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立

鼎足而立

【成語】:鼎足而立【拼音】:dǐng zú ér lì【簡拼】:dzel【解釋】:象鼎的三隻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蒯通傳》:“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叄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

【示例】:三個主峰,高風峻骨,~,撐起青天。徐遲黃山記》【近義詞】:三足鼎立、鼎足而三、相持不下【反義詞】:歸於一統、合而為一、定於一尊【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釋義


象鼎的三隻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蒯通傳》:“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叄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
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 ★徐遲《黃山記》

典故


鼎:古代烹煮用的青銅器物,三足兩耳。像鼎的三隻腳一樣,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勢均力敵,各自分立相持。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

近反義詞


近義詞

鼎足之勢、三足鼎立、相持不下、鼎足而居、鼎足而三、分庭抗禮

反義詞

歸於一統、定於一尊、合而為一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例句

三國時期,魏、蜀、吳各據一方,鼎足而立。
唐代的花鳥畫與山水畫同人物畫鼎足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