、橡膠、玻璃、電子、油漆、人造革、塑料等行業的發展。
4.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汽車工業可提供較多的勞動就業機會。由於汽車的使用面廣、流動性大,其吸收間接就業人員的容量和能力是其他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所不能比擬的。
5.有能力實現“進口依賴——進口替代——出口創匯”的目標。中國汽車一直屬於大宗進口商品之一,在過去30年中,中國花在進口汽車上的資金達260億元,相當於30年投給整個汽車工業資金的4.3倍。目前中國汽車工業已具有一定的物資技術基礎,具備了實現進口替代的能力。在擋住進口車的基礎上,中國汽車行業正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使汽車出口創匯逐年遞增,另外西方發達國家現已轉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汽車工業正逐步走向衰落,這為中國汽車業打進國際市場提供了一個契機。應當抓住這個機會,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並儘可能多地佔領這一市場。

建築業

1.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中國建築業有長期不衰的穩定的市場。中國長期形成的需求結構的偏差,造成了建築業的低收入彈性。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這一狀況將根本扭轉。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生產用房和公共設施不斷增加,第三產業也將發展起來,將產生對各種樓宇的旺盛需求。再加上新型鐵路、公路、機場、橋樑、碼頭和各種高級現代設施的建設任務,看來有可能使建築業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產業部門。
2.推動產業向高級化技術發展。建築業也屬於中等層次的技術水平,它和汽車工業一樣是連接高、低技術的紐帶,同時對推動產業向高級化技術發展有重大作用。
3.與其它產業聯繫廣泛。建築業的相關產業也是極廣的,中國建築產品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建築材料共近8大類,2000個品種,3萬多個規格。它可帶動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森林、機械等50多個相關部門,而室內裝修、傢俱陳設等也是它的“前瞻”產業。
4.具有強大的勞動力吸納能力。建築業屬勞動密集型和非資本密集型產業,也就是說發展這樣的部門投資少而就業量大。從而可充分發揮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避開資金短缺的劣勢。
5.具有打入國際市場的潛力。中國建築業人力資源雄厚、工人工資低、吃苦耐勞,並有獨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打入國際市場是一個有優勢的產業。建築業打入國際市場,不僅可以為國家賺取外匯,而且可以帶動機電設備和原材料的出口,一舉數得。

電子工業

1.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電子工業是個新興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中國電子工業已有10多個大門類,主要品種有1500多種。電子技術和電子產品與技術裝備,日益廣泛地應用於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因此社會需求面廣、量大,而且符合社會長遠發展的需要。從需求上看,是不存在任何問題的。
2.體現著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電子工業是高技術產業的代表,它是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中最活躍的新興產業,凝結著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為所有的部門提供現代的生產手段,注入新的活力,深刻地影響現代工業的發展。
3.部門帶動作用強。電子工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機械工業提供各種大型、重型加工設備和進行超微、超細、超薄加工的精密設備,而且需要有關部門提供品種繁多、型號複雜的材料。因此,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將會帶動材料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等很多部門的較大發展。
4.相對就業效果好。電子工業屬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它的就業效果不如前三個產業,但它涉及面廣,在新興產業中是吸收就業人員最多的產業,可安置大量有一定專業技術知識的人員就業。而且許多行業對就業人員技術水平的要求並不高,就中國的科技教育水平來說,是不難達到的。
5.有實現進口替代能力和出口創匯潛力。中國電子工業進口依賴度也很大,不僅成套設備大量進口,而且國產產品的關鍵元器件的自我配套率低,也大量依靠進口。目前中國已採取措施,有計劃地組織國產化以替代進口,通過採取有力措施,是有能力快速實現進口替代的。中國電子產品出口增長也很快而且潛力很大。雖然近幾年電子產品出口增長較快,但仍有很大發展潛力。如果加以重點扶植,出口額和出口品種都將大幅度增長。

優勢產業


優勢產業則是指那些在當前經濟總量中起產出佔有的一定份額,運行狀態良好、資源配置基本合理,資本營運效率較高,在一定空間區域和時間範圍內有較高投入產出比率的產業。在產業壽命周期曲線中,優勢產業一般處於發展的中後期到成熟的中期這一區間,它對整個經濟的拉動作用處於或即將處於鼎盛時期,同時也處於後勁不足的衰退前夕,對經濟的帶動期已經很短暫了。
優勢產業強調資源的天然並附、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經濟行為的運行狀態。只有當它們都得到了比較好的結合,才有可能形成優勢產業。
支柱產業嚴格來說仍屬於優勢產業的範疇,但優勢產業不一定都能成站位支柱產業,因為它更強調某一產業在整個經濟總量種所佔的份額及其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一種或一類產業要演化成為支柱產業,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生長、發育、競爭、淘汰、成熟的過程,只有那些經過殘酷競爭而生存下來且得到不斷壯大,其經濟規模在區域經濟總量中佔有較大份額的產業,才有可能成為一定區域中的支柱產業。支柱產業指的是凈產出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的產業。
從產業壽命周期理論看,一般情況下,主導產業處於幼稚期到發展期之間,而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處於成熟期,有些則已經步入衰退期。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個,主導產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而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卻已經走上了下坡路。根據發展經濟學理論,對於即將走上衰退之路的產業,儘管它仍然相當強大,我們也沒有必要去通過各種方式維持其作為支出產業和優勢產業的地位,因為這種夠維持的機會成本是極高的,它既有可能厭惡新的支柱產業的形成,也有可能影響整個產業結構升級。
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各自強調的目標利益也不相同。主導產業著眼於未來的長期發展,強調創新,未來的發展優勢和帶動效應;而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則立足於現實經濟的效率和規模,注重更可靠性和效益。主導產業未必是當前經濟中有較大影響的產業,其當前資源利用效率也可能較低,投入產出比率也難如人意;而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則一定是在現實經濟中佔有較大份額、對GDP的貢獻率較高、投入產出比較好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