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腸上皮化生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是腸上皮黏膜取代胃黏膜在胃內的異常增殖,是從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異型增生→腺癌的胃癌級聯反應過程的中間階段。本病患病率尚不清楚,但患病率與地區的胃癌發病率有相關性,患病率也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危險因素與胃癌的危險因素大致相似,與幽門螺旋桿菌慢性感染、酗酒、吸煙、高鹽飲食、慢性膽汁反流有密切關係,其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最主要的因素。胃黏膜腸化本身不引起癥狀,通常是在患者進行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時取胃部活檢無意發現的。目前對於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能否逆轉,臨床上有較大爭議,可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病因等進行相應的治療。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的關係一直備受關注,有研究表明部分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會發展成胃癌,有些胃癌細胞還保留腸上皮化生的痕迹,但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是否是癌前病變仍不確定。重度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應高度警惕胃癌的可能。
● 消化內科或內科
●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危險因素與胃癌的危險因素大致相似,與幽門螺旋桿菌慢性感染、酗酒、吸煙、高鹽飲食、慢性膽汁反流有密切關係,其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最主要的因素。
● 關於腸上皮化生的發生機制目前仍有爭議,主要有腸上皮異位、錯誤再生、突變、組織轉化四種說法。
● 胃黏膜腸化本身不引起癥狀,通常是在患者進行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時取胃部活檢無意發現的。
● 胃體腸化會伴有胃酸缺乏,可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部分患者可反覆出現上腹部不適、噯氣、燒心、腹瀉等癥狀。
● 淡黃色結節型和瀰漫型多見。
● 淡黃色結節型:單發或多發的2~3mm的淡黃色結節,略呈扁平狀,突出於胃黏膜,表面呈絨毛狀,或細顆粒狀。
● 瓷白色小結節型:孤立或多發的細小結節,瓷白色半透明狀,表面光滑、柔軟。
● 魚鱗型:部分胃黏膜結構呈條狀擴大,排列呈魚鱗狀,一般呈條狀或瀰漫性分佈。
● 瀰漫型:黏膜瀰漫不規則顆粒狀不平,略呈灰白色。
● Ⅰ型:組織形態類似小腸黏膜上皮,可見吸收細胞、潘氏細胞和杯狀細胞。
● Ⅱ型:組織形態兼有胃和小腸黏膜的特點,可見杯狀細胞和吸收細胞,另有柱狀細胞。
● Ⅲ型:組織形態類似大腸黏膜上皮,可見吸收細胞、潘氏細胞和杯狀細胞。
● Ⅳ型:組織形態兼有胃和大腸黏膜的特點,吸收細胞完全被柱狀細胞所取代,無潘氏細胞,可見杯狀細胞。
●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無特異性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可反覆出現上腹部不適、噯氣、燒心、腹瀉等癥狀。
● 診斷主要依賴於內鏡下胃黏膜活組織檢查及病理檢查確診。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程度不同,則內鏡診斷的準確性也不同,化生程度越重,符合率亦越高,即中、重度化生肉眼特異性改變較輕型突出,內鏡診斷率及內鏡與病理診斷符合率亦高。
●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可分為三度:胃黏膜1/3以下者為輕度,胃黏膜1/3~2/3者為中度,大於胃黏膜2/3者為重度。
● 本病需要與胃黏膜異型增生等相鑒別。
● 通過內鏡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可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病因及病理進行相應的治療。
● 重度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可能發生癌變。
● 目前對於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能否逆轉,臨床上有較大爭議。有學者認為重度腸上皮化生者應高度警惕胃癌之可能。
● 少食腌制、辛辣等食物。
● 生活規律,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累。
● 戒煙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