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駿圖》是清代畫家艾啟蒙創作的一幅中國畫。
在綠波清溪畔,八匹駿馬或徐步緩行,或伏地憩息,或俯首食草,或引頸長鳴,神態生動。畫家用精練的筆法勾勒渲染,施以不同色彩,使畫面顯得豐富濃郁,在蒼秀中呈現清潤之氣。
艾啟蒙畫八駿圖錦雲騅軸
艾啟蒙(1708--1780),字醒庵,波希米亞人。一七零八年(清康熙四十七年)生,一七四五年(清乾隆十年)來華,與
郎世寧(他也有幅《八駿圖》)同為清王朝畫院供奉,擅長於繪製動物花鳥,擅長寫生、工筆畫動物花卉,供職如意館,賜三品銜。一七八零年十月十六日(清乾隆四十五年)卒,享年七十二歲。乾隆十年來華,與郎世寧、王致城等人一同供職如意館,賜三品銜。但最著名的還是畫馬。《八駿圖》即為艾啟蒙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所繪八馬與真馬一樣大小。馬自從活躍在戰場之後,成為中國歷代畫家描繪的傳統題材。艾啟蒙所畫之馬,以西畫畫法為基礎,具有東西方藝術的天才組合,在當時受到皇帝的喜愛。這種中西合璧的畫馬方法,時至今日還不乏傳人。
《八駿圖》是從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畫。畫的是周穆王游昆崙山時為之駕車的八匹良馬。有關八駿的名目,各書記載不同。晉王嘉《拾遺記》中記載:“八駿之名,一曰絕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暉,六曰超光,七曰騰霧,八曰挾翼”;《穆天子傳》中記載為:驊騮、騄耳、赤驥、白羲、渠黃、逾輪、盜驪、山子(柳宗元的《觀八駿圖說》即採用這種說法)。
《八駿圖》為其寫實性代表作品。所繪八匹駿馬,與真馬等大,均為中亞等地進貢清王朝的罕見名馬,神形各異,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生技巧。作品為絹本,畫面鈐有御用“乾隆御覽之寶”印章與朝廷重臣的題贊。其尺幅之大、裝裱之巨且精為畫史所罕見,具有很高的文獻與藝術價值。每幅皆可單獨成畫,八幅合一又可為一組大型聯畫,畫幅巨大、氣勢恢弘,實為不可多得的繪畫精品。
八駿圖
艾啟蒙的繪畫與郎世寧一樣,將西洋繪畫技法融入到中國工筆繪畫之中,成為中國清代繪畫史上別具一格的新畫風《八駿圖》為其寫實性代表作品。《八駿圖》原為宮廷御覽之物,現存南京博物院。到柳宗元時代,有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忽然寫作了不少有關《八駿圖》的詩文。著名的就有白居易《新樂府》中的《八駿圖》、
元稹的
五言古詩《八駿圖》、李觀的《周穆王八駿圖序》等等。這一文學現象可能與
唐德宗的望雲騅馬有關。元興元年三月,因李懷光叛亂,唐德宗臨幸梁州,七月反京。關於這件事,元稹在《望雲騅馬》歌序
中說道:“德宗皇帝以八馬幸蜀,七馬道斃,唯望雲騅來往不頓,貞元中老死天廄。”
李肇《
國史補》也談到了這件事,他說望雲騅:“后老死飛龍廄,貴戚多塗寫之。”看來,當時對於“八駿”的推崇,借著德宗的愛驥,達到了一個新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