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飛輪效應的結果 展開
- 讓飛輪轉起來不花太大力氣
- 2020年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
飛輪效應
讓飛輪轉起來不花太大力氣
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達到某一臨界點后,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 這時,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飛輪效應
英文:Flywheel Effect
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當達到一個很高的速度后飛輪所具有的動量和動能就會很大,使其短時間內停下來所需的的外力便會很大,便能夠克服較大的阻力維持原有運動。在機械結構中一般用於通過運動機構中的的死點。
人在進入某一新的或陌生的領域的時候,都會經歷這一過程。如果要讓飛輪轉起來不花太大力氣,條件是要有足夠的堅持,這也意味著得用時間足夠來保證。“飛輪效應”讓我們看到勝利的曙光,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推動事業的飛輪,終有一天,它會自己飛快地旋轉起來,而無需費多大力氣。
飛輪效應
1.開始階段: ⑴制定清晰職業目標。
⑵做好失敗的準備。
⑶養成成功的習慣。
⑷要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
⑸作好職業的規劃及計劃。
2.基礎階段:
我們必須要腳踏實地的做好基礎工作,打好根基,才能夠為以後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就像我們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必須讓飛輪主受力方向要與想它轉動的方向一致才可以達到讓它轉動的目的。
3.發展階段:
通過前面的準備,飛輪是可以在力的作用下轉動起來,但是這個時候的轉動是非常被動的,非常吃力的。一旦他的受力失去的話,馬上就會停止下來,只有不斷的加力或使力持之以恆,才可以使所受的力越來越接近臨界點。
4.輝煌階段:
當飛輪所受力達到臨界點時,由於牽引力和慣性的存在,即使飛輪所受力失去的時候,飛輪也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轉動。當做好所有準備后,獲得的將是很好的發展,在發展的背後,將是許多許多的認同,認可與依賴。即使在某個時刻或在某個方面發生一點點失誤時也不會導致完全的失敗,因為我們已經被接受了,只要在失誤之後能夠及時的意識到失誤,及時的更正,別人就會願意繼續的認可與依賴。
飛輪效應
紐可在1965年開始推動飛輪,起初只試圖避免踏上破產的命運,後來則因為找不到可靠的供應商,而開始建立起第一座自己的鋼鐵廠。紐可的員工發現,他們有辦法把鋼鐵煉製得比別人好,也比別人便宜,因此後來又建了兩座迷你鍊鋼廠,接著又建了三座廠。開始有客戶向他們採購,然後又有更多的客戶上門!一圈又一圈,年復一年,飛輪累積了充足的動力。在1975五年左右,紐可人猛然醒悟,如果他們一直推動飛輪,紐可將可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獲利率最高的鋼鐵公司。波爾曼解釋:還記得1975年有一次我和艾佛森談話的時候,他說:“波爾曼,我想我們應該可以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的鋼鐵公司。”1975年欸!我問他:“那麼,你打算什麼時候成為全美第一?”他說:“我不知道。但是只要我們繼續做我們目前在做的事情,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我們不能成為全美第一?”儘管花了20年才達到這個目標,但是紐可一直努力不懈地推動飛輪,終於成為《財星》一千大企業排行榜上最會賺錢的鋼鐵公司。
射頻放大電路中的“飛輪效應”是指在射頻的輸入信號被放大電路的工作點決定電路的導通角不能使信號被全形導通而放大時,為了使輸出的仍是不失真的信號,此時,在輸出的電路中設計加裝性能良好的與輸入信號諧振的通道電路,利用這一射頻的諧振特性自動使不能通過的那部分信號在輸出的電路中諧振產生,使輸出的信號仍是不失真的射頻信號,有如飛輪的慣性可以在四衝程發動機中的作用一樣的一種效應。
利用射頻放大電路中的“飛輪效應”,能使我們把射頻放大器的靜態屏流減至最小,從而把效率提高到單端乙丙類的程度,而且具有不失真的射頻輸出。但是,在“飛輪效應”的一般應用中,卻受到限制。這主要表現在:一般用戶不具備對“飛輪效應”產生的設計和複雜的調整能力,加上一般用戶的天線是寬頻帶天線,不能對應於某個頻率下諧振的高Q值,從而不能使“飛輪”發生,甚至根本不產生諧振。然而,在專業和業餘電台的應用中,卻有可能做到,專業的不用說了,業餘家的自制能力和精心的調整及其他們實用的專用於頻段內的窄帶天線,“飛輪效應”常會用於他們的射頻功率放大器電路。
“飛輪效應”產生的關建部分在輸出的電路中設計加裝性能良好的與輸入信號諧振的通道電路,和乙丙類工作點的選擇。關於“飛輪效應”的諧振電路,實際上可選擇的電路為 L 型或π型的雙調諧或單調諧電路,可跟據實際運用靈活掌握,例如:在較小功率時,可選用L型雙調諧,而在大功率時則可選擇π型。在帶外抑制達不到指標的情況下,還應在輸出電路中加裝帶通濾波器或加裝天調,以使電路良好的產生“飛輪效應”並諧振於工作頻率。
人們想像有一個很大的飛輪,直徑30米,高1米,重50噸。這個飛輪就是你的企業,你帶領一班人馬來推這個輪子。你的任務是把飛輪推的儘可能的快,就好像你要把公司運轉起來似的。剛開始的時候,輪子是靜止的,你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讓飛輪移動一丁點。但是你沒有放棄,繼續使勁的推。兩天之後,輪子轉了一整圈,並且轉的稍稍快了點。你繼續推,飛輪轉的速度繼續加快。兩圈、三圈、四圈、五圈……輪子越來越快,越來越快,最終,在某一點,你說不清的某一點,你只要用輕輕的力氣,輪子就可以轉的飛快了。你的力量沒有增加,但是輪子的速度卻飛快。
這就是“飛輪效應”,實際上也大致描述了一個公司從好到卓越的轉變過程。比如,克羅傑連鎖超市,一個有50000員工的企業,如何能夠實現戰略轉型呢?你只能一步一步的來,正如它的CEO吉姆·哈里所做的那樣,一點一點、持續不斷地推動飛輪,才使得戰略轉型最終取得了極大的成效。“人們可以看到我們工作的成績,”哈里說,“我們嘗試去一步一步地實現計劃。只有這樣,廣大的員工才能從成績中不斷建立起信心,而不是靠空洞的口號去鼓舞人心。”
相反,為什麼許多聽起來不錯的戰略最終都失敗了?因為它們沒有可信度,沒有使參加者建立起信心,不是踏踏實實的。這也就是飛輪效應的反面——“死亡循環”。陷入死亡循環的企業同樣想實現戰略變革,但是它們缺乏足夠的執著去產生飛輪效應。它們以一種狂躁的熱情去推動變革,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它們的戰略只有一個方向,一旦遭遇到預料之外的挫折,馬上轉向另一個方向——失敗之後不是進行很好的反思,而是換個新的CEO,換一種策略,開始新的改革運動——繼續失敗——於是,這個企業就進入了“死亡循環”。
看看80年代早期的華納蘭博特公司-吉列公司的競爭對手。1979年,華納蘭博特公司告訴《商業周刊》,它們要作消費產品的領導性廠商。僅一年之後,它的目光就轉向了醫療保健行業。到1981年,它開始多元化。不久,它的主業又轉回到消費品。在1987年,它開始宣稱要和默克製藥競爭。90年代早期,由於政府醫療改革方案遲遲沒有通過,它又開始了多元化。在1979年到1998年期間,華納蘭博特公司換了三個CEO,每個CEO都實行一個新的戰略,而不是繼承前任的戰略。最終到2000年,這家公司被兼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