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盛
陽盛
yáng shèng
[overabundance of yang] 陽熱亢盛、偏勝。一般指邪熱盛,而人體正氣亦盛。表現壯熱、無汗、氣粗、煩躁、口乾等證候。《素問·調經論》:“陽盛則外熱”
● 英文名稱:Yang Exuberanc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 陽勝則外熱,陰勝則內寒。(《素問·調經論》)
● 人體之陽主溫煦和興奮,陽偏盛則機能亢奮或熱量過剩,可出現明顯的熱象等病理表現。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正常人體處於陰陽平衡狀態,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機體的陰陽消長失去相對的平衡,陰陽偏盛偏衰,均可導致疾病的發生。其中陽偏盛者,為陽盛。
● 形成陽偏盛的原因,多由於感受溫熱陽邪,或雖感受陰邪而從陽化熱;也可由於情志內傷,五志過極而化火;或因氣滯、血瘀、食積等郁而化熱所致。
● 陽邪亢盛,以熱、動、燥為臨床特點,可見壯熱,煩躁,口渴,面紅,目赤,尿黃,便干,苔黃,脈數等症。
● 機體在疾病過程中出現陽邪偏盛、功能亢奮、機體反應性增強而產生熱象的病機變化。陽盛的病機特點為陽盛而陰未虛,臨床表現以實熱證為主,即所謂“陽盛則熱”。
● 陽邪亢盛,陽長陰消,“陽勝則陰病”,可傷陰耗液。陽盛之初,對陰液的損傷不明顯,從而出現實熱證。病情進一步發展,陽邪亢盛,明顯耗傷陰液,疾病則轉化為實熱兼陰虛津虧證;若陰氣大傷,疾病可由實轉虛而發展為虛熱證。
● 陽盛格陰,指陽氣偏盛至極,壅遏於內,排斥陰氣於外,而出現內真熱外假寒的病機變化,臨床表現為真熱假寒證。
● 熱盛於內是疾病的本質,可見壯熱,面紅,氣粗,煩躁,舌紅,脈數大有力等癥狀;排斥陰氣於外,可在原有熱盛於內的基礎上,又出現四肢厥冷等假寒之象。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