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是一組造血幹細胞腫瘤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與基因突變或接觸苯、工業溶劑、輻射等多種因素有關。骨髓增殖性疾病分為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等多種疾病。原發性骨髓纖維化患者表現為貧血、脾大、疲乏、盜汗、消瘦,晚期可有左上腹痛和腹脹、出血等;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患者表現為頭痛、頭暈、出血、血壓升高、脾大;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表現為自發性出血,可見於任何部位;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患者表現為貧血、反覆感染、出血傾向、脾大、不明原因的消瘦及盜汗等。骨髓增殖性疾病應根據不同類型針對性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放療、造血幹細胞移植進行治療。骨髓增殖性疾病是一組腫瘤增生性疾病,嚴重時可危及生命。骨髓增殖性疾病經積極治療後部分患者可改善癥狀。

就診科室


● 血液科、腫瘤科

病因


● 病因不明,可能與基因突變或接觸苯、工業溶劑、輻射等多種因素有關。

癥狀


● 骨髓增殖性疾病分為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等多種疾病,具體表現如下:
● 原發性骨髓纖維化患者表現為貧血、脾大、疲乏、盜汗、消瘦,晚期可有左上腹痛和腹脹、出血等。
●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患者表現為頭痛、頭暈、出血、血壓升高、脾大。
●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表現為自發性出血,可見於任何部位。
● 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患者表現為貧血、反覆感染、出血傾向、脾大、不明原因的消瘦及盜汗等。

需要通過哪些檢查來確診骨髓增殖性疾病


● 確診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依靠血常規、骨髓象、出血和凝血試驗、基因檢測等幫助確診。

血常規

● 檢查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有無異常。

骨髓象

● 檢查骨髓細胞有無異常。

出血和凝血試驗

● 檢查有無凝血功能異常。

基因檢測

● 檢查有無基因突變等異常。

診斷


● 醫生診斷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依據臨床癥狀以及血常規、骨髓象、出血和凝血試驗、基因檢測等幫助確診。

臨床癥狀

● 原發性骨髓纖維化患者表現為貧血、脾大、疲乏、盜汗、消瘦,晚期可有左上腹痛和腹脹、出血等。
●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患者表現為頭痛、頭暈、出血、血壓升高、脾大。
●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表現為自發性出血,可見於任何部位。
● 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患者表現為貧血、反覆感染、出血傾向、脾大、不明原因的消瘦及盜汗等。

血常規

● 可有白細胞、紅細胞及血紅蛋白、血小板等明顯升高。

骨髓象

● 可有巨核細胞顯著增生,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 可有骨髓網狀纖維或膠原纖維增生明顯。

出血和凝血試驗

● 出血時間延長、凝血酶原消耗時間縮短、凝血活酶生成障礙。

基因檢測

● 可有JAK2基因等突變。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貧血等類似的癥狀,容易與骨髓增殖性疾病混淆,這些疾病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臨床癥狀、血常規、骨髓象、出血和凝血試驗、基因檢測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應根據不同類型針對性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放療、造血幹細胞移植進行治療。

原發性骨髓纖維化

● 藥物治療:貧血常用的藥物有促紅細胞生成素、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雄激素等;血小板和白細胞增多可使用羥基脲或其他骨髓抑製藥;JAK2抑製劑針對JAK2基因突變患者有療效。
● 手術治療:脾切除,可改善部分患者的癥狀。
● 放療:適用於藥物治療無效者,局部放射可暫時緩解因肝脾大引起的不適。
●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尤以45歲下患者效果較好。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 靜脈放血:可在短時間內降低血容量,減輕癥狀。
● 化療:常用藥物有羥基脲、烷化劑等。
● 干擾素:可抑制細胞增殖。
● JAK2抑製劑:針對JAK2基因突變患者有療效。
● 放療:³²P的β射線能抑制細胞核分裂,使細胞數降低。
● 對症處理:抗組胺葯治療瘙癢、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 藥物治療,常用的有羥基脲、氯咪喹酮、重組α-干擾素等降低血小板計數;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單采術。

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

● 治療依賴於疾病的分期、年齡和健康狀況等。
● 慢性期治療目的是控制疾病進展和維持血細胞在正常範圍,可以使用羥基脲、干擾素、尼羅替尼等。
● 加速期和急變期,需要更加強烈的方案,治療的目的是清除白血病細胞,恢復骨髓造血功能或回到慢性期,可使用酪氨酸激酶抑製劑,如尼羅替尼或者達沙替尼。
● 部分年輕病人可以考慮造血幹細胞移植以獲得治癒的機會。

危害


● 本病是一組腫瘤增生性疾病,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預后


● 如能及時有效的治療後部分患者可改善癥狀。

預防


● 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

參考文獻


● [1] 黃曉軍,吳德沛。內科學:血液內科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2] Kasper DL,Fauci AS,Hauser SL,et al.哈里森內科學——血液系統疾病分冊。第19版。黃曉軍,譯。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7.
● [3] 王友赤。血液疾病癥狀鑒別診斷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 [4] 張之南,郝玉書,趙永強。血液病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