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質縱谷帶以西的台灣主體部分地層呈北北東向分佈,總體從東向西變新。是一套綠片岩、石墨片岩、硅質片岩和大理岩系,和西藏高原一樣,堪稱是中國地殼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
詞目:台灣地質
英文:geology of Taiwan
學科:區域地質學
簡介:縱谷帶以西的台灣主體部分地層呈北北東向分佈,總體從東向西變新。變質基底沿中央山脈東翼出露,稱大南澳群,是一套綠片岩、石墨片岩、硅質片岩和大理岩系,上部
結晶灰岩中的變形碎片表明其時代包括早二疊世。
江博明(1986)根據系統的
同位素年齡測定,提出大南澳群的時限從晚古生代到中生代。大南澳群中疊加了一對雙變質帶:西面的高溫 低壓變質帶稱太魯閣帶;東面的高壓 低溫變質帶含大量鎂鐵質到超鎂鐵質岩塊,稱玉裡帶。兩者的變質作用都發生在87百萬年,代表
晚白堊世東側洋殼消減產生的雙變質帶。
![中央山脈](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b/m8bebbf22eeb2d4a882d4feb1536e0107.jpg)
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主脊和西翼是一套單調的海相泥質碎屑岩,稱板岩系,其時代從始新世到中中新世早期,不整合在上述基底之上。岩相變化提示沉積物來自以西的大陸。板岩系的變形和變質程度向東增強,最東面可達低綠片岩相。
![台灣地質](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4/m245b0829b2431ffb992438ec41bc40f2.jpg)
台灣地質
新近紀的淺海碎屑岩分佈在更靠西的台灣西部丘陵區,為互層狀
砂岩、
粉砂岩和頁岩,局部夾
灰岩。北部大屯、
基隆地區更新世火山活動強烈,是琉球火山弧的西延。西部
澎湖列島上的新生代
玄武岩是拉張構造產物。縱谷帶以東台灣海岸山脈的最老地層是中新世都巒山組
安山岩、
集塊岩和火山沉積岩,它和共生的閃長質岩體組成島弧雜岩,是菲律賓呂宋火山弧經
蘭嶼、
綠島的向北延伸。向上是上新統大港口組
濁積岩和著名的利吉混雜岩,晚上新世山麓
礫岩不整合覆蓋其上。
台灣東部的
弧陸碰撞發生在上新世,1999年9月21日發生的7.6級地震表明擠壓匯聚作用現仍在活躍地進行著。近400萬年來地殼水平方向已縮短了150~200千米,地殼正以5毫米/年的
平均速率快速抬升,溫泉發育、地震活動頻繁。和西藏高原一樣,堪稱是中國地殼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