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江河

湖南人民出版社圖書

《萬古江河》是2017年12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許倬雲

內容簡介


在世界文明存在與變化的劇烈大潮之中,中國如何自處,如何看待自身的歷史與文化?中國從何處來,中國文化從何處來,又要向何處去?
這本《萬古江河》即心懷中國文化的著名史家許倬雲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為今天中國人撰寫的歷史,為中國文化的成長發展作的一部傳記。隨著歷史的進展,中國文化的內容與中國文化佔有的空間不斷發生變化:從考古發現所見的中國文化的發端,到“中原”的出現,中原變成了中國,“中原的中國”慢慢擴張變成“中國的中國”,然後超越中國之外,慢慢將四鄰吸收進來,通過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勢力範圍的擴大,變成了“東亞的中國”,然後在亞洲範圍之內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是“亞洲的中國”,再經過百多年顛簸與蹣跚進入世界,成為“世界的中國”。在對這各個超越王朝、政權的長時段文化圈的敘述中,中國文化和生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許先生圍繞國家體制與時代特色,思想、宗教與文化變遷,農業、手工業與經濟網路,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互動,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與生活資源,民間社會與信仰世界,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轉變,對外關係及與他者文明的比較互動等一系列主題展開。在在講述著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多彩鮮活的成長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個階段,中國都要面對別的族群及其締造的文化,經過不斷的接觸與交流,或迎或拒,終於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鄰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還與“別人”融合為一個新的“自己”。

作品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古代以前:中國地區考古略說
一、孕育出中國文化的自然地理
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
三、農業與聚落
四、新石器文化的區系類型及聚合過程
五、古代傳說與族群分合
六、複雜社會的出現
七、中國古代文化與兩河古代文化發展的比較
第二章 中國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紀--前3世紀)
一、進入青銅時代
二、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三、華夏文明體系——西周封建與“三代”觀念
四、中國秩序的發展與重組--地方文化與融合
五、中國思想體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學說及諸子百家的辯證發展
六、南方的興起--長江流域的發展及其與中原的融合
七、編戶齊民:國家組織與人民生活
八、生活資源與生活方式
九、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特色
第三章 中國的中國(公元前3世紀--公元2世紀)
一、普世國家體制
二、精耕農業與市場網路
三、中國文化體系的整合
四、民間的信仰
五、北疆游牧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接觸
六、走向南方
七、佛教傳入中國與道教的形成
八、秦漢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九、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比較
第四章 東亞的中國(2世紀--10世紀)
一、秦漢帝國的崩解
二、中國與周邊民族
三、佛教的影響
四、文學與藝術
五、天文、數學與醫藥
六、中古的衣食住行
七、經濟形態的轉變
八、民族關係
九、中國對外關係
十、唐帝國與伊斯蘭帝同的比較
第五章 亞洲多元體系的中國(10世紀--15世紀)
一、中古後期的中國與列國體制
二、北族政權與漢人世界
三、東亞經濟圈的形成
四、經濟與多元網路
五、宋代以來的知識階層
六、思想的多元與整合
七、近古科學與技術的發展
八、近古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九、近古中國與東亞轉型的特色
第六章 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上篇(15世紀--17世紀)
一、明代中國文化體系的僵化
二、人口與生活資源
三、大海波濤
四、第一波西潮
五、明代的工業
六、明代的市場經濟
七、南北經濟社會的差異
八、明代思想的轉變
九、明代中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十、明朝時的台灣
第七章 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下篇(17世紀--19世紀中葉)
一、清帝國的性質
二、台灣的開發
三、清初民族與文化衝突問題
四、清代學術風氣
五、民間社會組織方國家的關係
六、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七、清代的商業活動的文化接觸
八、中國與西方
九、通俗文化
十、當時的歐洲
第八章 百年蹣跚(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
一、內憂與外患
二、中國近代經濟的改變
三、教育制度的改變
四、近代中國的武化現象
五、都會文化的勃興
六、時代思想與文化變遷
七、中國近代革命與俄國革命的比較
八、中國維新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
九、台灣百年的變化
后 言

作者簡介


許倬雲,1930年出生於江蘇無錫,自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后,先後執教於我國台灣大學、美國匹茨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講座教授,1986年,他榮任為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許倬雲著有《求古編》、《漢代農業》、《西周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等近40部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