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河鎮

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轄鎮

界河鎮是山東省滕州市轄鎮,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滕州市北部,104國道、京滬鐵路、京台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棗莊和滕州的“北大門”。行政區域面積82.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875人(2017年),轄1個社區、63個行政村。

界河鎮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北、西部邊緣分佈有靈泉山(龍山)、馬鞍山、馬山、狼山、鳧山,南部地區為平原。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界河、小龍河、北沙河三條東北至西南走向的河流流經境內。礦產資源有石灰石、花崗石、河沙、陶土、煤炭等。

界河鎮主要種植馬鈴薯、小麥、玉米等作物,以馬鈴薯種植為支柱產業。工業門類主要有水泥建材、機械鑄造、塑料編織、建築安裝、精細化工等。旅遊景區有魯班文化公園、馬鈴薯主題公園、靈泉山森林公園、北沙河慘案紀念館等。2014年,界河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781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408萬元。界河鎮先後獲得“中國最具特色農業十佳鎮”、“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全國文明鎮”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秦代,今界河鎮境域屬薛郡滕縣。
漢代,屬魯國蕃縣。
西晉,屬彭城國蕃縣。
南朝,隸屬彭城郡蕃縣。
隋、唐、宋皆隸屬彭城郡滕縣。
金朝,屬山東西路滕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設滕陽州;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滕陽州改為滕州,屬山東西路滕州滕縣。
明朝初年,隸屬山東布政司濟寧府滕縣;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屬山東兗州府滕縣;正統年間(1436—1449年),今界河鎮境域為滕縣使相鄉東陳(沙河)社、棗莊社。
清沿明制。至嘉慶十八年(1813年),滕縣以“仁,義、禮、智、孝、弟、忠、信”易八卦名統七十二區,今界河鎮境域包含仁二區的大部分區域、義四區的大部分區域以及義二區的一小部分。
辛亥革命后,暫沿清制。
民國二十年(1931年),縣境部九區,今界河鎮境域屬第五區,位於第五區東部。
民國三十年(1941年),日偽將滕縣劃為9個區、81個鄉鎮,今界河鎮境域為五區界河鄉、趙辛街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滕縣解放,設立第七區,行政區域為今界河鎮和龍陽鎮境域,區政府駐龍陽店村。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第七區劃片建立16個鄉、1個鎮,即龍陽鄉、沙土鄉、種刁鄉、庄頭鄉、顧廟鄉、龍山屯鄉、魏寺鄉、朱仇鄉、上司堂鄉、龍山鄉、大官鄉、萬院鄉、北沙河鄉、趙辛街鄉、柳泉鄉、房嶺鄉、界河鎮。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占界河;4月,還鄉團在丁庄村建立滕縣第五區區公所,恢復原第五區建置。
1948年5月,第五區區公所撤離,舊政權垮台;7月,滕縣第二次解放,境內恢復1946年的第七區建置。
1953年,第七區人民政府由龍山店村遷至南界河村。
1955年9月,七區更名為界河區。
1958年6月,撤銷界河區,原界河區境內的17個鄉鎮合併為界河鄉、龍陽鄉、顧廟鄉、司堂鄉4個鄉;10月,撤銷4個鄉,設立紅旗人民公社,以原4個鄉的行政區域為紅旗人民公社的行政區域,公社機關駐南界河村。
1959年10月,撤銷紅旗人民公社,以靈泉山(龍山)山脊向南至北沙河北岸為界,分設為界河人民公社和龍陽人民公社,東為龍陽公社,西歸界河公社,界河人民公社行政區域與今界河鎮相同。
1965年1月,界河人民公社改為界河區。
1968年12月,界河區恢復為界河人民公社。
1984年3月,界河人民公社改為界河鎮。
1988年5月,撤銷滕縣,設立縣級滕州市,界河鎮屬之;10月,鎮人民政府由南界河村南首遷至鐵路西新鎮駐地。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位於今界河鎮境域內的有仁二區的31個自然村(仁二區共39個自然村)、義四區的18個自然村(義四區共21個自然村)以及義二區的3個自然村(義二區共35個自然村)。
仁二區趙辛街、二十里鋪、鄭家莊、劉家崗、李子行、化里、馬家樓、杜家莊、陳家莊、李家樓、邱家莊、宗家莊、王家莊、東孟家莊、西孟家莊、單家莊、大馬廠、西馬廠、前馬廠、柳泉庄、土家樓、彭家莊、花家莊、倪家莊、徐家營、孫家莊、房家嶺、汲家廟、胡家莊、宋象庄、耿家莊
義四區界河、大萬院、小萬院、葛家莊、崔家莊、范家莊、大官莊、皇娘溝、高家莊、前棗莊、后棗莊、於園、楊家莊、張家莊、三十里鋪(西楊庄)、丁家莊、小張庄、孫家樓
義二區北沙河、張家莊、龔家莊
民國三十年(1941年),今界河鎮境域為五區界河鄉、趙辛街鄉,村設保甲制。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本轄區的西李庄、孫庄、徐營、宗庄、花庄、彭庄、倪庄、土樓、耿庄、宋庄、王莊、李樓、馬樓、杜庄、西孟、東孟16個村劃歸新設立的鳧山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鄒縣所轄的北界河村、閆樓村劃歸滕縣七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第七區所轄的汲廟、王馬廠、孫馬廠、陳馬廠、單馬廠、邱庄、陳庄、化里8個村劃歸鳧山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汲廟、王馬廠、孫馬廠、陳馬廠、單馬廠、邱庄、陳庄、化里8個村由鳧山縣划回滕縣七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安家樓改稱西安樓,小張庄改稱東安樓。
1956年,撤銷鳧山縣,將西李庄、孫庄、徐營、宗庄、花庄、彭庄、倪庄、土樓、耿庄、宋庄、王莊、李樓、馬樓、杜庄、西孟、東孟16個村划回滕縣界河區;原從鄒縣劃歸鳧山縣的西西曹、中西曹、東西曹、東曹西、東曹東、馬山頭6個村同時划入滕縣界河區。
1958年10月紅旗人民公社成立時,公社下設東曹、馬樓、趙辛街、萬院、前棗、司堂、龍陽、李庄、顧廟9個耕作區。同年,為區別北部之張庄,位於鎮駐地東南8.5公里處的張庄更名為南張庄;位於鎮駐地南3公里處的李庄因與西邊的李莊重名,改名為東李庄。
1959年春,將1945年划入鄒縣的東楊庄、於園、后棗、(東)張庄、小萬院5個村划回滕縣紅旗人民公社;10月,紅旗人民公社分為界河人民公社、龍陽人民公社。界河人民公社按片劃分為7個耕作區。
1960年,耕作區改為工作點(也叫管理區),行政村改為生產大隊。
1965年1月,界河人民公社更名為界河區,各工作點(管理區)改稱公社。界河區轄界河公社、東曹公社、趙辛街公社、彭庄公社、棗莊公社、馬樓公社、孫樓公社7個小公社。
1966年,龍陽人民公社的焦庄因修建馬河水庫部分搬遷到界河公社,建立新村。
1968年,7個小公社合併為界河、東曹、趙辛街3個公社,原界河區不變;12月,界河區恢復為界河人民公社,原3個公社撤銷,原小公社仍改稱管理區。
1982年,高庄更名為青雲庄,崔庄更名為崔官莊,楊庄更名為興隆村,張庄更名為東張庄,大官莊更名為大官,陳家莊更名為西陳庄,杜庄更名為北杜庄,馬家樓更名為北馬樓,王莊更名為興王莊,孫庄更名為北孫庄,宋庄更名為宋坡,耿家莊更名為西耿庄,新村更名為小龍河,孫樓更名為幸福樓,李庄(位於鎮駐地西南6公里處)更名為西李庄,閻樓更名為北閆樓,王樓更名為北王樓。
1984年3月,管理區改稱辦事處,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界河鎮設7個辦事處,轄68個行政村。
1995年4月,增設柳泉辦事處。同年,馬山頭村因魯南水泥廠佔地,人口全部農轉非,行政村改為社區。
界河辦事處南界河、北界河、西萬院、東萬院、小萬院、崔庄、葛庄、范庄、皇娘溝、青雲庄(高庄)
東曹辦事處東曹東、東曹西、東西曹、中西曹、西西曹、唐樓、北閆樓、北王樓、西安樓、東安樓、西李庄、馬山頭
孫樓辦事處幸福樓、丁庄、西楊庄、胡庄、東李庄、房嶺、小龍河(新村)
徐營辦事處徐營、彭庄、花庄、倪庄、土樓、西耿庄、宋坡、汲廟、北孫庄
馬樓辦事處北馬樓、北杜庄、宗庄、興王莊、單馬廠、陳馬廠、邱庄、西陳庄、李樓、化里
趙辛街辦事處趙辛街、二十里鋪、鄭寨、北沙河、李子行、南張庄、龔庄、劉崗
柳泉辦事處西柳泉、東柳泉、西孟、東孟、王馬廠、孫馬廠
棗莊辦事處前棗、后棗、於園、東張庄、興隆、大官
2002年鄉鎮機構改革,撤銷辦事處,原辦事處仍保留黨總支。
2013年9月,增設大官辦事處、房嶺辦事處。至此,界河鎮共設有10個辦事處。

區劃詳情

界河鎮
界河鎮
截至2014年,界河鎮轄1個社區、6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中聯路東段路北。
馬山頭社區南界河村北界河村小萬院村西萬院村東萬院村皇娘溝村范庄村
崔官莊村葛庄村東張庄村於元村興隆庄村后棗村前棗村大官村
二十里鋪村龔庄村南張庄村北沙河村李子行村鄭寨村趙辛街村劉崗村
化里村邱庄村西陳庄村單馬廠村陳馬廠村北杜庄村北馬樓村李樓村
興王莊村宗庄村土樓村倪庄村彭庄村花庄村汲廟村徐營村
北孫庄村西李庄村西西曹村中西曹村東西曹村東曹西村東曹東村唐樓村
北閆樓村西安樓村東安樓村房嶺村幸福樓村西楊庄村丁庄村東李庄村
胡庄村小龍河村西孟村東孟村孫馬廠村王馬廠村西柳泉村東柳泉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界河鎮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滕州市北部,東與龍陽鎮毗連,南與姜屯鎮相接,西與大塢鎮交界,北與鄒城市石牆鎮、看庄鎮、香城鎮接壤,素有“棗莊北大門”、“滕州北大門”之稱。鎮境介於北緯35°08'12"—35°14'10″,東經116°59'40″一117°09′11″之間;北起馬鞍山分水嶺,南到北沙河,長10.4公里;東自靈泉山(龍山)分水嶺,西至鳧山分水嶺,長13.375公里;行政區域面積83.3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界河鎮總體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面比降為1.6‰。界河鎮境內山脈全部在東、北、西部邊緣,從東北部的靈泉山(龍山)西麓,向西依次為馬鞍山、馬山、狼山、鳧山,構成了弧形低山丘陵地帶。獨立的山峰僅有馬山,其餘均以分水嶺為界。其他地區屬山前傾斜平原,地勢較為平坦。
靈泉山
靈泉山
靈泉山(龍山),西部屬界河鎮,東部屬龍陽鎮,東北小部屬鄒城市,主峰海拔415米,為全境最高點。
馬鞍山,處於鄒滕分界的“550”(原津浦鐵路550公里處)西部偏南,南屬界河,北屬鄒城市。
馬山,在馬鞍山西,原海拔255米,全部在界河境內,為水泥廠採礦區。
狼山,南面部分屬界河鎮,北面屬鄒城市。
鳧山,海拔278米,東部屬界河鎮,南部屬大塢鎮,西北屬鄒城市。

氣候特徵

界河鎮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降水量694毫米,年均無霜期180天。

水文

界河鎮境內有季節性河流4條,均為東西走向,僅在雨季有水,其餘時間乾涸。
界河
界河
界河,又名白水河,屬季節性山洪河道。發源於鄒城市七里河,由鄒城市白水村西進入界河境內,自小萬院村北往西流經北界河、南界河、北閆樓、北王樓、西安樓、北孫庄、西李庄,入大塢鎮,最終注入獨山湖,境內全長7.5公里。北沙河,曾名龍河,屬季節性山洪河道,發源於鄒城市香城以北山區,入界河鎮境后,流經南張庄、北沙河、李子行、劉崗四個村莊,入姜屯鎮,最終注入昭陽湖;境內全長2.4公里,系界河鎮南部與龍陽鎮、姜屯鎮的邊界線。小龍河,又稱北石橋泉水,發源於龍山西南麓,處在界河鎮中部,上游分數股於葛庄及柳泉一帶穿鐵路西流,鐵路西集成兩股,界河境內流經東張庄、青雲庄、皇娘溝、范庄、崔官莊、葛庄、東柳泉、西柳泉、胡庄、東李庄、耿庄、土樓、彭庄等10餘村入大塢鎮,最終注入獨山湖,境內長10餘公里。小龍河支流,為無名小河,發源於龍山西麓,自前棗莊經西柳泉、倪庄等村,入大塢鎮兩水泉村匯入小龍河,境內長約10公里。
地下水方面,鐵路以東屬丘陵地帶荊泉斷塊水,水化學類型為HCO-CaHCO-Ca·Mg型,pH值7.2—8.3;鐵路以西屬鳧山斷塊水,水化學類型為HCO-Ca型,礦化度0.2—0.4克/升。

土壤

界河鎮境內的土壤共分為4個土類,9個亞類,12個土屬,17個土種。其中,棕壤面積1146.69公頃,主要分佈在東部靈泉山(龍山)西麓的興隆、於園、后棗、前棗村,以及東張庄、大官、東萬院村東北等丘陵地帶;褐土1475.37公頃,主要分佈在鳧山以東、馬山腳下以南的西西曹、中西曹、東西曹、東曹西、東曹東,馬山東的唐樓,以及宗庄、倪庄等村;潮土4202.21公頃,主要分佈在界河兩岸,南界河村西南、東安樓村東南、房嶺村東北及東萬院、西萬院等地,以及馬樓辦事處、趙辛街辦事處轄區;砂礓黑土1083.38公頃,主要分佈在汲廟、土樓、西耿庄、宋坡、花庄、彭庄、西柳泉、小龍河、胡庄、東李庄等村。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界河鎮年平均降水總量4748萬立方米。1957年起,境內共修建水庫塘壩14座,總興利庫容76萬立方米,可灌溉農田120公頃。地下水方面,界河以南屬滕西平原孔隙水區,地下水源豐富,賦水性好,農田均為井水灌溉;界河以北及東部靈泉山西的地段屬岩溶裂隙水區,賦水性差異較大,形成集中的水源地。全鎮地表和地下水資源人均佔有量為538.7立方米。

土地資源

截至2005年,界河鎮已利用土地7707公頃,利用率92.8%,土地利用率低於滕州市平均數。土地利用以農為主,農業用地7007公頃,利用率為84.4%,非農業利用率8.4%,耕地後備資源不足。未利用土地593公頃,這部分土地中僅9.7%可利用,其餘90.3%為難以利用的裸岩石礫地和田坎。

礦產資源

界河鎮地下礦藏主要是煤炭,在煤層的頂部或底部還有稀有元素鎵、鍺和放射性元素鈾等礦種。地上礦藏主要是石灰石、花崗石、河沙,其次是黏土、陶土等。石灰石資源主要分佈在界河鎮西部馬山頭村一帶,為大型淺海相沉積型層狀礦床,自下而上分為4個礦層,厚144.30米,礦床呈北北東向緩傾斜的單斜產出,規模巨大,主要有亮晶鮞粒灰岩和豹皮灰岩2種類型石灰岩,估算儲量1.06億立方米,探明石灰岩礦石儲量1.99億噸,其中工業儲量7633萬噸;花崗石主要分佈在界河鎮東部興隆、后棗村一帶,估算儲量0.04億立方米;河沙主要分佈在界河、北沙河2條河道的河床內,截至2005年河沙已全部采完,僅剩溝頭河灘和農田地下的部分沙礦;黏土分佈於界河鎮全境,總儲量3500萬立方米,80%以上系工業用一級品,用於生產水泥和黏土磚,至2005年僅剩靠山近、黏土資源豐富的后棗、於元、興隆3個村有磚廠;陶土分佈於小萬院村,自清代起取土製陶;此外在界河鎮興隆村一帶發現鐵礦異常。

人口民族


1949年,界河區(按當時轄區計)總人口39660人。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增長加快。1960年界河公社(按現在行政區)總人口41899人。1960年至1965年間人口增長較慢。到1965年底,界河公社總人口達46384人。“文革”期間人口急劇增加,1975年全公社總人口達57969人。1978年後,計劃生育工作抓緊,人口進入低增、穩定發展時期,1987年全鎮有13581戶,63286人。
2000年,界河鎮總人口74013人,其中男性38326人,女性35687人;家庭戶戶數20343戶,家庭戶總人口72738人,其中男性37576人,女性35162人;0—14歲18739人,15—64歲49965人,65歲及以上5309人;戶口在本地且住在本地的有73197人。有少數民族15個,少數民族人口156人;其中滿族59人,蒙古族29人,回族25人,彝族18人,朝鮮族6人,基諾族5人,藏族4人,維吾爾族、壯族各2人,苗族、布依族、侗族、哈尼族、佤族、塔吉克族各1人。
2014年,界河鎮總戶數22601戶,總人口76375人,常住人口70811人,其中城鎮建成區總人口7076人。總人口中,男性40326人,女性36049人;18歲以下14281人,18—35歲21078人,35—60歲28105人,60歲以上12911人。全年出生2427人,出生人口性別比117.47:100;死亡494人;遷入241人,遷出311人。

經濟情況


綜述

1978年,界河公社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6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62元。1991年,界河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59億元,實現社會生產總值2.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006元。1995年實現社會生產總值11.3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6.94億元,財政總收入58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198元。呈現經濟總量增長,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二三產業比重增大的發展趨勢。2014年,界河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7813億元,比2013年增長13.5%;三次產業比重為15.21:51.59:33.2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408萬元,比2013年增長4.34%,公共財政預算支出9841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4.4685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6.70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00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260元。

第一產業

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界河鎮第一產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呈波動下降趨勢。1978年,界河公社實現農業總產值70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6%。1991年,界河鎮實現農業總產值759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8%。1995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97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7%。2014年,界河鎮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6.3569億元,佔GDP的15.21%。
農業
糧食作物曾長期是界河鎮的主體種植作物。農業合作化之前,境內糧食作物多是二年三作,雜糧種植面積大,高粱、穀子、地瓜普遍種植,小麥面積小;合作化之後,小麥種植面積擴大,玉米逐漸代替了高粱、穀子等雜糧低產作物。1954年推廣使用化肥。七八十年代提倡科學種田,農業機械推廣應用,水利設施逐漸配套,病蟲害防治技術趨於完善。1990年後,高粱、黃煙基本不再種植,棉花零星種植,地瓜僅在山嶺地種植,小麥、玉米成為主導作物。90年代初,高效立體種植模式在全鎮推廣應用。1995年後調整種植結構,糧食作物逐年減少,蔬菜面積逐年增大,1998年蔬菜複種面積為6229公頃,年產量35萬噸,到2005年種植面積達到13148公頃,年產量84萬噸,形成了“三辣兩薯精細菜”(“三辣”為黃姜、大蒜、大蔥,“兩薯”為馬鈴薯、毛芋頭,“精細菜”為大棚、小弓棚、雙膜覆蓋種植的優質蔬菜)蔬菜生產種植格局。
界河馬鈴薯
界河馬鈴薯
馬鈴薯種植為界河鎮農業支柱。民國年間,駐紮界河的奉軍士兵帶入馬鈴薯,本地開始種植。五六十年代,馬鈴薯種植面積約200公頃,產量不高。1980年後,推廣科學種植技術,引進優良品種,馬鈴薯單產猛增至3萬公斤/公頃以上。90年代,界河鎮馬鈴薯種植向高科技、新品種、大規模方向發展,尤其在1998年後發展迅速。2000年5月,滕州市被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全市馬鈴薯產地集中在以界河為中心的滕北和滕西區域,界河鎮初步發展成為馬鈴薯生產專業鎮和中國最大的二季作土豆產區鎮。2002年全部採用標準化的生產管理方式,進入大中城市市場,出口超過3萬噸。2004年註冊“界河”牌土豆商標2013年,界河鎮馬鈴薯種植面積12萬畝,其中春季6.5萬畝,秋季5.5萬畝,種植面積佔總面積的92.8%,全鎮有16863戶從事馬鈴薯種植,佔總農戶的92.4%,年產馬鈴薯40多萬噸。到2014年,界河鎮馬鈴薯標準化示範區開發面積達10.5萬畝,輻射帶動面積19萬畝,綠色產品認證5.9萬畝,綠色馬鈴薯基地2萬畝,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58家,經紀人2200多人;擁有馬鈴薯種植機械2萬餘台,收穫機械500餘台(套),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滕州馬鈴薯”地域商標被評為全國農產品公用品牌價值百強,直供7家大型超市,銷往16個國家和地區。
2013—2014年界河鎮主要作物播種與收穫情況
統計指標播種面積(畝)單產(公斤/畝)總產量(噸)
年份2013年2014年2013年2014年2013年2014年
糧食作物冬小麥18673809241343977133552
玉米2944229507440461.51295513618
大豆37983901687.6622.126112583
薯類119317415.1414.649131
合計5203241817448.3475.52332919885
油料作物花生30543282369.7372.811291223
蔬菜(含菜用瓜)1642061651753610.63716.1592881613806
2014年,界河鎮農業機械總動力94279千瓦,有農用拖拉機660台,拖拉機配套農具1682台,耕整機2910台,機引犁577台,旋耕機374台,聯合收穫機57台,機動脫粒機221台,三輪汽車1843輛,農用掛車321台;承辦國際薯業博覽會暨第六屆馬鈴薯節,農業部馬鈴薯產業發展座談會在界河鎮召開;實現農業總產值11.4011億元。
林業
明代“植樹表道,自界河而南數十里柳蔭蔽日”,近代以來亂采濫伐,日偽時期燒山清野,森林和片林蕩然無存。建國后,政府號召在3000公頃的宜林面積上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四旁(路、院、溝、渠旁)綠化,林果業逐漸發展。1957年,在龍山西坡、馬鞍山(北小山)、馬山(今為魯南水泥廠礦山)南坡封山造林,到1963年封山育林187.53公頃。1964—1978年陸續栽植梨樹、蘋果樹、桃樹、棗樹、花椒樹、核桃樹等果樹。部分生產大隊為擴大糧田面積砍伐樹木,“文革”后,全公社86.33公頃果園僅剩18.04公頃,山林僅存106.9公頃。1975年起重新實施植樹造林工程。1985年後,鎮黨委制訂發展林果業規劃,果園面積擴大。此後,陸續建起用材林基地、育苗基地、萬畝果園基地。到2005年,除馬鞍山外所有山地全部綠化,綠化率85%;平原林網面積4.8萬畝,公益林面積0.48萬畝,平原速生豐產林面積0.8萬畝,高速公路綠化帶675畝,國道綠化帶11.5公里,四旁樹木200萬株;實有育苗面積5公頃,當年採伐量210立方米,木材蓄積量81419立方米;果園面積2000畝,其中蘋果100畝,油桃200畝,板栗100畝,核桃90畝,大棗100畝,杏100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31%。
林業
林業
2013年,界河鎮實施萬畝良果、道路綠化、農田林網工程,造林綠化35萬株,經濟林面積達到3600畝,速生豐產林面積達到1.7萬畝,創建為棗莊市綠化示範鎮;全鎮13200畝林地全部落實到戶,完成勘界確權林地14宗,發放林權證258份,組建了65人的林木管護隊伍。2014年實施“大綠化”工程,完成造林綠化2300畝,在東部山區打造靈泉山萬畝核桃基地,初步形成了以興隆、於元為中心的萬畝良果基地;在西部平原實施“林帶續綠、路邊鋪綠、河邊植綠”,高標準綠化三條河流,栽植各類綠化苗木30餘萬株;全鎮林地面積18720畝,水系防護林面積2400畝,農田林網網化面積6.1萬畝,森林覆蓋率36%,林木覆蓋率43%。
畜牧業
畜牧業
畜牧業
界河鎮養殖的畜禽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兔、雞、鴨、鵝等。建國后,畜牧業呈波動發展狀態。1978年後,畜牧業發展大牲畜役用型養殖逐漸轉向食用型養殖,境內出現養殖大戶和養殖專業村。1986—1995年養豬業陷入低谷,1995年恢複發展,1998年生豬存欄量大幅度回升。1998年,界河鎮進一步調整農業結構,鼓勵扶持養殖業發展。到2005年,界河鎮存欄大牲畜0.12萬頭,豬2.25萬頭,羊3萬隻,兔8萬隻,家禽81萬隻(其中肉雞55萬隻);年出欄牛0.1萬頭,豬2.3萬頭,羊3萬隻,兔11萬隻,家禽273.8萬隻,肉蛋總產量0.9萬噸,畜牧業總產值實現7500萬元。
2012年,界河鎮已發展蛋雞、肉雞、生豬、狐狸等畜禽規模養殖小區16處,養殖專業戶60多家。2013年新建興隆、於元、北界河等6處標準化養殖小區,畜禽存欄量突破100萬頭(只)。到2014年,界河鎮蛋雞存欄80萬羽,發展養殖大戶26家,實現經濟效益260多萬元;全鎮共有50個標準化養豬場,26個養羊場,27個養兔場,年可出欄肉豬2.3萬頭、出欄肉羊2萬隻、出欄肉兔10萬隻,產值800餘萬元;發展貉、狐狸養殖基地4處,種貉存欄6600餘只、狐狸存欄量8500餘只。

第二產業

1909年,為修築津浦鐵路,境內開辦了名為“北小山石櫃”的石料場,為界河採石廠的前身。新中國成立前,境內有釀酒廠12家,油坊19家,木業村村都有(產品影響面較大的有10家,其中製造車輛的4家,製作風箱的4家,年產傢具180件以上的2家),從事小農具生產的鐵器業4家,白鐵鉗作業2家,均為作坊式生產,規模不大。
農業合作化后,村辦集體工副業興起。1958年起興辦沙場、農具廠(五金電鍍廠前身)等社辦工企業。1966年,全社集體工副業總產值23.95萬元。到1984年,界河公社共有農具廠、麵粉廠、水泥廠、化工廠、採石廠、砂廠、建築隊7個社辦工業和建築業企業;同年成立經濟聯合社,統一管理和發展鎮辦、村辦、聯戶辦、個體辦四個層次的工企業;新建有機化工、塑料廠、傢具廠等鎮辦工企業,至此鎮辦工企業達到13家。1984年下半年進行鎮辦工企業改革,全面推行經濟承包制。1987年,在境內興建國家“七五”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魯南水泥廠,1991年試生產。魯南水泥廠隸屬山東省建材工業局,為國有大型一類企業,資產規模居全國水泥企業第5位,設計年產5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130萬噸。1998年鎮辦工企業進行體制改革,15家鎮辦企業改制,其中實行產權轉讓的2家、股份制的11家、租賃經營的2家。1999年,因投產後連續虧損瀕臨破產,魯南水泥廠由國家建材局所屬的中國新型建築材料集團公司牽頭進行兼并重組,以此成立了中國聯合水泥有限責任公司,魯南水泥廠同時改名為山東魯南水泥有限公司,后又改名為中聯魯宏水泥公司、魯南中聯水泥有限公司。到2005年,界河鎮第二產業形成了水泥建材、精細化工、機械鑄造、建築安裝、塑料編織五大支柱產業。
工業
工業
2013年,界河鎮圍繞水泥產業優勢,培植髮展商品混凝土、砂石料、配套服務為一體的主導產業,水泥服務企業整合資源、抱團發展;同時發展建築安裝、新型電子等業態,對相關企業進行技改、擴建;新發展規模以上企業3家、小微企業28家,汽車加氣站、氯化物消毒劑等7個項目建成投產,全鎮共有工業企業單位85家。2014年,界河鎮實現工業總產值72.820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家,主營業務收入56.6626億元,利潤總額3.8108億元,利稅總額6.422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553億元,佔GDP的51.59%;央企魯南中聯水泥公司為滕州市和棗莊市的重點納稅企業,2014年納稅額1.5372億元,其中國稅1.4029億元,地稅1343萬元。

第三產業

商業貿易
清末,界河為魯南地區商品集散地,有土產、糧行、綢緞布匹、飯店、客店、藥店、水產、文具、雜貨、土陶製品等行業,從業人員380餘人。1949年春成立供銷社,集體商業和私營商業並存。1956年公私合營,組織起37個合作社店鋪。1964年將私營工商業全部取締,供銷社各門市部和各村設的代銷店成為農村商業的主體。1978年後,私營商業恢複發展。1982年,界河供銷合作社在各村共設66個代購代銷店,營業額130萬元。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供銷社效益逐年下降。1984年開始實施商業體制改革,供銷系統實行利潤承包責任制。1991年界河供銷社百貨商場建成開業。1993—1997年,供銷系統實行承租承包經營,徹底打破大鍋飯。到1998年,供銷社共有營業大樓2處、中心店4個、門市部5個、化肥代銷店16個,年營業額1100餘萬元。2003年開辦上海聯華超市界河分店(后更名為供銷超市)。2004年以供銷社為主體,各村建起村級綜合服務社。
集市貿易方面,1980年前界河鎮有南界河、趙辛街、北沙河3處集貿市場,1981年設立土樓集,1985年設彭庄集(后自行解散),1992年增設二十里鋪集,1993年在鎮駐地興建馬山路市場。此後隨著農業市場的發展壯大,沿104國道先後建起了劉崗、廿里、柳泉、西楊庄、大官、南張庄、徐營8處農產品專業市場,其中西楊庄市場1998年被滕州市政府列入全市十大蔬菜批發市場之一。到2005年底,全鎮共有集貿市場9個,綜合市場8個,其中界河蔬菜市場為滕州十大市場之一,是全國春季馬鈴薯價格形成中心;共有各類私營商業服務組織2000多個,43家代購代銷店變更為私營商業,主要經營商業、飲食、修理服務、技術開發、客貨運輸、技術諮詢、種養加工等行業,註冊資金近千萬元,從業人員8000餘人,年營業額1.2億元。2007年,界河鎮有個體工商戶2162戶,供銷超市1家,村級供銷綜合服務中心5個。
商業貿易
商業貿易
2012年,界河鎮開展“組織化營銷”,發展以西楊庄和劉崗等產地批發市場為依託、季節性臨時批發市場為補充的市場體系,馬鈴薯中介運銷組織發展到100餘家,從業人員600餘人,形成“市場+運銷隊伍+基地”的產業鏈條,開通馬鈴薯網路交易平台,進行網上信息發布、網上訂單銷售等業務。2014年,界河鎮沿宏海路建設商貿房和綜合體,新建中心商城,引進一批連鎖超市,新增經營戶156家,年營業額3600萬元;全鎮實現出口額776萬美元,限額以上貿易企業營業額5.6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3億元。
物流運輸
20世紀90年代中期,界河鎮利用鐵路、國道的交通優勢發展農副產品物流運輸,擴建火車站貨台300米,農產品鐵路年銷量超過30萬噸,1995年成立農副產品聯合運銷公司。2005年7月,界河鐵路貨運站開工奠基,11月建成試運營,經營範圍涉及煤炭、建材、農副產品等20餘個門類,以運輸煤炭、水泥為主。2005年,界河鎮兩家大型運輸單位運輸周轉總量達2216萬噸/公里,成為周邊七市鎮工農業產品集散地。到2007年,物流理貨已成為界河鎮支柱產業之一。2010年界河鐵路貨運站實現貨運周轉量120萬噸。2014年,界河鎮利用原有界河鐵路貨場的條件,推進滕州鐵路貨場的搬遷合併,並規劃建設年設計發送吞吐量1000萬噸、“鐵水陸聯運”倉儲集散一體的界河物流園區。

交通


公路

道路
道路
明清時期,連通南北兩京的官道即經過界河。
104國道(北京—福州)界河段長10.4公里,平行於京滬鐵路,其前身為建於1938年的濟南至徐州公路,1977年鋪築為瀝青公路。
京台高速公路(G3)界河段於1998年開工建設,自於園村西北入境,向東南至前棗村東南出境,境內長約3公里。
2003—2005年,界河鎮新建147公里“村村通”道路,形成了“四縱四橫一環”的硬化路網路。

鐵路

界河鐵路貨運站
界河鐵路貨運站
京滬鐵路界河段長10.4公里,自北界河村西北入境,向西南途經鎮駐地、葛庄、柳泉、二十里鋪、趙辛街、鄭寨、李子行,至劉崗大橋出境。界河站建於1911年,中心裡程552.775公里,為四等站,站內5股道。1957年建設界河石料廠專用線(界河站至石料廠),長1.5公里。1989年興建魯南水泥廠專用線,界河站擴建至7股道,可同時停靠4列貨運專列,與滕州站同等規模。1991年6月,魯南水泥廠專用線開通。
2005年,改建魯南水泥廠專用線和石場專用線,建設界河鐵路貨運站,為鐵路地方共用貨場,沿線高低位貨台630米,“三防”倉庫1600平方米,各類裝卸設備20台,可同時停靠2列貨運專列。 

社會


鎮村建設

新中國成立前,境內村莊多數是“壘草散土打牆”的房屋。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大部分農戶建成了磚包皮、三壠瓦或全瓦住房。1985年開始實施村莊規劃建設。80年代末,90%以上的農戶住上磚木結構的瓦房。90年代起逐步由水泥結構的平房發展到兩層以上的樓房。1988年,鎮機關遷駐新址,加快拓展了小城鎮建設與村莊規劃建設的進度與規模。1992年,界河鎮被授予“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稱號。1994年鎮駐地建成界河路和府東路,拉出了小城鎮框架。1995年,因魯南水泥廠建設佔地,馬山頭村人口全部農轉非。到1995年,界河鎮的小城鎮建設形成了以鎮駐地為中心,以104國道、二級路和環鎮路三條為主的規劃格局;鎮駐地形成了機關部門辦公區、經濟開發區、農貿市場經營區、魯南水泥廠生活服務區和文化體育娛樂區5個區域。2005年底,鎮區佔地面積440公頃。2007年完成新一輪鎮村總體規劃編製,小城鎮開發面積達12萬平方米。
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
2010年,界河鎮啟動新興社區建設,計劃安置馬山頭、王樓、東安樓、西安樓、閆樓、唐樓等6個村居民。2013年,界河鎮實施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為“三路、三街、兩河、一園、四大社區”(“三路三街”是在鎮駐地構建中聯路、宏海路、魯宏路、佳園街、界河街、新興街三橫三縱的路域框架,建設行政辦公、居住、商貿為一體的中心區;“兩河”是圍繞中心區北部建設界河沿河公園、南部建設北沙河人工濕地;“一園”是打造滕州貨運物流園區;“四大社區”是逐步把鎮駐地周邊27個村搬遷到鎮駐地,建設佳園、新興、界河、孫樓4個農村社區),新興社區建成入住;城鎮綜合體新建樓房18幢,總面積11.6萬平方米;鎮駐地衛生局局委託專業公司物業化管理、全天候保潔,環衛一體化實現全覆蓋;村莊實施“四化”(硬化、亮化、綠化、凈化),“三改”(改水、改氣、改廁),新建美麗鄉村9個、新能源綜合利用示範村7個。2014年,城鎮綜合體二期建成使用,新建居民樓4.6萬平方米、商貿房2.8萬平方米,新增綠地6000餘平方米, 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460公頃,城鎮建成區常住人口20787人,城鎮化率29.35%。 

教育

界河鎮小學教育始於1894年。1908年東萬院余瑞琪創辦滕縣第一所蠶業學堂,於1924年改為滕縣第一私立完全小學。到1937年,界河轄區內小學發展到13所,在校學生624人。建國后,小學教育發展很快,1949年僅有6所小學,635個學生,1950年達到13所,學生2024人;組織農民學習文化,掃除文盲。1958—1960年各大隊辦起幼兒園。1958年,在西柳泉建立滕縣十中,1959年位於葛庄村東的新校建成,十中遷往新校。1968年公辦小學下放到大隊來辦,實行民辦公助。1969年起,十中只招收高中班,不再招收初中班,大部分小學辦起戴帽初中。劉崗農中和於元農中分別於1973年和1975年建立並招收高中班,強調農業知識和電機、柴油機、拖拉機、水泵教學,後分別於1976、1977年停辦。1976年,大部分村辦起農民技術夜校。
教育事業
教育事業
到1979年,界河公社有小學57所,在校生1128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以上,普及了小學教育。1981年,十中又改為初中,停招高中;戴帽中學逐步合併為5所聯辦中學。1984年辦起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985年起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分級負責。1986年各村建起幼兒園,全鎮有幼兒園69所,入園兒童2160人;同年,滕州十中由縣辦改為鎮辦,復辦高中。1989年在西柳泉建成界河鎮第一中學,馬樓聯中、趙辛街聯中、后棗聯中併入一中;東萬院聯中併入安樓聯中,更名為界河鎮二中;全鎮共有滕州十中、界河鎮一中、二中3所中學,在校學生1944人,實行划片招生。1990年始,各村均辦起農民文化技術學校,鎮農技校改稱成人教育中心校。1996年,界河鎮通過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驗收。1997年,滕州十中更名為界河鎮中心中學。1998年,中心中學停招高中,高中部併入滕州七中,全鎮小學合併為33所。2000年撤銷界河鎮一中,保留中心中學和二中2所中學,以鐵路為界划片招生。2005年,界河鎮有小學18所,中學2所,成教中心1個;幼兒入園率92%,小學教育普及率100%,中學教育普及率98.2%。2009年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撤併14所學校,2010年撤併幼兒園30所。截至2010年,界河鎮有幼兒園9所、小學9所(含1處學點)、中學1所。

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
1960年,界河通有線廣播,1962年成立界河公社廣播放大站。1973年公社購買首台電視機。1976年,界河公社成立電影隊,配合國辦電影隊在境內巡迴放映電影。1981年,原禮堂改建為文化中心,文化中心佔地1400平方米,內設800個座位,用於劇團演出和放映電影;同年,公社建圖書室3間45平方米,藏書1萬餘冊,各種雜誌35種。1983年,國辦電影隊下放到公社直接管理,界河公社有2個電影隊。1985年,鎮廣播放大站改為廣播站。1993年成立農民電影放映協會。1996年,界河鎮廣播站更名為界河廣播電視站。到1998年,全鎮共建文化大院30個,其中圖書藏書5000冊以上的有4個。2001年,廣播電視站由界河鎮轉交滕州市廣播電視局垂直管理。2002年機構改革,鎮文化站併入社會事務辦公室。截至2014年,界河鎮建成文化大院6個,每年組織活動次數約10次,參加活動人數約200人,帶動周圍活動愛好者300多人次;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12個村建有文化街或政策長廊,7個村建有文體廣場。

醫療衛生

建國前,界河鎮有鄉間民醫20餘人,多為中醫,西醫只有南界河2人,中藥堂鋪多時有15家。1953年成立衛生工作者協會。1955年,界河區(按當時轄區計)私人診所達到38處;同年,私人診所、堂鋪進行公私合營,辦起龍陽店、龍山、界河3個聯合衛生所。1959年3個聯合診所合併成立界河衛生院。1961年,辦起5個保健站,各大隊配備衛生員。1965年,界河衛生院改名界河醫院。1970—1973年開展消滅血絲蟲病運動,免費為群眾查體、送葯,徹底消滅血絲蟲病。1970年開始實行合作醫療。1971年,全公社68個大隊全部建立醫療室,有赤腳醫生210人,界河醫院被批准為縣分院。1983年,各大隊合作醫療室全部轉為村辦衛生室。1985年體制改革,公辦衛生室變為私有,農村合作醫療隨之停辦;界河醫院晉陞為滕縣第二人民醫院。1992年,二院搬遷至104國道西側新址。1995年,界河鎮有甲級村級衛生室66個、鄉村醫生75人。1997年開始實施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實行藥品統一調撥。2005年2月起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到2005年底,界河鎮衛生院(滕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總建築面積5146平方米,職工73人;全鎮共有衛生所68處,共有鄉村醫生104人。2015年上半年,界河鎮鎮適齡兒童疫苗接種6624人次,接種率98%,幼兒健康查體780人次,新生兒四病篩查率達100%;開展“大篷車”健康查體工作,0—6歲兒童、60歲以上老人以及慢性病人查體率達80%,累計管理高血壓病人3180人,糖尿病病人351人,重症精神病病人316人。

文化


文物古迹

古遺址
魯班堤遺址
魯班堤遺址
界河鎮境內的先秦時期的古遺址有南界河遺址、東曹東遺址、龔庄遺址、王馬遺址、化里遺址、丁庄遺址、土樓遺址、東安樓遺址、劉崗遺址、萬院遺址等,漢代遺址有東孟遺址、宗庄遺址、鄭寨遺址、北杜庄遺址、廿里鋪遺址、東曹西遺址、前棗遺址、北閆樓遺址、西楊庄遺址等。其中,南界河遺址位於南界河村東約2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為大汶口文化至漢代遺址;東曹東遺址位於東曹東村東約150米處,為龍山文化至漢代遺址,面積3萬平方米;龔庄遺址位於龔庄西,為龍山文化至漢代遺址,面積8000平方米。化里村西南里許有“駙馬城”,為佔地50餘畝的大谷堆,俗稱“城嶺”,傳說為駙馬城址,無考。界河鎮東部靈泉山上相傳有魯班造磨處遺址。魯班堤遺址位於北界河村南,相傳為2500年前魯班目睹山洪泛濫慘狀,琢碌碡三千,砌壘兩岸所築。
古墓葬
管仲墓,位於龔庄村西,原有一大谷堆,傳說為“管仲墓”;“文革”期間被群眾用土剷平,未發現任何遺存。元代古墓群,位於界河鎮西,具體情況不詳。觀星台,位於化里村東北角,相傳系燕王征北時,駐此觀過星象得名,實則是一古墓群,早年有石門,出土有寶劍、銅錢和護心鏡等。
古建築
願窮寺,本名興隆寺,位於北杜庄村東北角,規模宏大,有房屋百餘間,佔地近200畝。戲樓,在北界河大石橋的東側,高約2米,寬約6米,長約10米,原戲台上有戲樓和化妝室,戲樓正中懸匾“海市蜃樓”,1945年戰亂中被燒毀,現僅存戲台。南界河村大街南北端各有閣一座,南閣叫奎星閣,北閣叫文昌閣,閣旁各有大廟一所,廟閣規模宏大,隨戰亂破壞,今無存。

民間藝術

界河竹馬
界河竹馬
民間文藝
建國前只有北界河王姓一家表演皮影戲,建國后又增添了北孫庄的郭長祿,常在界河或鄰鎮鄉村演出,主要劇目有《封神榜》、《西遊記》等;演出一般二人為一檔,一人邊操作邊演唱,唱西河大鼓調,一人敲梆擊節,兼司鑼鼓伴奏,“文革”起停演。北界河竹馬為鄒、滕兩縣知名的民間遊藝活動,包括跑馬、高蹺、划船、趕驢、鋸缸、賣膏藥、水族精、舞獅、悠躚、武場等文藝節目,至“文革”時停演,1996年10多名老藝人重建竹馬錶演團,到鄰村和鄰縣村莊演出。民間樂隊很早就有,主要分佈在南界河、土樓、小萬院、中西曹、宗庄等村,樂器有大小嗩吶、笙、二胡、板胡、笛子、銅鼓、鑼、鼓、鈸等,逢紅白喜事應邀演出。
民間美術
民間美術
民間美術
松枝鳥是用秸稈芯、鴨羽毛、棉花、顏料、鐵絲、麵粉等材料,仿照黃雀、喜鵲、麻雀等鳥類,並將製作成品扎制在松枝上的工藝品。據查為西西曹村王德益在1926年研究試製而成松枝鳥原料低廉,製作繁瑣,共分搭架子、包肚、包頭、刷糊(掛漿)、印鳥眼、畫嘴、備翅子等四道大工序和十多道小工序。其規格一般分為一鳥、二鳥、三鳥、四鳥、五鳥五種,五鳥最大如鴿子,一鳥最小如蟈蟈。滕縣松枝鳥被列為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剪紙藝人村村都有。界河鎮剪紙人石洪霞是棗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國際剪紙協會會員,長期致力於剪紙工藝美術的創作和研究。

北沙河慘案

北沙河慘案紀念碑
北沙河慘案紀念碑
1938年3月15日,日軍沿鐵路南下,行至滕縣北沙河附近,發現鐵路橋被炸、鐵軌被扒,前進受阻,又看到張貼的抗日標語、歌謠等,惱羞成怒,對北沙河進行了瘋狂的燒殺,有的被綁在樹上用刺刀穿死,有的被關進屋裡燒死,有的被扔進水裡淹死,有的被捅死後再開膛破肚,向村外跑的村民,要麼被刺死,要麼被槍打死,村頭一條溝內就有8人被殺。多數村民沒來得及出村,躲進地窖里。日軍發現后一面放火用煙熏,一面把住洞口,上來一個刺死一個,僅王家一個地窖就死了28人。全村上至七十多歲的老嫗、下至十一二歲的幼女,被姦汙十幾人,有的奸后再開膛破肚。第二天,日軍又來搶東西、燒房屋,全村除了一戶姓張的漢奸家沒燒之外,其餘全被燒成灰燼。倖存的村民只得到外地逃荒要飯,村裡很長時間沒人敢住。日軍在兩天內,共殺害北沙河村50多戶98人,其中被殺絕的11戶,全家只剩1人的4戶,燒毀房屋240多間、牲畜12頭、農具數十套、糧食2萬7千多斤,砍伐樹木80餘棵。史稱“北沙河慘案”。

旅遊


靈泉山省級森林公園
靈泉山
靈泉山
靈泉山位於界河鎮境內東北部,實為龍山山脈的西側和北側,整個山勢呈南北走向,起伏蜿蜓十餘里,峰巒奇秀,大小山頭11個,主峰大頂子海拔415米,森林覆蓋率98%,以奇石、奇樹、奇水景觀為主,有觀音廟、玉皇廟、龍宮洞、燕窩石、狼窩石、風動石、軒轅皇帝無字碑、野葡萄溝、靈泉、飲馬泉、聖井泉、龍湫泉等景點,山上大小泉眼10餘個。主要景區有廟子溝景區、白蓮石子景區、燕窩石景區、盤路口景區、大頂子景區。 
魯班功德堂
魯班功德堂
魯班功德堂
魯班功德堂在山腳下,建於2006年,為200多平方米仿古大殿,堂內牆壁繪魯班“聖跡天下”圖,正堂供奉魯班像,陳列聖祖發明遺物;魯班廣場位於魯班功德堂正前方,面積近1000平方米,廣場中央為魯班揮臂打石磨石雕,雕塑高4.16米,廣場周圍陳列石碾、石磨等;魯班石器園在環山路兩側,擺放石磨、磨盤、碌碌、石槽等石器共計780餘件,並利用上述石器製作石器小品,擺放在栗子園內;魯班造磨處位於魯班功德堂東北300米處,遺址區內有班道、班門、班坊、班亭、碌路等配套景觀;在遺址山崖石壁上有魯班揮臂打石磨及“天下石匠戰靈山”的浮雕。 
魯班文化公園
魯班文化公園
魯班文化公園
界河魯班文化主題公園位於界河南岸(界河大橋至王樓大橋段),規劃面積16萬平方米,分為“兩帶、五區”功能區。兩帶即濱河綠化帶、濕地景觀帶;五區即休閑別墅區、原始濕地區、科普教育區、森林養生區、運動健身及管理區。公園融入魯班文化元素,建有魯班塑像、魯班聖祖坊、魯班賦影壁等36處景觀,是集觀賞、遊樂、休閑、創新教育為一體,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態型主題公園。
北沙河慘案
紀念館
北沙河慘案紀念館
北沙河慘案紀念館
北沙河慘案紀念館位於界河鎮北沙河北岸,104國道劉崗大橋東500米處,2005年9月落成開館。建築面積近千平方米,有主展廳、副展廳、紀念碑亭、青石台曆、紀念館落成碑亭、題詞碑廊、接待室等。館內陳列實物187件,圖片255多幅,文字32萬字,還有濟南軍區捐贈的退役殲六戰鬥機1架、T34坦克一輛、54式122毫米牽引榴彈炮1門、59式57毫米高射炮1門、56式85毫米加農炮2門。北沙河慘案紀念館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是全國第一家村級抗戰史實紀念館。
馬鈴薯文化
主題公園
馬鈴薯文化主題公園
馬鈴薯文化主題公園
馬鈴薯文化主題公園鐵西園區由土豆文化館、馬鈴薯研發中心、倉儲銷售中心、馬鈴薯觀光採摘點、田間課堂、科普畫廊等六大功能區構成,涵蓋孫樓、房嶺、化里等46個村,佔地1000公頃,是集馬鈴薯科研、生產、銷售為一體,以馬鈴薯歷史、產品和文化為主題的大型開放式旅遊項目。

代表人物


孔昭同(1880—1946),字從吾,西柳泉村人,排行第五,人稱孔五先生。1913年在國民政府軍中任連長,赴雲南參加護國戰爭,兵敗回鄉。不久,又南下投軍,在陸軍正十二師歷任營長、團長、二十四旅旅長。1926年任二十九混成旅旅長,兼興泉永(興化、泉州、永春)鎮守使。后升任十三師師長。1927年解甲回滕。1938年組建魯南民眾抗日自衛軍,進行游擊戰,后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集團軍暫編第六師,任師長。1946年4月,其所部編入八路軍一一五師的序列,孔昭同任曲泗鄒滕費五縣游擊司令。1946年11月11日病逝。
王兆宇,1954年10月出生於化里村。1974年12月應徵入伍,歷任戰士、政治處幹事、政治部紀檢處副處長、處長、副政委、政委等職,大校軍銜。1999年起參加“神舟”號試驗飛船發射工作。2002年調任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黨委常委、政治部主任。2011年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