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紅衛兵的結果 展開
- 群團組織
- 美國DC漫畫超級英雄
- 美國紅楓品種
紅衛兵
群團組織
紅衛兵是指“文化大革命”中,大、中學生成立的群眾組織,也指其成員。1966年5月29日,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成立了第一個紅衛兵組織,此後迅速遍及全國。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在極“左”思潮支配下產生的以青少年為主體的一種群眾性組織。
紅衛兵曾經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內亂,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紅衛兵各階段圖片
紅衛兵是通稱,每個學校里都有幾支或十幾支分別取不同名稱的紅衛兵組織。如:“全無敵”戰鬥隊、“叢中笑”戰鬥隊等,名稱多來自毛澤東詩詞或當地當時的重大事件的日期。許多個學校的紅衛兵組織因觀點一致而聯合,又稱兵團。紅衛兵的宗旨包括打倒“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資產階級反動權威”和“資產階級保皇派”,“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等。手段有大字報、大批鬥、“破四舊”、“抄家”等。“打砸搶”行為時有發生。他們的造反行動衝垮了各級黨政機關現成的運行體系。
紅衛兵的典型著裝是頭戴綠軍帽、身著綠軍裝、腰間束武裝帶、左臂佩紅袖標,手握紅寶書。
毛澤東接見紅衛兵
在蘇聯出現修正主義以後,毛澤東認為:要嚴格的反對和防止修正主義,以及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復辟,捍衛初生的新中國的文化,於是發動和領導了文化大革命運動,在第一次國共內戰之前,於《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曾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對敵人的同情就是對革命事業的犯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於是“紅衛兵”在學習了毛主席的教導后,奔赴全國各地,都以各樣的方式開始了破除和批判他們所認為的“封資修”,他們忠心不二,紅衛兵對毛澤東的崇拜狂熱情緒過激,導致了盲目和極端,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
紅衛兵的表演:忠字舞
1966年10月,“紅衛兵”作為一個新起的政治勢力已完全登上歷史舞台。該組織已經歷了三次發展,即反工作組時期的發展,“8·18”毛澤東接見后的大發展以及批判血統論后的大發展。從人數上講,到1966年10月,估計投入運動的“紅衛兵”已達1000萬人以上。
1966年10月之前,“紅衛兵”自發地組織和發動了反工作組運動、“破四舊”運動和“大串連”運動,1966年10月之後又積極投入了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運動。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關於組織外地革命師生來北京參觀革命運動的通知》,要求各地組織大中學校學生或學生代表、教職工免費來北京,參觀文化大革命,使紅衛兵和學校師生的大串連走向高潮。這是造成社會大動亂的一個嚴重步驟。在中央文革小組煽起的所謂捍衛毛主席和毛澤東思想的狂熱下,各地大批紅衛兵沖向文化教育界、黨政機關和社會,對他們認定的所謂“封、資、修”的事物進行大破壞;許多人被當作“黑幫分子”、“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反動學術權威”、“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受到批鬥、抄家侮辱、毆打和迫害。紅衛兵組織也由於觀點不同和利益的爭奪,發生分化和改組。他們打出各種派別旗號,展開劇烈的派系鬥爭。這種嚴重破壞社會秩序、踐踏民主和法制的行為,引起人民的普遍不滿。1966年10月,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責劉少奇、鄧小平提出了一條“壓制群眾、打擊革命積極分子”的“資產階級反動路線”,陳伯達則在會議的講話中,對紅衛兵的破壞行動竭力加以吹捧。會後,一場聲勢浩大的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風暴在全國掀起,種種越軌不法行為不再受到約束,對不法行為的干預則被扣以“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帽子,社會因而不斷陷於動亂之中。
1967年為穩定局勢,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中央文革小組發布一系列通知、批示,要求學校師生停止大串連,複課鬧革命。此後,紅衛兵的活動逐漸停息。在毛澤東“推翻”以劉少奇為首的所謂“資產階級司令部”的目的達到以後,以“從大亂達到大治”奪回紅衛兵過度膨脹的權力為目的,紅衛兵運動終於被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所取代,1968年底,紅衛兵運動壽終正寢。紅衛兵運動第一個高潮是破“四舊”,即所謂的破“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破“四舊”從改路名、店名、校名、廠名、影劇院名、公園名開始,一切被認為與封、資、修等“四舊”沾邊的百年名店、老店招牌被砸,高檔商品禁止出售。
紅衛兵還對被他們視為奇裝異服的行人採取粗暴行動,如剃時髦髮型、剪小褲腳管、剁尖頭皮鞋等。甚至違反黨的宗教政策、文物保管法規,砸教堂、搗廟宇、挖墳墓、焚燒文化典籍、毀壞文物古迹。(有數據統計。文革時期破壞的文物遠超抗日戰爭時期和國共內戰時期)。破“四舊”過程中,由北京颳起的打人抄家風也迅速在全國盛行開來。抄家的對象起初只是所謂“牛鬼蛇神”,以後逐步遍及工商業者、上層民主人士、名作家、名演員、中學教師,而且生活用品及私人財寶也被抄走,許多圖書、唱片被銷毀。一些知名人士、高級知識分子、名演員,更是紅衛兵抄家的集中目標。
紅衛兵高呼“造反有理”的口號,造所謂“牛鬼蛇神”的反,揪斗所謂“走資派”,搞亂了地方黨委,並造成群眾之間派別糾葛和紛爭。在北京紅衛兵衝擊政府機關,揪斗領導幹部的情況越來越頻繁,這一切都加劇了社會的動蕩。當紅衛兵象流星般劃過中國的政治天空之後,留下的,是對中國文化遺產前所未有的破壞和對幾代中國人(也包括他們自己)從精神到肉體的摧殘。但紅衛兵作為一種群眾性組織,則一直延續到1976年。
最早的紅衛兵名稱來自於一位清華附中學生張承志(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筆名(根據駱小海與宋柏林的回憶,張承志最早的筆名是紅衛士)。意為“毛澤東的紅色衛兵”。在1966年5月29日清華附中預科651班黑板上所貼的小字報上開始使用。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文化大革命宣言后,其它中學學生所貼的大字報就紛紛書上紅衛兵署名。紅衛兵運動能夠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迅速席捲全國,與毛澤東從1966年8月18日開始,連續八次檢閱(習慣上叫接見)超過1000萬紅衛兵分不開。毛澤東當時的裝束,就是一身綠軍裝,臂戴紅衛兵紅袖章。
1967年進入奪權階段后,圍繞權力分配(在新成立的革委會裡名額的多寡、誰分管有實權的部門)紛爭吵鬧不休,紅衛兵組織分裂為不同的派別,以致發展到大規模武鬥。毛澤東於是說“現在是小將犯錯誤的時候了”。工宣隊、軍宣隊相繼進入學校等單位系統,隨著1968年進行的紅衛兵大聯合,召開紅衛兵代表大會,紅衛兵作為一支文革中的政治組織終於解散,退出了文革舞台的中心。
1969年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后,隨著“複課鬧革命”的中央號召,紅衛兵的名稱被借用,紅衛兵組織成為青少年學生的群眾組織。而共青團當時已經幾乎癱瘓。1975年,在共青團“十大”籌備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王洪文提出,在中學把共青團和紅衛兵兩個組織合併,定名為“紅衛兵”。然而當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78年10月16日召開時,文革已經結束,共青團和紅衛兵的合併沒有實現。1979年10月紅衛兵組織被中共中央宣布正式解散。
同期,在小學,紅小兵代替了少先隊(中國少年先鋒隊),1978年後少先隊恢復。
早期,即1966年夏季起,紅衛兵是各地中學、大學,以及各個單位的青壯年在各自單位自發的組織,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組織,互不隸屬。
在一個單位內部存在不同的自發紅衛兵組織,組織之間由於立場觀點差異,而互相公開辯論鬥爭----大鳴大放大字報;每一個紅衛兵組織都公開擁護黨中央,聽從中央文革領導小組指示,反對社會上和本單位的修正主義份子、走資派。隨後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出現了當地各派紅衛兵的革命大聯合,成立了革命委員會,隨後全國各地的紅衛兵組織大聯合,以及紅衛兵全國大串聯行動。
後期,在1969年以後,各地的紅衛兵組織成為中學的最大的中學生日常組織,歸本地區本單位的革命委員會、團委直接領導。按照一定的手續辦理人員的加入和除名;並且佩帶由當地統一發行的紅衛兵的胸章或臂章。直到1978年左右當時的中央公開決定各地結束紅衛兵組織的活動。同時紅小兵也結束活動。中學生的活動歸入共青團負責,小學生的活動歸共青團負責,並且改名稱為少先隊。
根據時間、出身和政治主張,大概可以分為:
也稱老兵,最早的紅衛兵,是1966年夏季頭幾個月出現的紅衛兵,幹部子弟,血統論出身論。聯動。文革后不久很快失勢。
老紅衛兵的效仿者,1966年夏季後幾個月開始出現的紅衛兵組織。絕大部分是出身好的。依靠地方黨組織和工作組。
紅衛兵運動的主流。1966年夏季後幾個月開始出現的紅衛兵組織。絕大部分是出身好的紅五類。主張造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反,奪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權,在紅衛兵組織聯合奪權----本單位本地區的領導權力以後,造反派進入奪權以後成立的革命委員會。典型蒯大富等北京紅衛兵五大領袖。
新思潮,基本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批判者。典型長沙楊曦光《中國向何處去》。
以上所列“各派”也不是一體,而只是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徵。早期紅衛兵最大的特徵就是沒有統一的組織。
紅衛兵運動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發展起來的,它主要是由一群單純、熱血沸騰和政治掛帥的大、中學生組織起來的,隨著紅衛兵“北上、南下、東征、西進”的大串聯如火如荼地展開,紅衛兵運動逐漸遠離了它的初衷,從而嚴重地困擾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正常次序的維護。它的特徵具體表現為:
紅衛兵對偶像的崇拜,對毛澤東的個人迷信是維繫千百萬紅衛兵的精神紐帶,一切傳統和現實的社會思想、準則以及一班的社會習俗,都以毛澤東教導為價值判斷的標準。因此,無論紅衛兵中什麼派別、組織都是以對毛澤東的無限忠誠為旗幟的,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不是紅衛兵組織的目的,而是紅衛兵組織的手段。
紅衛兵運動最流行的語言是:不破壞一個舊世界,就不能建立一個新世界。紅衛兵運動對於物質和精神的破壞是繁雜的、無目的和無序的,他們的破壞涵蓋著政治上的衝動、青春期反叛心理的表現和缺乏理性的情緒宣洩。同時,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否定,以“破四舊,立四新”去創造一個水晶般純潔的社會,在對“走資派”、“牛鬼蛇神”進行肉體打擊和精神折磨時,他們給未來編造了一幅空幻的藍圖。
紅衛兵運動具體表現在缺乏理性精神,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過於情緒化、觀念化和絕對化,階級感情、思想道德被看成是第一位的。紅衛兵的幻想一般來說其出發點是好的、是善意的,可惜的是,他們的觀念不是以事實為依據,而是被畸形的政治宣傳所困惑。他們的絕對化體現為,沒有民主的論爭與科學的分析,只有絕對的專制和服從。
1966年12月末,被“工總司”劫持的上海市長曹荻秋,迫於各方的壓力,無可奈何地公開表示:“赤衛隊”的大方向錯了。這一來矛盾更為複雜。原來支持上海市委的“赤衛隊”有被遺棄之感,索性也召開大會,要“批判上海市委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另一方面,“赤衛隊”緊急商討對策,決定給黨中央、國務院打電報,要求中央派專人來解決上海問題;另外,調集人馬包圍了康平路上海市委所在地,要找陳丕顯、曹荻秋算帳。無疑,“赤衛隊”要“算帳”,卻找錯了債主。這一情況經進京向張春橋彙報情況的馬天水一番喧染,變成了“赤衛隊”抄了張春橋的家,並且還要搞全市性停電、停水、停交通、罷工等。很快,各種紅衛兵小報紛紛出版號外,稱“赤衛隊砸了張春橋的家”。號外上還登有張春橋被砸的照片和張春橋妻子李文靜署名發表的《聲明》。李文靜在《聲明》中寫道:“今天,有一批‘赤衛隊’無視公安部的規定,公然衝擊我的家。……我呼籲上海造反派戰友們、紅衛兵小將們謹防舊上海市委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轉移鬥爭大方向,撈取救命稻草。一旦康平路發生什麼衝突,陳丕顯、曹荻秋罪責難逃……”在公安部的新法令中,有一條規定明文指出:誰衝擊中央文革成員的家,誰就是反對無產階級司令部,就是反革命。這樣,“赤衛隊”自然成了反革命。12月29日,“工總司”在上海衡山飯店設立了“火線指揮部”,由王洪文等人調集了十多萬造反派成員,準備向“赤衛隊”發起衝擊。衝擊“赤衛隊”的情況,在當時編寫的《上海一月革命大事記》中有如下記載:工人造反隊員從下半夜兩點鐘左右開始向盤踞在康平路舊市委書記處的赤衛隊進行衝擊。到6點多鐘,康平路舊市委書記處院內的赤衛隊員全部投降。7點鐘,近20000名赤衛隊員排成單行,分成六路,到四條馬路上集中,袖章繳獲下來六大堆。這是上海也是全國的第一次大規模武鬥。武鬥中,“赤衛隊”91人受傷。兩天後,“工總司”發布《緊急通令》,在各級造反隊把“赤衛隊”大小頭頭統統抓起來。之後,240多名“赤衛隊”頭頭被關押。上海的武鬥,只是全國大規模真槍實彈武鬥的前奏。進入1967年夏天之後,由於林彪、江青煽動“揪軍內一小撮”,全國的武鬥迅速升級。這其中的原因也是相當複雜的。
紅衛兵[群團組織]
1967年的7月、8月、9月,重慶變成了血雨腥風的戰場。重慶武鬥最慘無人道的事就是互相殺俘虜。從1967年夏—1968年夏,分別屬於兩派的重慶造反派組織共發生武鬥31次,動用槍炮、坦克、炮艇等軍械兵器24次,各種原因死亡645人。死者中年齡最大的為60歲,年齡最小的為14歲。其中部分為女性。重慶武鬥最後在政府和軍方的壓力下停止,兩派頭目隨後都被判處無期徒刑。重慶武鬥期間,有不下20處地方埋葬著死難者。正式的“紅衛兵公墓”有3處。它們都是由造反派們建設的“烈士墓地”。重慶市沙坪壩區沙坪公園內現保有全國唯一的武鬥公墓。重慶武鬥中甚至使用了軍艦,涪陵地區武鬥因為當地駐軍介入炮艦轟擊城區,完全是正規戰爭的打法。幾萬毛派紅衛兵退入川東名寨栗子寨,對抗正規軍的打擊,最後全部宣布繳械撤走。
1967年7月31日—8月6日,榮昌縣兩派共700人左右參加武鬥,死亡78人。同年8月8日,望江機器廠造反派用3艘炮船組成艦隊,沿長江炮擊東風造船廠、紅港大樓、長江電工廠及沿江船隻,打死24人,傷129人,打沉船隻3艘,重創12艘。同日,武鬥隊又將坦克開出,經沙坪壩到市中心解放碑示威。兩派在解放碑激戰,交電大樓及臨近建築被焚毀。沙坪壩區潘家坪發生大規模武鬥,雙方死亡近百人。歇馬場發生3000多人的武鬥,雙方死亡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