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種血液系統疾病,屬於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發病率較低,多見於老年人,偶爾有兒童病例,男女發病比例差別不大。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病因不明,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病程進展緩慢,早期可有乏力、頭暈等癥狀,也可出現反覆鼻、口腔出血,皮膚黏膜瘀斑,亦可有手指或腳趾等部位疼痛、灼燒感、紅腫和發熱。偶有發現血小板增多或脾大而確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療目標主要為預防和治療血栓併發症,以藥物治療為主,將血小板數量控制在正常或稍高。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可導致重要臟器出血及血栓形成,嚴重者可危及生命。預后良好,可多年保持良性狀態。

就診科室


● 血液科

病因


●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目前病因不明,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

癥狀


●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起病緩慢,早期可無任何癥狀,僅在做血細胞計數時偶然發現,常見臨床表現包括血栓形成和出血,可有以下表現。
● 疲勞、乏力、頭暈。
● 反覆發作的嘔血、便血、流鼻血、牙齦出血、尿血、皮膚黏膜瘀斑等。
● 動脈或靜脈血栓,表現為手指或腳趾等部位疼痛、灼燒感、紅腫和發熱,肢體麻木,甚至壞疽,以及一過性腦出血,偶可出現一時性黑矇。脾及腸系膜血管栓塞可致腹痛、嘔吐。肺、腦、腎栓塞引起相應臨床癥狀,個別患者以心肌梗死或腦血管意外為首發表現。
● 約80%患者出現脾大,少數患者肝大。

檢查


● 確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主要依據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染色體檢查等。

體格檢查

● 可了解患者一般情況,有無肝、脾體積增大,有無皮膚黏膜瘀斑等,有助於疾病診斷。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及血液塗片檢查
● ● 可了解血小板數量及形態,有助於疾病診斷。
● 凝血功能檢查
● ● 用以了解血小板的功能,如出、凝血時間延長,有助於疾病診斷。
● 骨髓檢查
● ● 可反映骨髓造血的增生程度,有助於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

染色體檢查

● 可檢查是否有染色體異常,可輔助診斷。

診斷


● 醫生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染色體檢查,排除其他疾病診斷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 患者有乏力、頭暈,反覆鼻、口腔出血,皮膚黏膜瘀斑等表現。
● 血常規示血小板計數≥450×10⁹/L。
● 骨髓檢查示巨核細胞高度增生,胞體大、核過分葉的成熟巨核細胞數量增多,粒系、紅系無顯著增生或左移,且網狀纖維極少輕度增多。
● 染色體檢查有JAK2、CALR或MPL基因突變。
● 排除BCR-ABL陽性慢性髓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骨髓纖維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其他髓系腫瘤。

鑒別診斷


●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需要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骨髓纖維化等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相鑒別。
● 如果出現乏力、頭暈、反覆鼻出血、皮膚黏膜瘀斑等情況,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檢查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療目標是血小板減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預防和治療血栓合併症,故依據患者血栓風險分組來制定治療方案。年齡<60歲,無心血管疾病史、無出血及血栓形成傾向的低危無癥狀患者無需治療;年齡>60歲和(或)有心血管疾病史、有出血及血栓形成傾向的高危患者則需積極治療。治療期間需根據醫師要求定期複查血常規和凝血功能。

降低血小板計數

● 骨髓抑制性藥物:首選羥基脲,該藥效果好、價格低廉。
● 干擾素治療:可用於孕婦,但價格較貴。
● 有效藥物還包括環磷醯胺、苯丁酸氮芥、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等。
● 血小板單采術:
● ● 可迅速減少血小板量,常用於妊娠、手術前準備以及骨髓抑製藥不能奏效時。
● ● 該方法見效快,但需要在有專業機器及專業人員的醫院進行。
● 血小板計數應控制在<600×10⁹/L,理想目標值為400×10⁹/L。

抗血小板、防治血栓併發症

● 給予小劑量阿司匹林。
● 給予血小板ADP受體拮抗劑,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

危害


●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病情較為穩定,通常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最主要的併發症是出血和血栓形成。
● 胃腸道出血可引起嘔血和便血等。
● 出血嚴重者可引發貧血。
● 血栓發生於腦可引起腦血栓,危及生命。

治療效果怎麼樣


●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進展緩慢,通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可使血小板計數穩定在一定範圍內,可多年保持良性過程。
● 少數患者可能轉化為其他類型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預防


● 要做定期的健康檢查。
● 身體不適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患病時要根據病情用藥,避免濫用藥物。
● 增強免疫力,避免感冒。
● 避免接觸放射線或者有害化學物質,如染髮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