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5條詞條名為蜂鳥的結果 展開
蜂鳥
2019年韓國電影
《蜂鳥》是金寶拉執導的劇情電影,由朴智厚主演,於2018年10月6日在釜山國際電影節首映,2019年8月29日在韓國公映。
該片講述了彷徨的初中生恩熙在遇到漢語老師英智后,用自己的方式尋找方法面對世界的故事。
1994年,首爾。恩熙,是一個十四歲的初中生,不愛學習,被同學排擠,家庭中也存在著種種壓力:哥哥受父母溺愛,常對她施暴;姐姐是一個常常不見蹤影的不良少女;父親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只知道對孩子和妻子橫加指責。這樣的處境和身份使恩熙渴望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但這種希望一次次落空,她的呼喊得不到回應。這時,她遇到了被稱為“怪人”的英智老師。兩人的相遇,為迷茫的她帶去了一絲光亮。在英智老師不辭而別之後,恩熙終於學會了反抗。然而,不久后,首爾發生聖水大橋崩塌事件,恩熙的姐姐倖免於難,英智老師卻死於崩塌的聖水大橋之下。
蜂鳥
朴智厚 飾 恩熙
金璽碧 飾 英智
鄭仁基 飾 恩熙爸爸
李勝妍 飾 恩熙媽媽
朴秀妍 飾 秀熙
孫相淵 飾 泰勛
薛惠茵 飾 宥利
박서윤 飾 智淑
정윤서 飾 智源
형영선 飾 舅父
製作人 | 조수아、김보라、김보라、조수아、박찬요、유경주、김채윤、김기남、박영인 、김보라、조수아、김다한 |
導演 | 金寶拉 |
副導演(助理) | 백소희、 김혜령、황혜인、구세미、홍지수 |
編劇 | 金寶拉 |
攝影 | 姜國賢(攝影導演)、권종훈、최연수、김재홍、김해인、강국현、박병규 |
配樂 | 마티아 스턴이샤 |
剪輯 | 이정환、임동욱、강민지、조수아 |
道具 | 이기식 |
美術設計 | 김근아 、 김서후、박효성 |
造型設計 | 정미경 |
視覺特效 | 최진호 、양지선、박효진、이근묘 |
燈光 | 김효성、신승훈 |
錄音 | 김승진 |
布景師 | 김민수 |
恩熙
演員 朴智厚
初中生,首爾一家貧寒的年糕店家的二女兒,這間店位於韓國富人聚集地——江南。她因升學壓力、家庭經濟壓力以及愛情友情的矛盾而彷徨,就像不斷揮動翅膀的蜂鳥一樣渴求愛與關注,徘徊著尋找活下去的理由。
英智
演員 金璽碧
恩熙的漢文老師,是第一個注意到恩熙的獨特天賦,而且給恩熙帶來真正希望的人。她就讀於名校但休學已久,在旁人眼中她是一個孤僻得有些古怪的人,而在恩熙眼中,她有著遺世獨立的氣質。
恩熙爸爸
演員 鄭仁基
年糕店的店主,每天忙於生計,工作之外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長子泰勛和叛逆的長女秀熙身上,但教育子女的方式簡單粗暴,只知道對孩子和妻子橫加指責。
恩熙媽媽
演員 李勝妍
與常常斥責孩子的父親不同,即便恩熙做了出格之事,她也不會過度指責,但經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對她不得不撫養孩子、沒有上大學和辛苦謀生的人生感到憤慨。
秀熙
演員 朴秀妍
恩熙的姐姐,是個常不見蹤影的問題少女,必須每天穿過整座城市去一所為成績不好的學生開設的學校。她經常在晚上偷偷溜出去或者偷偷把男朋友從窗戶里領進自己家。
泰勛
演員 孫相淵
恩熙的大哥,獨得父母的寵愛,也承受著父親對其學業方面的厚望,這給他造成壓力極大,於是就經常用竹劍打妹妹恩熙,卻從未因此而受到父母的責備。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
2018年 | 第2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 | ETPAC(亞洲電影振興組織)獎 | 《蜂鳥》 | 獲獎 |
KNN觀眾獎 | 《蜂鳥》 | 獲獎 | ||
2019年 | 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新生代14+”單元-最佳作品 | 《蜂鳥》 | 獲獎 |
第44屆首爾獨立電影節 | 新選擇獎 | 《蜂鳥》 | 獲獎 | |
執行委員會特別獎 | 《蜂鳥》 | 獲獎 | ||
第18屆翠貝卡電影節 | 國際競賽單元-大獎 | 《蜂鳥》 | 獲獎 | |
最佳女主角 | 朴智厚 | 獲獎 | ||
最佳攝影 | 姜國賢 | 獲獎 | ||
第35屆洛杉磯亞太電影節 | 國際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 《蜂鳥》 | 獲獎 | |
第17屆塞普勒斯電影節 | 評審團大獎 | 《蜂鳥》 | 獲獎 | |
第48屆基輔國際電影節 | 國際競賽單元作品獎 | 《蜂鳥》 | 獲獎 | |
第45屆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 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 《蜂鳥》 | 獲獎 | |
第三屆馬來西亞國際電影節 | 最佳導演 | 金寶拉 | 獲獎 | |
最佳女配角 | 金璽碧 | 獲獎 | ||
最佳攝影 | 姜國賢 | 獲獎 | ||
瓦倫西亞國際電影節 | 青年評委會獎 | 《蜂鳥》 | 獲獎 | |
觀眾獎 | 《蜂鳥》 | 獲獎 | ||
最佳導演 | 金寶拉 | 獲獎 | ||
最佳音樂 | 마티아 스턴이샤 | 獲獎 | ||
洛杉磯亞太電影節 | 國際劇情片單元-評委會獎 | 《蜂鳥》 | 獲獎 | |
第21屆台北電影節 | 國際新導演競賽-最佳影片 | 金寶拉 | 提名 | |
國際新導演競賽-評審團特別獎 | 金寶拉 | 獲獎 | ||
伊斯坦布爾電影節 | 國際單元-最佳影片金鬱金香獎 | 《蜂鳥》 | 獲獎 | |
第39屆韓國電影評論家協會獎 | 最佳新人導演 | 金寶拉 | 獲獎 | |
最佳新人女演員 | 朴秀妍 | 獲獎 | ||
最佳女配角 | 金璽碧 | 獲獎 | ||
國際評論家聯合會韓國總部獎 | 《蜂鳥》 | 獲獎 | ||
獨立電影獎 | 《蜂鳥》 | 獲獎 | ||
第40屆韓國電影青龍獎 | 最佳影片 | 《蜂鳥》 | 提名 | |
最佳劇本 | 《蜂鳥》 | 獲獎 | ||
最佳女配角 | 金璽碧 | 提名 | ||
最佳新人導演 | 金寶拉 | 提名 | ||
最佳新人女演員 | 朴智厚 | 提名 | ||
韓國2019年度女性電影人獎 | 導演獎 | 金寶拉 | 獲獎 | |
第20屆挪威卑爾根國際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大獎 | 《蜂鳥》 | 獲獎 | |
莫洛斯特-基輔國際電影節 | 國際單元-最佳故事長片 | 《蜂鳥》 | 獲獎 | |
國際單元-FIPRESCI評委會獎 | 《蜂鳥》 | 獲獎 | ||
第四屆耶路撒冷國際電影節 | 最佳故事片 | 《蜂鳥》 | 獲獎 | |
第十四屆Jogja-Netpac亞洲電影節 | 金哈努曼獎 | 《蜂鳥》 | 獲獎 | |
第19屆導演剪輯獎 | 新人導演獎 | 金寶拉 | 獲獎 | |
新女演員獎 | 朴智厚 | 獲獎 | ||
展望獎 | 金寶拉 | 獲獎 | ||
第八屆大韓民國最佳明星獎 | 最佳新秀獎 | 朴智厚 | 獲獎 | |
2020年 | 韓國野花電影獎 | 最佳女演員 | 朴智厚 | 獲獎 |
最佳攝影 | 《蜂鳥》 | 獲獎 | ||
第56屆韓國電影大鐘獎 | 最佳影片 | 金寶拉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金寶拉 | 提名 | ||
最佳新人導演 | 金寶拉 | 獲獎 | ||
最佳女配角 | 金璽碧 | 提名 | ||
最佳新人女演員 | 朴智厚 | 提名 | ||
最佳劇本 | 金寶拉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姜國賢 | 提名 | ||
最佳音樂 | 마티아 스턴이샤 | 提名 | ||
第56屆韓國百想藝術大獎 | 最佳影片 | 《蜂鳥》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金寶拉 | 獲獎 | ||
最佳女配角 | 金璽碧 | 獲獎 | ||
最佳新人女演員 | 朴智厚 | 提名 | ||
最佳新人導演 | 金寶拉 | 提名 | ||
最佳編劇 | 金寶拉 | 提名 | ||
黑人電影節 | 評論家獎 | 《蜂鳥》 | 獲獎 | |
青年獎 | 《蜂鳥》 | 獲獎 | ||
第33屆日刊體育電影大獎 | 最佳外國電影 | 《蜂鳥》 | 獲獎 | |
第75屆每日電影獎 | 最佳外國電影 | 《蜂鳥》 | 提名 |
該片可以說是2011年金寶拉的短篇電影《豎笛考試》的長篇版本。《豎笛考試》是以1988年的首爾奧運會為背景、以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恩熙為主人公製作的作品。在這部作品面世后,很多觀眾詢問恩熙以後的人生故事。看到觀眾將“恩熙”這個角色當成了一個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連金寶拉自己也開始好奇“恩熙”的成長過程了,於是,她就以此為原動力創作出了《蜂鳥》。
金寶拉偶然得知“蜂鳥”象徵著愛、希望、毅力、生命力和自力更生的能力,這些一下子觸動了她的內心。之後她在YouTube上搜索了蜂鳥飛行的視頻,用慢放來觀看這樣一個小生命用力揮動翅膀的樣子,感覺它單薄卻很努力的模樣與恩熙十分相似,因此給影片取名“蜂鳥”。
上映情況 | |
上映國家 | 上映日期/細節 |
---|---|
韓國 | 2018年10月6日(釜山國際電影節) |
德國 | 2019年2月12日(柏林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19年4月27日(翠貝卡電影節) |
烏克蘭 | 2019年5月30日 (莫洛斯特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19年6月7日 (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
波蘭 | 2019年7月13日(跨大西洋電影節) |
馬來西亞 | 2019年7月19日 (馬來西亞國際電影節) |
加拿大 | 2019年(幻想國際電影節) |
票房成績
該片於2019年8月29日在韓國公映,上映首個周末觀眾數達1.4萬人,周末票房達1.2億韓元 。截至2020年8月,該片在韓國全國票房達1,193,375,974韓元,累計觀眾人數為146,749人 。
導演以細膩的筆觸刻畫出女主角的情感變化,但可惜的是,因為導演企圖將那個時代的經歷集中體現在女主角身上而設置了過於飽滿的巧合,導致影片後半段的共鳴感有所降低,而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代背景也因電影聚焦於情感而有所弱化,唯有第一次出演女主角的朴智厚的表現令人眼前一亮。(《環球銀幕》評)
該片細膩勾勒女孩在成長過程中關於家人、朋友與萌動的曖昧情愫等複雜心情,那一點一滴來自生活日常的細微積累,深刻且誠摯地講述了平凡但毫不平庸的成長故事。然而,這不僅是一個少女的成長記憶,導演巧妙地將時代背景融入其中,關於個體的私密記憶,在此與整個世代的集體情感輕盈且溫柔地勾連在一起。(台北電影節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