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囊派

覺囊派

覺囊派是藏傳佛教的主要教派之一。“覺囊”最初是西藏日喀則拉孜縣彭措林鄉境內的某一山谷名稱,全稱為“覺摩囊”。其教派起源於后藏裕莫·彌覺多傑(11世紀人)。彌覺多傑首創藏傳佛教中觀“他空見”學說。至13世紀末,覺囊派第五代傳承人袞邦·吐吉尊追(1243-1313)時期,將其學派發展成為擁有寺院道場的一支教派,名為“覺囊派”。

歷史背景


覺囊派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該派創始人是裕莫·彌覺多傑。因其五傳弟子袞邦·吐吉尊追(1243-1313)在覺摩囊建寺(今西藏日喀則市的拉孜縣境彭措林寺東的一個山溝內)而稱為覺囊派。教義以“他空見”為核心。覺囊派始於宋代,形成於元初。在元代,該派寺院遍布衛藏,盛極一時。明初,其“他空見”學說受到其他教派的非議,加之缺乏地方世俗政治勢力的支持,一度衰落。明萬曆年間,西藏覺囊寺主多羅那他(1575-1634)得到后藏藏巴汗地方政權的支持,一度中興覺囊派,建達丹丹曲林寺,並將該派發展到今四川省阿壩、甘孜和青海省的果洛等地。后因西藏地方噶瑪政權失位,又勢漸衰微。
清初,格魯派在藏區躍居統治地位,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1617-1682)將達丹丹曲林寺改為格魯派寺院,更名為格丹彭措林寺,沒收寺廟財產屬民,經籍印版大多封禁。衛藏其他覺囊派寺院亦相繼改宗格魯派,該派遂在今西藏地區勢力衰微,但要相對封閉的邊遠地區如四川阿壩自治州壤塘寺、色更寺與嘉絨地區的馬爾康縣賽貢巴寺、卓格寺,青海果洛自治州之賈貢巴寺、格果寺等寺廟繼續傳持覺囊派教法,或雜以其他派法。今仍存覺囊派寺院34座,仍在沿襲本派的教法傳承,有其獨特的修習和活動方式。

教派的形成


覺囊派以獨特的教理闡釋著稱於藏傳佛教乃至整個佛教界,從歷史而言,覺囊派從一個學說發展成為一支宗派,經過了較長的歷史進程。覺囊派自認為其學說和傳承源於印度佛教的顯密教法,主要繼承了龍樹、無著、世親等大乘佛教教義。在藏區其傳承至大成就者裕莫·彌覺多傑之時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佛學觀點,並在顯宗、密宗以及時輪續部領域取得很大發展。尤其是裕莫·彌覺多傑提出的中觀“他空見”思想,在藏傳佛教界引起巨大反響和爭議。“他空見”的思想既受到西藏高僧大德的質疑和批判,又作為一種新的教派學說,贏得許多學僧的沿習和傳承。由於傳承裕莫·彌覺多傑他空見的弟子絡繹不絕,使得“他空見”學說在當時取得實質性的發展。
裕莫·彌覺多傑的弟子中名副其實的發揚光大“他空”學說的是袞邦·吐吉尊追。他之所以成為覺囊派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高僧,不僅因為他系統研修了他空思想,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因為他在覺摩囊修行聖地講經傳法,著書立說、培養弟子,為覺囊派的立宗奠定了基礎。特別是為修學“他空見”思想的學僧開闢了固定的教學場所,他於藏曆繞炯的水蛇年(1293)在覺摩囊創建了一座寺廟,這就是著名的覺摩囊寺,簡稱“覺囊寺”。從此,傳承“他空見”思想的學僧們結束了以各自坐禪為主的分散修行的宗教生活方式,而匯聚到覺囊寺集體教授、研習、修行“他空見”思想。袞邦·吐吉尊追撰寫的《時輪根本續釋心要》和《六支瑜伽廣本講義》成為覺囊派學習的主要教程。此後他的弟子強桑·嘉瓦益西(1257-1320)成為主要的傳教者,他早年拜噶瑪噶舉黑帽系噶瑪拔希(1204-1283)為師,后以上師的教導先去拜夏巴·降央欽則,花很長時間學習顯密教法;之後,去拜見袞邦·吐吉尊追,對這位高僧產生極大的敬仰之心,遂修習六支瑜伽法,並獲得了對六支瑜伽的圓滿證悟。為此,袞邦·吐吉尊追將所有的教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強桑·嘉瓦益西,使其成為他的高徒。
強桑·嘉瓦益西奉上師之名,在覺囊寺附近創建德欽寺,並主持該寺,傳授和研習以六支瑜伽法為主的覺囊教法。強桑·嘉瓦益西出任覺囊寺住持並成為覺囊寺第二任法台,直至去世。之後,強桑·嘉瓦益西的著名弟子凱尊·雲丹嘉措(1260-1327)接任覺囊派教主。凱尊·雲丹嘉措繼任覺囊寺住持並傳承覺囊派教法期間做出的突出成績,則是他培養了一批弟子,其中多朴巴·喜饒堅贊(1292-1361)成為覺囊派教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著名人物。多朴巴·喜饒堅贊撰寫的《了義海論》一書,將“他空見”佛學思想從師徒口授傳承變為具有理論體系的經典文獻傳承,從而確立了“他空見”思想在覺囊派教法中的核心理論地位。他還迎請尼泊爾和印度工匠在覺囊寺創建了一座規模空前的佛塔,“該塔外形為塔內為佛堂,極其宏偉,坐基四邊各長二百五十肘,內有佛堂一百零八座,造顯密佛像、壇城、經書甚多。”以此標誌,覺囊派佛塔在藏傳佛教具有代表性,史稱“十萬佛塔”。多朴巴一生培養了眾多弟子,其中以邦羅追譯師(1299-1353)、喬勒南傑(1306-1386)是藏傳佛教史上的知名人物。喬勒南傑曾主持昂仁寺,繼任覺囊寺住持,在兩座寺院弘揚覺囊派教法儀軌。其大弟子聶文·貢嘎貝(1345-1439)等高僧繼續弘揚教法,但此時教派已處於外部等因素趨於消弱的階段。
從覺囊派的發展史上看,自聶文·貢嘎貝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處於低谷時期。至16世紀,覺囊派出現幾位高僧,隨之覺囊派得以復興並盛行起來。其中代表人物有覺囊·貢嘎卓卻(1507-1572?)和覺囊·多羅那他(1575-1634)。貢嘎卓卻5歲入普帕寺受居士戒,10歲受沙彌戒,13歲開始外出求學,五年後返回普帕寺繼續拜師學法,最後成為一名高僧,雲遊到各大寺院和宗教聖地,講經說法。他不受教派的局限,廣泛學習噶瑪噶舉派、香巴噶舉派等諸多宗派的教義教法。而且在岡底斯一帶向印度瑜伽士傳授佛教正法,這在藏傳佛教中實屬罕見。他的著述頗多,涉及面廣,如:《班禪·釋迦確丹傳》、《解悟貪著之箴言》、《香巴噶舉派甚深道乃六法傳承史補遺》等。覺囊·貢嘎卓卻是一名覺囊派後期發展過程中起到承前啟後作用的關鍵性人物。
覺囊·多羅那他是覺囊派知名高僧,他4歲時自稱是貢嘎卓卻的轉世,認定其為轉世靈童,他被迎請到覺摩囊寺,受到覺囊派僧眾的愛護和擁戴;6歲時讀書學經,8隨時赴覺囊卻隆寺,在那裡迎請達隆噶舉高僧達隆巴·貢嘎扎西堅贊前來受戒,正式出家。多羅那他前後拜堪布隆日嘉措、多仁巴·降央貢嘎堅贊、覺囊·傑仲等高僧大德系統學習顯密教法。至17歲受比丘戒;30歲繼任覺囊派法位;31歲在覺囊寺講經傳法等等。1615年,多羅那他創建達丹丹曲林寺,得到后藏桑珠孜王宮的地方長官第斯·藏巴·噶瑪·彭措南傑(1586-1621)的大力資助和扶持。寺院建立后請來印度的婆羅門班智達·克里希那與帕拉跋扎二位請教“妙音吉祥聲明論”,並與他們研討詩學等,同時翻譯了不少梵文經典。多羅那他著述豐富,都成為藏傳佛教史上的重要典籍,如《妙音聲明論注·殊勝顯明》《本尊大海修法·大寶之源》《勝樂大讚·成就之源》《吉祥時輪修法生起次第解脫·悉地長存》等,其中的《印度佛教史》是一部較系統地介紹印度古代歷史的名著,一向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已被譯成俄文、德文、英文和日文等多種文字,國內有藏漢兩種文字的版本。這部歷史著作之所以備受關注,在於作者以翔實的資料、實事求是的分析方法對古代印度歷史上的一系列關鍵事件及問題作了簡明扼要、詳細適當的介紹和評述特別是對一些歷史人物作了評價。

宗派教義


覺囊派在藏傳佛教中可算是異軍突起,獨樹一幟。覺囊派持他空見:承認事物有真如本體,與寧瑪派的大圓滿,噶舉派的大手印,薩迦派的輪涅無別均承認有明空本性,頗為相似,不過各派又各有說法不同,但均屬於“勝義有”類。覺囊派與持應成派中觀見的格魯派主張一切皆空的“畢竟空”類,則完全對立。因此被視為異端而受到排擠。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覺囊的見地仍來源於印度的中觀派見。本來印度的中觀派,在派內就有各種爭論,后裂為若干小派。但各自都承認自己是佛語旨意的正確解釋者,覺囊派也說他們的見地是遵循佛教釋迦牟尼在印度三轉法輪中的末轉法輪的意旨,是究竟了義中觀之教。
覺囊派不同意末轉法輪僅為唯識教,而且主要是大乘中觀了義教。《覺囊派教法源流》說,導師釋迦牟尼佛為順應眾生根機,轉了三次法輪:初為小乘轉四諦法輪,其經典有《緣起經》等等,此為因時因勢而說之教,后成為爭論之由,屬不了義教;中轉遠離戲論無相法輪,有《廣、中、略般若經》等等,亦是因時因勢所說,后成為爭論之由,屬半了義教,末轉分辯勝義法輪,有《如來藏經》等等。這不是因時因勢而說,而是宣說究竟真理,真如法性,光明如來藏,眾生本具之佛智等,為完全是不可退轉之了義教,所以全無所諍之處。覺囊派不承認只是唯識,認為無著(約公元4-5世紀)、世親是解釋佛的末次法輪,提出如來藏和自覺智,屬於大中觀的了義教,他們就是隨行無著所倡導的勝義有即他空見的中觀學說。西藏的學者認為龍樹是中觀正宗,無著只是唯識而不是中觀派。而覺囊派則認為學者們對中觀的理解還不全面。多羅那他把中觀分為四個層次:一、共通中觀;二、大中觀;三、中觀不共義;四、秘密義。共通中觀只承認緣起性空,勝義世俗皆無自性空,佛護、清辯、解脫軍、靜命皆屬這一觀點,他們說中轉法輪后宣說之《般若經》等為了義經。龍樹為解釋經義著《中觀理聚》等論成為中觀派的最大權威。末轉法輪各經都是不了義經。共通中觀唯主“空”義,後來發展成為應成派則主張諸法自性皆空,唯名言安立而有,勝義世俗一切皆空的“畢竟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