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悲禪寺

南京大悲禪寺

徠南京大悲禪寺位於南京市六合區金牛湖街道,始建於唐咸通年間,為全國僅存的大悲禪寺之一,歷來香火旺盛,祥蓋其間。初名“大悲庵”,沿用過“地藏庵”,現名“大悲禪寺”,於2016年4月開始重建。

寺廟簡介


寺廟簡介
寺廟簡介
南京大悲禪寺座落於南京市六合區金牛湖街道蔣項之西,始建於唐代,是一座千年古剎,屢遭戰火侵擾毀壞,多次重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佛教事業受到保護和落實,由現任住持釋覺洪法師於2008年重建大悲禪寺。現今規模佔地50畝,有山門、天王殿、念佛堂、安養院、齋堂等建築。2016年4月,在主管部門的關懷下,開始進行古寺的復建,僧俗二眾立願重現古時輝煌。

地理位置


南京大悲禪寺位於金牛湖街道長山社區,距南京市主城區35公里,距繞城公路長山出口、地鐵沈橋站1公里。大悲禪寺地處山巒之顛,可覽大悲禪寺寺區全景,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之悠久的歷史氣息,更襯托出大悲禪寺濃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和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自然環境


徠南京大悲禪寺具有北亞熱帶季風溫濕氣候特色,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5.1℃,平均降雨1000毫米左右。春秋清新涼爽,夏季植被繁茂,農田縈繞,周邊自然環境豐富;遠眺一望無際,美不勝收,儼然“人在畫中游”的仙境。

資源特色


南京大悲禪寺景區融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於一體,具有很強的特色,按照國家旅遊局、中國科學院2003年制訂的《旅遊資源分類系統標準》,對大悲禪寺旅遊資源進行分類,大悲禪寺景區的資源類型具有主類、亞類、和基本類。主類:地文景觀、寺院景觀、佛教文化、佛教法事、建築設施、天然生態。亞類:地質地貌、人造景點、霜雪冰凌、綜合人文旅遊地。基本類:山石林土、旅遊節、民族風光、民族特色。

禪寺歷史


禪寺歷史
禪寺歷史
南京大悲禪寺是六合北鄉重要的佛教聖地。據古六合方誌《棠志拾遺》記載,大悲禪寺興建於唐咸通年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經過歷朝歷代的興建和維修,大悲禪寺規制很宏偉,曾經有大雄寶殿,有前殿,兩廂有配殿,香火紅及六合、儀征、天長三縣。每逢香期,香客如雲。
六合,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后經過幾次戰爭,大悲禪寺毀於兵燹。但民眾心愿是毀不掉的,這裡毀,那裡修,隨毀隨修。最近維修一次,有門楣石為證:大悲庵修於民國十七年,白塔崗堡民眾捐資修繕。乾隆《六合縣誌》載:“白塔岡有大悲庵。”毀於太平天國戰亂后,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重建;光緒癸未(1883年)又名為地藏庵;民國十七年(1928年)修繕一新。2010年7月,時任國家文化部部長、中國文聯主席的孫家正為大悲禪寺手寫題詞,以示支持。

歷任住持


歷任住持
歷任住持
有史以來,繼第十六代住持了悟、達弘、悟凈、真權諸法師后,大悲禪寺第二十代住持空岫心懷慈悲,好善樂施,其冒死掩護愛國人士、火中救嬰等故事更是令人感懷,廣為世人論善稱道。空岫,童貞入道,解放前具足三壇大戒。法師示寂前,法體康泰,每日持誦佛號。其一生精於書畫頗有造詣,且培養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僧人,為弘揚佛法風險畢生心血。文革期間,大悲禪寺寺廟被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佛教事業受到保護和落實,空岫法師一心重建寺廟,然未竟而寂。其後,大悲禪寺傳衣缽於空岫弟子覺洪法師。覺洪法師為完成先師遺願,於2008年重建大悲禪寺,終日帶領僧、俗二眾誦經念佛,可謂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皓首窮經。
應信眾所願和宏法所需,在社會各界人士、諸山長老、檀越居士、信教群眾慷慨解囊及幫助下,寺廟的重建已於2016年破土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