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橡樹林的結果 展開

橡樹林

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的作品

詩歌《橡樹林》是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的作品。這首詩主要表現的是詩人慾超越而難以超越世俗生活的慾望,欲企及而始終不可企及橡樹一般的生命和精神狀態的矛盾心理。同時,給人以如橡樹般“既獨立自尊又尊重團結他人”的人格啟示。

作品原文


我從園林走向你們,大山的兒子!
我來自園林,那裡的大自然成了家居的盆景,
與辛勤的園丁乃栽培與被栽培的關係。
而你們,蔚為壯觀的你們,像溫良世界里的
巨人族,只屬於自己和培育過
你們的天空及生養你們的大地。
你們誰也不參與世上的哪一派,
各自得力於壯實的根系,歡樂而又自在地
擠出身子,蒼鷹撲食般地
用粗大的手臂奪取地盤,灑滿陽光的樹冠
歡快而又氣派地直衝霄漢。
你們中的每一位是一個世界,似滿天星斗
個個都是神,自由而又互為一體地生活在一起。
要是我能容忍寄人籬下,便不會羨慕
這片林子,而是樂意混跡於那種社交生活。
要是我的心不再眷戀那種社交生活,
不是藕斷絲連,我是多麼樂意生活在你們中間。

創作背景


橡樹在中國文化中沒有什麼地位,但在西方卻非常重要,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樹種。尤其是在德國,碧綠的草地上長著一排高大的橡樹,這是最常見的鄉村風景線。高大挺拔的橡樹很好地闡釋了腳踏實地、立場堅定、堅忍不拔的精神,從而被日耳曼民族視為民族、國家的象徵。與此同時,它還是自由、力量的象徵。因此,橡樹在德國的民族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上至錢幣、徽章,下至麵包、飾物,橡樹葉圖案隨處可見。理解了這一點,那我們也就初步明白了荷爾德林對橡樹的感情基礎。但在詩中,荷爾德林並沒有從民族國家的角度來表現橡樹,儘管對故鄉及其風景的熱愛是其詩歌的一貫主題。在這首詩中,荷爾德林主要是通過比較人工花園中的園林和自然界的橡樹,闡釋了一種自己嚮往的理想生存狀態和人格精神。詩人讚美橡樹強大而健康的生命力:根系發達,樹枝粗壯,生長旺盛。這種純粹自然的生命力使橡樹無需他人的栽培就能“蔚為壯觀”、成為“溫良世界里的巨人族”,同時也使它生長得“歡樂而又自在”、“歡快而又氣派”。橡樹的強壯健康固然讓人羨幕,但詩人更嚮往的是橡樹獨立自足的精神品格。在詩人看來,每一棵橡樹都是一個世界,不依賴於任何門派,而“只屬於自己”和培養過自己的天空與大地。儘管“個個都是神”,個個都擁有出眾的品質,但這並不妨礙橡樹的彼此容納接洽,“互為一體地生活在一起”。既獨立自尊又尊重團結他人,這正是橡樹所蘊含的人格啟示。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從一開始,詩人就毫不吝嗇地表達了他對橡樹的讚美和嚮往。在詩歌的第一句,詩人表白自己要從“園林”走向“橡樹林”。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工的環境具有強烈的功利目的性,已不復原始橡樹林的那份自然自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始終與“辛勤的園丁”存在“栽培與被栽培的關係”。在很多人看來,這反映了荷爾德林想擺脫對栽培自己的“園丁”——席勒的依賴,獨立發展自己的藝術個性的心理。但事實上,這首詩主要表現的是詩人慾超越而難以超越世俗生活慾望,欲企及而始終不可企及橡樹一般的生命和精神狀態的矛盾心理。詩歌的結尾寫道,自己並不甘心“寄人籬下”,並不“樂意混跡於”“社交生活”,但又不能在心理上完全遠離社交,拒絕它的誘惑。因此,他終於只能“羨幕”而不能真正生活在“這片林子”里。長期以來,提起荷爾德林我們總是想起一些非常崇高的精神對象,如自然和神性,人類命運和詩人使命,希臘與西方,神話與基督教等等。而這首詩則讓我們看到了作為一個“人”的荷爾德林,他也和我們一樣被物質生活、感官享受、地位名聲、個人榮譽等世俗慾望所糾纏。

作者簡介


橡樹林
橡樹林
弗里德里希·荷爾德林(1770-1843),德國著名詩人。古典浪漫派詩歌的先驅,曾被世界遺忘了將近一個世紀。圖賓根大學神學院畢業。當過家庭教師,愛上了僱主的妻子。小說《希波琳》(1797~1799)是以她為模特兒創作的。1798年後,因情場失意,身心交瘁,處於精神分裂狀態,1802年徒步回到故鄉。1804年在霍姆堡當圖書管理員。1807年起精神完全錯亂,生活不能自理。作品有詩歌《自由頌歌》、《人類頌歌》、《致德國人》、《為祖國而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