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頭痛

厥陰頭痛

厥陰頭痛,中醫病症名。出《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三陰頭痛之一。《蘭室秘藏•頭痛門》:“厥陰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又:厥陰脈會於巔頂,巔頂部頭痛,亦為厥陰頭痛之證候特色(見陸定圃《冷廬醫話•頭痛》)。以巔頂、顏面疼痛多見,或全頭痛,或頭痛部位不定。《靈樞•經脈》曰:“肝足厥明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貫膈,布脅助,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丹溪心法十二經見證》足厥陰肝經見證有“頭痛”。

病因


● 情志傷肝,導致氣鬱、化火、氣滯血瘀,陽亢風動;或久病虛寒。

臨床表現


● 厥陰頭痛有主證巔頂疼痛、乾嘔、吐涎沫或四肢厥冷、舌淡苔白滑、脈細遲或弦細不數。伴胸脘不適。閉悶、面色欠華、氣短軟弱、微出冷汗、不思食。頭暈、目眩等證。如為腦振蕩後遺症、美尼爾氏綜合征等或兼見頭身動搖如坐舟車,視外界景物旋轉不定,耳鳴、耳聾、不敢轉動頭部、動則頭暈頭痛、嘔吐加劇、舌淡苔白滑。

檢查


● 1.腦電圖檢查
● 一般認為,偏頭痛患者無論是在發作期或間歇期,腦電圖的異常發生率皆比正常對照組高,但是,偏頭痛患者的腦電圖改變不具有特異性,因為它可有正常波形。普通性慢波、棘波放電、局灶性棘波、類波以及對過度通氣、閃光刺激有異常反應等各種波形。小兒偏頭痛腦電圖的異常率較高,達9%~70%不等,可出現棘波、陣發性慢波、快波活動及瀰漫性慢波。
● 2.腦血流圖檢查
● 患者在發作期和間歇期腦血流圖的主要變化是兩側波幅不對稱,一側偏高或一側偏低。
● 3.腦血管造影檢查
● 原則上偏頭痛患者不需進行腦血管造影,只有在嚴重的頭痛發作,高度懷疑是否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才進行腦血管造影,以期除外有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疾患。無疑,偏頭痛患者腦血管造影絕大多數是正常的。
● 4.腦脊液檢查
● 偏頭痛患者腦脊液的常規檢查通常是正常的,一般情況下腦脊液的淋巴細胞可增高。
● 5.免疫學檢查
● 一般認為偏頭痛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G、IgA及E花環形成可較正常人偏高。
● 6.血小板機能檢查
● 偏頭痛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性可升高。

診斷


● 主證在頭頂痛,而乾嘔吐涎,胸滿等症為次為兼,則稱“厥陰頭痛”。

辨證施治


● 1.肝氣鬱結
● 證候:頭痛頭脹,痛無定處,情緒不寧,或見胸部滿悶,脅肋脹痛,脘悶噯氣,不思飲食,大便不調,舌淡紅,苔薄膩,脈弦。治則:疏肝解郁,利氣止痛。主方:四逆散合香茗散(《魯府禁方》香附子、川芎、細茶),加天麻、天南星、白蒺藜。水煎溫服。
● 2.肝鬱化火
● 證候:頭脹頭痛,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而干,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則:疏肝解郁,清熱瀉火。主方:白頭翁湯合梔子豉湯,加天麻、川芎、僵蠶、白蒺藜、生白芍;傷陰則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加枸杞、菊花。
● 3.氣滯血瘀
● 證候: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性情急躁,失眠健忘,或胸脅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治則:疏肝理氣,活血止痛。主方:通竅活血湯,加天麻、菊花、旋覆花、薑黃。
● 4.肝陽上亢
● 證候:頭脹痛而眩,面紅面赤,心煩易怒,脅痛,夜眠不寧,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治則:平肝潛陽,降逆止痛。主方:天麻鉤藤飲或滋生青陽湯。
● 5.肝經風火
● 證候:顏面陣痛,面頰有燒灼感,痛連齒目,突發突止,作止無時,煩躁不安,耳鳴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則:清肝瀉火,疏風止痛。主方:羚羊角湯。方葯:羚羊角粉、蟬蛻、夏枯草、薄荷、生地、菊花、石決明、天麻、白頭翁。
● 6.血虛頭痛
● 證候:頭痛,或伴頭暈目眩,脅痛,或驚惕不安,婦女月經不調甚則閉經,面色不華,舌質淡,脈弦細或細澀。治則: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主方:加味四物湯合四神散(《丹溪心法·眉眶痛》“治婦人血風,眩暈頭痛”,用四神散(菊花、當歸、旋覆花、荊芥穗),加天麻、僵蠶。血虛受寒用當歸四逆湯,寒甚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
● 7.肝寒上犯
● 證候:巔頂頭痛,乾嘔,吐涎,甚則四肢厥冷,舌淡紅,苔白,脈弦。治則:暖肝散寒,溫經止痛。主方:吳茱萸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