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娘娘腔的結果 展開

娘娘腔

一種行為現象

娘娘腔,niáng niáng qiāng,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意思是男人動作、行為、妝束女性化,其近義詞為娘炮,一般用於形容男人娘娘腔,跟女人似的帶有歧視意思。

基本介紹


據德國兒童行為學家的一項專題研究,大約6%的男孩在其上中小學,甚至進幼兒園時,即出現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後仍表現得奶油味十足。
所謂娘娘腔,指的是男孩行為上某種程度的女性化,表現也因人而異,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娘娘腔並不一定會像有些人想當然地認為可能導致同性戀,但卻可能給男孩心理上的健康成長帶來某種程度的負面影響。
德國專家已經證實,孩子的娘娘腔基本上與遺傳因素無關。一項統計顯示,凡父親在孩提時表現出娘娘腔而成人後又消失的,其兒子表現為娘娘腔的比例與其他家庭的男孩相比只是略高一些。但如若父親在孩提時代表現出的娘娘腔一直保持至今,那麼其兒子表現為娘娘腔的比例就要比其他家庭的男孩高出2~3倍甚至更多。這就意味著,男孩娘娘腔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與其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的。實際上,諸如父親的性格、家長的期待、排行、家裡女性多還是男性多、小夥伴的影響等等,都可能對孩子的行為方式、性格特徵產生一定的作用。

行為特徵


說話細聲細語,聲音尖而細,嗲。與之配合的肢體語言很多,比如蘭花指,走路步子小且腿夾得緊,扭腰等
喜歡昂首挺胸的走路 ,對很多品牌有特殊的見解和獨到的鑒賞能力
但是大多數有“娘娘腔”的男子是由於心理因素引起的。他們在孩提時代,就喜歡學做媽媽,愛玩女孩喜歡的洋娃娃,稍大些喜歡打毛衣等;而父母也願意把他們打扮成女孩。這樣,他們從小在性別天平上就走向了女性這一端,直到長大成人,已陰差陽錯,造成“錯位”。 男子一旦出現“娘娘勝”的表現,自己應該正確認識,並下定決心改變這種“跨性別”的角色。但是,對於“娘娘腔”已定型的男子來說,要改變這種性角色的錯誤誤是比較困難的,此時,可以聽從精神科或心理學醫生的指導。 更重要的是,年輕的父母在撫養自己的男孩時,不應將他當作女孩培養,以免性別角色錯亂。心理學研究認為,兒童性別確認關鍵期是出生后18個月到足歲,在此之前,父母出於好玩或自己的愛好,將孩子打扮成女孩,影響還不大;而到了關鍵期,必須糾正這種錯誤做法,如果不及時糾正,以後再要改變就困難了。 還需指出一點,有些男子比較文靜,怕羞,或某一動作、行為像女孩,有時也會被人稱作“娘娘腔”。這種情況與本文所指的“娘娘腔”是不同的。這些人還是一個男子漢,並沒有出現什麼角色錯亂。 有了娘娘腔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有克服的勇氣,日常生活中應多提高自信心,說話大聲一點。

引申釋義


有關於“娘娘腔”現象的爭論,折射出一個很重要的話題,那就是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仍然在影響著我們。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gender-role stereotype)是指人們對男性或女性的固有印象,有研究表明,在大多數文化中,勇敢、果斷、理性、冒險、自信、有擔當等一般都被歸於男性特徵,而溫柔、細心、依賴等則很容易被歸於女性特徵。
社會以此為準則要求每個人,每個個體也會以此為準則衡量他己,這樣就會形成共有的性別角色特徵。這些特徵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家庭、學校、友伴、社會等渠道強化和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