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黎丹的結果 展開

黎丹

清末民國初政治家

黎丹(1865-1938)湖南湘潭人氏,活躍在西北政壇上近20年。期間,致力於青海的經營開發,屢出良策,在青海建省,促進民族和解與團結,維護西藏主權,禁絕鴉片,保護人民免遭兵焚之災等方面均作出過卓越貢獻。特別是憂於西北文化底蘊之薄弱,一生致力於西北文化教育事業,在興辦青海民族教育、溝通漢藏文化方面業績更是獨樹一幟。其門下多出名噪一時的政治家、教育家及傑出翻譯家,如朱綉、楊質夫等,其中不少人1949年後成為著名的教授、學者。

簡介


黎丹,字雨民,號無我,清同治十二年(1873)出生於湖南湘潭世代官宦之家。黎丹在青海十餘年,作為一任地方官吏,對近代青海文化教育的發展有不少建樹。民國初年,全國各地新派人物紛紛崛起,而青海則反映遲鈍,所出名人寥寥無幾。黎丹到青海后,一反積習,立志改變極端落後的文化教育狀態。為此他首先選拔、重用知識人才,對本地文化人士,或屈躬訪詢,或往來交遊,或引薦擢用,待之以禮,任之以職,在近代青海教育方面頗有成績的朱綉,就是因黎丹的舉薦走向官場的。黎丹擅長文學、尤長於詩詞,因而在青海地區注重推廣文學詩詞,使之普及、發展。由於舊時青海地方文化教育落後,又得不到重視;文獻保存甚少,黎丹以官方名義出面徵集刊印,保存了青海近代文化遺產。黎丹之舉被當時人們稱為“不朽之盛事”。以後,黎丹還與周希武等人倡議興辦了圖書館、博物館、巡迴文庫、講演所等,以此振興青海地方文化。不僅如此,黎丹還將畢生收藏圖書四萬餘冊,悉數捐贈青海圖書館,其中有許多海內孤本,對現今從事文史研究者幫助甚大。

主要事迹


黎丹久萌開發青海之志向,尤其重視地方文化教育。初到青海時,西寧僅有一所蒙番半日小學,舊時所辦的義學、書院也因政事時治時亂而廢止,而占民族比例較大的回藏蒙古子弟,也只能受到經堂、寺院教育。對此,黎丹十分感慨,立志改變落後的教育狀態,遂掀起了開辦新教育的熱潮。先後開辦了蒙番小學,蒙番師範、籌邊學校、女子學校等,黎丹還解囊捐資籌辦了“職業學校”、“無我學校”、“醫學訓科學校”。同時,黎丹還十分重視提高民族基礎教育,他以行政渠道督促,在蒙藏民族集中聚居地區設立蒙藏小學二十餘處,培養學生八百餘人。黎丹首先開創了青海近代的藏文學習和藏文研究活動,在溝通漢藏文化方面做了重要貢獻。
黎丹創辦藏文研究社后,不僅自己的學習頗奏成效,且率領社員繼續深入學習,翻譯及研究藏文,並廣攬藏族學者。先後主持出版了由楊質夫從《藏漢大辭典》中選編的一部《藏漢小辭典》,解放后,《漢藏小辭典》還列入國家對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出口圖書,翻印出版,進行國際交流。
黎丹一生清廉自持,聲譽素著,擅長文學,精於書法。尤精通漢藏文,譯著頗豐。在漢文方面著有《御海烈士傳》、《靈州雜吟》、《珊瑚硯齋詩四卷》、《前拉布浪謠》等。此外,黎丹翻譯出版的還有宗喀巴大師著的《寶道開門》和《因緣頌》,另外還翻譯出版了清代居彌旁達瓦著的《王道論》。
黎丹居官青海十餘年,為發展青海地方文化教育、振興青海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對維護國土的完整和邊陲社會安定做出了努力。特別是倡導學習研究藏文,編寫、翻譯藏文典籍,對推動漢藏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培養藏文研究人才影響深遠,功不可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