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黑邊
視頻黑邊
(Letter box)為畫面中顯示的影像除正常畫面外,在原攝影畫面四周多了黑邊,此黑邊是由於原始畫面與顯示畫面的尺寸規格不同,在轉換后造成的,一般略稱為LB。
(Letter box),其名稱由來是因為畫面中,有效畫面的形狀與密封后信件形狀相似的原因。(詳細解釋可參考後述的 名稱由來部分)
另外在動畫影像中無效的空白畫面(通常為黑邊)外,有時會有人僅僅把有效部分的畫面定義為黑邊,這是錯誤的。只有在多餘的空白畫面與有效畫面合起來的全體畫面,其形狀才符合本字的解釋。
在多媒體影像上,在發展的途中有提出並制定了幾個基準畫面尺寸。目前可概分為標準(Standard)、寬屏幕(Vista)、電影寬屏幕(CinemaScope)三種類型,這幾種其畫面尺寸與長寬比各有差異。電視放送的節目與影片、DVD、影像處理軟體等多媒體製作與畫面顯示尺寸與各種播放機器的規格也以此為基準。對應關係為,標準尺寸比例為4:3、寬屏幕為16:9。因此為了對應相對的作品必須有相對應的設備,為解決此問題產生了幾種畫面轉換技術,其中之一就是稱為 黑邊(Letter box)的技術。(相關聯的技術還有Pillar Box、Squeeze,詳細請參考該名詞解釋。)
一般來說,畫面比例(長寬比)為16:9的畫面轉換成4:3畫面使用黑邊技術的情形較多,有時也會使用黑邊技術將比16:9更寬的電影寬屏幕(CinemaScope)畫面轉成16:9畫面的情況。
有效畫面外出現黑邊的情形有、
寬屏幕與電影寬屏幕的影像轉成標準尺寸時上下會出現黑邊。⇒CASE 1
視頻黑邊
以上兩種基本型中,被稱為黑邊的只有前者,後者雖然非廣為大家所知,但有其專門用語為Pillar Box。
此外兩種類型會依不同場合,有時在製作影片原檔時就將黑邊加入,也有播放機器自動依信號不同進行轉換的情形。因次當兩者皆進行畫面轉換時,就會有上下左右都出現黑邊的黑框畫面(一般原因是影像來源端出現問題造成)。這情形的専門用語為黑框畫面(Windows Box),但日本一般是稱為 額縁放送、額縁畫面等稱呼
視頻黑邊
前述的CASE 2在4:3標準幕畫面上顯示情形
視頻黑邊
在此說明與黑邊(Letter box)與有相似形狀顯示畫面的Pillar Box和黑框畫面(額縁放送)等,都不是因為與現存辭彙“○○ BOX”有相關性才使用這個詞,而是因為以表示顯示畫面形狀面的‘○○’+‘BOX’相互組合而成的名詞。也就是表示了其畫面為黑框(letter)形狀畫面的意思。
電視節目 高解析度放送(Hi-Vision)的為了影像轉換、電影作品等畫面較4:3還寬的影像來源能在類比放送撥放,因此做為手法之一使用了黑邊技術來將畫面轉換成4:3比例。數位放送則是為了得到黑邊的效果,在影片來源上附加了影片長寬比的資料,使受信端能依此得知該使用何種黑邊技術。寬屏幕電視用的類比與數位調頻器可以使用內含的功能將原始影像寬度擴大1.3倍,並將超出屏幕的部份去除,使其能顯示成16:9畫面。另外若將黑邊處理后的影片進行放大播放時,放大后的影像其解析度會比原始畫面差。原本此技術是要搭配可以放大來源訊號,使畫面放大后解析度也不會下降的 Wide Clear Vision技術使用的。但隨著現行的地面數位高解析度電視放送的推動,現在已經沒有販售對應Wide Clear Vision技術的機器了。在日本,預定於2011年7月24日時中止放送的地面類比放送從2009年7月開始將其一部份的節目改變成使用黑邊技術的放送。預定隨著轉變節目的逐漸增加,2010年7月後全部節目都預定會改成黒邊放送。
VHS錄像帶 影片作品基本上都是較標準尺寸的電視還寬,因此上下加黑邊后可以維持原始的長寬比。
DVD影片 DVD影片上一般都會加上【LB】或【16:9 LB】等標示。DVD影片無論是標準或寬屏幕畫面皆為使用標準解析度(NTSC為720×480)來紀錄,而撥放時會根據所付的長寬比資料進行轉換。因此寬屏幕影片在標準尺寸電視上播放時因垂直解析度為360條,會變成上下有黑邊的畫面。 【LB】:將寬屏幕(16:9)等比標準尺寸(4:3)寬的影片,在有效畫面上下加黑邊使其能符合標準尺寸畫面比例的記錄方式。 【16:9 LB】:為了將電影寬屏幕(2:1以上)轉換成符合一般寬屏幕尺寸(16:9),因而在其畫面上下加上黑邊的記錄方式。電影寬屏幕影片若使用【LB】記錄方式時會在影片上下加上更長的黑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