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水

氣血水

簡介


● 英文名稱:Qi,Blood and Wate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精神氣血津液

古籍摘選


● 人之一身,不外陰陽。而陰陽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氣血。水即化氣,火即化血。(《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

名詞解釋


● 指人體內的三種重要生命物質,任何一種出現異常就會引起疾病。

百科解讀


● 氣、血及水既是機體的基本組成物質,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三者內而臟腑,外而肢節,布散周身。

氣血水的生成

● 氣血水的生成與脾胃、心、肺、肝及腎等臟器相關。首先腎精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一切功能活動提供支持,腎精轉化為腎氣,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轉化為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水主要來自於水谷精微,水谷入口在胃中受納與腐熟,脾發揮運化的功能,轉化為精微物質和津液。脾通過升清功能,將精微物質轉送到肺,與肺吸入的輕清之氣相結合,最終送到心中,“奉心化赤而為血”。氣主要來源於肺吸入的自然界輕清之氣,與水谷精微之氣合成宗氣,宗氣與腎氣相合成為一身之氣。

氣血水的功能

● 氣的功能比較多,主要有推動作用、防禦作用、固攝作用、溫煦作用、氣化作用及感應傳導作用。血為富含營養的有形物質,主要作用為營養與承載。血在脈中,布散周身,發揮營養作用。血能載氣,血有形,氣無形,無形之氣依附於有形之血,因此血既可以養氣,也可以載氣;血也可以將機體代謝產生的廢物轉運至體外。血還可以養神。水主要起滋潤作用,濡養五官九竅,水還可以化生血液。

氣血水的關係

● 氣血水三者之間關係密切。
● 氣與血的關係主要表現為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還能攝血;血為氣之母,血能載氣、血能養氣。
● 氣與水的關係,氣能生水、氣能行水、氣能攝水;水能載氣、水能養氣。
● 血與水的關係,血與水同源,均來自水谷精微;血液由水和營氣組成,血少時,水會進入血中補充血量,脫水時,血液會滲出脈外轉化為水。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