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劇社總社

工農劇社總社

中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戲劇事業的領導機構。1932年秋成立於江西瑞金。張欣、倪志俠先後任社長。主要成員有沙可夫、李伯釗、胡底、錢壯飛、趙品三、石聯星、劉月華、王普青等。工農劇社總社“以發展戲劇戰線上的文化革命鬥爭,幫助蘇維埃戰爭的藝術運動為宗旨”,在嚴酷而艱苦的戰爭環境中,為發展蘇區戲劇運動作出了積極貢獻。

正文


在蘇區政府教育部的領導下,工農劇社總社的工作主要有:①確立了蘇區戲劇運動的領導體制。除瑞金設有工農劇社總社外,各省成立了分社,各縣和瑞金一些基層單位建立了支社,為推動蘇區戲劇運動提供了組織保證。②總社為了提高蘇區劇團的演劇水平,從各縣選拔40名青年為團員,經過一定專業訓練,於1933年4月成立了專業的藍衫劇團,后改名為中央劇團,由李伯釗任團長,經常到蘇區各地作巡迴演出,先後演出了《我──紅軍》、《戰鬥的夏天》、《為誰犧牲》、《松鼠》、《武裝起來》、《活菩薩》、《瀋陽號炮》、《北寧路上的退兵》等劇目,對擴大紅軍,鼓舞部隊士氣和教育群眾起到了積極作用。③為了豐富蘇區劇團的上演劇目,工農劇社總社成立了負責戲劇創作的“編審委員會”,採用專業創作和業餘創作相結合的形式,一方面組織總社的沙可夫、胡底、李伯釗、錢壯飛等編寫劇本;另一方面廣泛發動群眾創作。經過努力,蘇區湧現了一大批較好的劇目。這些作品生動真實地反映了革命根據地軍民的鬥爭生活,使蘇區話劇舞台呈現出絢麗多彩、欣欣向榮的局面。④為了培養戲劇人才,總社於1933年4月創造了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所藝術學校──高爾基戲劇學校,由李伯釗任校長。該校制定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計劃,設置了較為正規的課程,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培訓了約1000多名學員,為發展蘇區戲劇運動輸送了一批新生力量。⑤開展了必要的戲劇批評工作。總社針對蘇區某些地區出現爭演封建舊戲的現象,通過《紅色中華》報提出在藝術領域“展開反封建舊戲的鬥爭”,促進了蘇區劇運的健康發展。
工農劇社總社
工農劇社總社
1934年2月,瞿秋白到達瑞金后,擔任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他指導工農劇社總社的工作,認真總結了蘇區戲劇運動的經驗,領導起草了《工農劇社簡章》、《高爾基戲劇學校簡章》、《蘇維埃劇團組織法》等一系列文件,並由中央政府教育部頒布試行。但由於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失敗,1934年秋,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主力紅軍被迫轉移,工農劇社總社的一部分人員隨主力紅軍長征,另一部分人員在瞿秋白率領下,分別組成“火星”、“紅旗”、“戰號”3個劇團,分赴各戰區堅持革命鬥爭和繼續開展戲劇活動。

配圖


相關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