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曹橋

古代建築

蘇曹橋,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北蘇曹村,本稱北蘇曹橋,因位於南蘇曹村的滏陽河南蘇曹橋為土木結構,早已坍塌不存,故北蘇曹橋也稱蘇曹橋。

相傳明萬曆年間大千僧建,清道光二十九年村人武舉郭汝為重修,石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橋,但就整橋的結構而言,還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原建橋的風格

1995年10月6日,蘇曹橋被定為邯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村民俗稱北蘇曹橋為“橋頭兒”。該橋及橋下滏陽河是蘇曹鄉河東社區與河西社區的分界線,兩社區本同為北蘇曹村,1992年為便於管理,便以北蘇曹橋及滏陽河為界分為兩村。

歷史沿革


而清康熙十二年(1673)本《邯鄲縣誌》卷三《建置志》橋閘條:橋樑,在滏陽河者,凡八處。其在城東南者為張庄橋,為羅城頭橋;在城東者為柳林橋;在城北者為南蘇曹橋;稍北為北蘇曹橋;蘇曹之北為馮村橋;馮村之北為蘇里橋;又東北為賈葛口橋。惟張庄,北蘇曹二橋以石為之,余皆以土為之。
兩部縣誌編修時間相距一百年,在明萬曆元年至清康熙十二年這一百年間,在蘇曹木橋(萬曆本所稱蘇曹橋,康熙本所稱南蘇曹橋)以北,又修建了蘇曹石橋(即康熙本所稱北蘇曹橋)。
光緒本《邯鄲縣誌·營建志》中載有華長中《重修北蘇曹橋記》:“蘇曹石橋,明萬曆年間大千師之造也。大千師者,閑雲野鶴,萬水千山,渡杯偶來...”此番敘述雖有神話渲染之嫌,恐與當地的民間傳說有關,也不無道理。民國二十二年本《邯鄲縣誌-地理志》交通津渡條中記載:“北蘇曹橋在城東北五里,傳為明萬曆間大千僧建。清道光二十九年村人武舉郭汝為重修,石築。”可見,今存蘇曹橋是1849年重修橋,但就整橋的結構而言,還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原建橋的風格。
蘇曹橋
蘇曹橋

建築特色


北蘇曹橋為石築拱橋,橋長約32米,建築風格為拱券石橋,有三大拱券,大券之間還各建有一個耳券,橋上兩邊各有十六根望柱,十四塊欄板,望柱頂部雕有獅子,壽桃石刻,欄板圖案為簡單的的方形多邊幾何紋。原橋東岸路南立有《重修蘇曹橋記碑》,文革中被毀,現原址僅存無頭贔屓碑座,碑石已不知去向,據說現存邯鄲碑林。

地理環境


蘇曹橋坐落於邯鄲市,地處河北省南端,太行山脈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高差懸殊,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氣候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風多乾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乾燥。

主要景觀


據考察和訪問當地年長者得知,邯鄲境內滏陽河凡建有重要橋閘的地方,同時也均建有河神廟,這也正好符合古代“有橋就有河神廟”這一說法。在明清時期,河神廟是當地民眾和船工敬奉河神的場所,蘇曹是當時邯鄲最重要的航運碼頭之一,當地流傳的民謠就反映了蘇曹航運以及河神廟的有關情況:“橋西有座河神廟,滏陽河裡行舟船。”蘇曹河神廟原址在橋西路北順河街西,今副食品店的位置。
2010年,群眾在橋西順河街東滏陽河西岸上重建了河神廟。

旅遊信息


明清時期,在蘇曹民間就有河神活動的傳說,並擇良辰吉日會興辦“河會”,舉辦形式多彩的敬奉河神活動,古代西門豹治鄴破除“河伯娶妻”的故事,就是最早的河會形式。河會是農村集市活動的一種形式,並夾雜有大量封建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動,是舊時百姓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活動形式,並延傳至今。蘇曹一年中有兩次較大的河會,分別為農曆二月廿二日和農曆六月廿二日。
邯鄲境內的古橋
名稱地點始建時間
偃月橋(南關滏陽橋)磁縣南關的滏陽河上始建年代不詳
通濟橋(張庄橋)邯山區張庄橋村內始建於明代
柳林橋叢台區原柳林橋村始建於明代
學步橋叢台區北關街,沁河公園西段始建年代不詳,明代萬曆45年改建為拱券型石橋
北蘇曹橋叢台區北蘇曹村明萬曆年間大千僧建,清道光二十九年村人武舉郭汝為重修
耕便橋(插瓶橋)邯鄲縣霍北村中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
蘇里橋叢台區黃粱夢鎮蘇里村始建年代不明
弘濟橋永年縣廣府鎮東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曆年間重修
二柏一孔橋永年、武安、邯鄲三縣交界處的焦窯村中始建年代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