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麻峪的結果 展開

麻峪

麻峪

麻峪位於源泉東南面4公里處,北靠淄河,南臨池上,是一條三面環山,狹長的大山峪。南北走向長達近10里。山峪分5大岔,大小山溜近百條。春夏山花爛漫,秋天樹木蒼翠,冬天銀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

歷史傳說


據傳說,大約200~300年前麻峪溜就有人居住,以後居住的戶數不斷增加,多數是從麻庄、源泉、泉河、黃台、崮山、謝家店等臨近村逃荒而遷來。據史料記載:清初建村,因地處山峪中,村民多從麻庄遷來,故名麻峪。1945年麻峪溜分成了兩個行政村,即麻峪村、珍珠村;解放后,人民公社化的1958年在分大隊時,根據居住的地理位置,又把大寨從麻峪村分生出去,做為一個單獨核算的行政村,即大寨(大隊)村。

概況


麻峪山青水秀,雖然是一個大山峪,但山勢走向平緩,東西兩面的山坡、山溜土質都很肥沃,梯田層層,植被茂盛,有“三寨”貫穿南北,即小寨、大寨、黑虎寨;“三寨”中尤以大寨地勢最高,面積最大。大寨四周地勢險要,寨頂寬闊、平坦。昔日的大寨曾養育過不少勤勞的農民,但因為交通不變,限制了經濟的發展。1985年在區委區政府的統一安排下,大寨的村民都已搬遷到城區近郊鎮村,現大寨只剩寬闊的林場一片。
麻峪的山泉較多,泉水清澈,清涼甘冽,特別是夏秋兩季,雨水充沛,很多山泉噴涌而出,匯成小河嘩嘩作響,順著山溝,衝擊著岩石,湍急而流出,匯入淄河。山溝中一座攔河壩就是一道瀑布,在綠樹掩映中煞是好看。比較出名的山泉有老溜泉,在一岔老溜山崖下,泉水旺盛,長年不斷,就是大旱之年,泉水也舀不凈。接近二岔的山溝中有珍珠粒泉、響泉、陽溝地泉等。珍珠粒泉,小雨過後即出泉水,從石頭縫中淌出的水,呈現出一串串白色的水珠,而珍珠村也就因此而得名。可惜該泉眼已壓在了攔水壩下面。三岔有急泉、白馬泉,白馬泉在三岔和四岔之間的半山中,流出的水經過一段寬闊而光滑的石崖,形成一片白色的浪花,遠處望去,白茫茫一片,非常好看;四岔主要有四岔井泉,泉水長年不斷,水從井中流出,是附近村民的主要水源。
麻峪溜中洞穴較少,主要有窟窿山、諸葛洞,都在二岔的山頂處,諸葛洞的高矮、寬窄、大小相當於平常的一間屋,而在洞口有一巨石遮擋,不到跟前看不到洞,洞內有煙熏火燎痕迹,據說在兵荒馬亂中有人在洞內避過難。另外還有黃圈門、流星崮堆、閻王鼻子、雞冠崖、石旗杆等天然景觀。在三岔前坡面還有黃姑庵、黃姑洞、洞雖有,但名字的由來尚不明。

人口


現在麻峪村近300口人,最多時達到390餘口,珍珠村500餘口人,最多時590餘口,大寨搬遷前人口最多時達到120餘口人。
解放前,麻峪的老百姓也遭受過苦難,當時以吳化文為師長的偽四師一個連常住大寨,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麻峪的老百姓恨之入骨,自動成立了村民自衛隊——守山大隊,與偽四師開展鬥爭。1942年春,珍珠村的李兆亭帶領八路軍四支隊戰士從三岔后坡用大繩攀上大寨攻打過偽四師,是年冬季,梁東三又帶領八路軍四支隊五連登上大寨攻打過偽四師,但直到1945年偽四師被迫投降,老百姓才過上了安穩日子。
解放后,麻峪的父老鄉親,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全國人民一樣過上了好日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自然面貌年年巨變,山坡上栽滿了經濟樹、山峪中修上了水泥路,人民生活水平步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