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

淋巴漿細胞淋巴瘤是一種少見的惰性B細胞淋巴瘤,屬於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其侵犯骨髓同時伴有血清單克隆性IgM丙種球蛋白時診斷為巨球蛋白血症,90%~95%的淋巴漿細胞淋巴瘤為巨球蛋白血症。多見於老年人,歐美國家中位發病年齡為63歲,男性多於女性。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了。臨床表現多樣,包括腫瘤直接侵犯出現的相關癥狀,如貧血、白細胞減少、肝脾大、淋巴結腫大、發熱、盜汗、體重減輕等;以及由單克隆免疫球蛋白IgM所致癥狀,如頭暈頭痛、視物模糊、意識障礙甚至昏迷、雷諾現象、四肢感覺異常及運動障礙等。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單葯或者多葯聯合化療以及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本病可以併發嚴重感染、心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血液粘滯導致的血管栓塞、肢體運動障礙、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Bing-Neel綜合征出現癲癇、認知水平下降等。本病為慢性進展性疾病,患者的病程長短不一,中位生存期約為5年,部分患者可生存10年以上。

就診科室


● 血液內科或內科

病因


● 病因尚不完全明了。

癥狀


● 本病進展較緩慢,表現多種多樣,常有貧血、淋巴結腫大及肝脾腫大。
● 血液黏滯的相關癥狀
● ● 如頭痛、頭暈、視物模糊、站立不穩、重者可以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昏迷。
● 周圍神經病表現
● ● 如四肢感覺異常和運動障礙,以下肢為重。
● 常規查體發現異常
● ● 球蛋白升高,進一步免疫全項檢查發現IgM升高。

檢查


● 需要靜脈抽血行免疫球蛋白水平檢測、血清蛋白電泳及免疫固定電泳以及骨髓穿刺、骨髓活檢等檢查明確診斷。

診斷


● 血清中檢測到單克隆性的IgM球蛋白。
● 骨髓中發現漿細胞樣或漿細胞分化的小淋巴細胞。
● 除外其他已知類型的淋巴瘤。
● 檢測骨髓MYD88L265P突變及CXCR4突變。
● 存在腫瘤浸潤或單克隆性的IgM球蛋白升高引起的相關癥狀。

分期


● 本病均有骨髓侵犯,按照淋巴瘤Ann Arbor分期均為IV期。
● 醫生判斷患者預后更為常用的是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國際預后指數,該預后系統包括5個獨立預后因素:年齡大於65歲、血紅蛋白小於等於115g/L、血小板低於正常數值、β2微球蛋白大於3mg/L、血清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大於70g/L,以上各項為1分;低危組為0或1分且年齡不超過65歲;中危組為2分或年齡大於65歲;高危組大於2分。危險度越高預后越差。此外,根據血清LDH水平是否升高可將高危組進一步分為預后不同的兩組,伴LDH升高的高危組患者預后更差。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IgM型意義未名單克隆球蛋白增多症、IgM型多發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其他惡性淋巴瘤相鑒別。
● 鑒於血液系統疾病的複雜性,建議患者及時去醫院就診,在進行各項檢查后明確診斷。

治療


● 存在腫瘤浸潤或單克隆性的IgM球蛋白升高引起的相關癥狀的患者需要治療。
● 伴有癥狀性高黏滯血症的患者應先行血漿置換后再行化療。
● 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利妥昔單抗、硼替佐米、伊布替尼、氟達拉濱、環磷醯胺、苯達莫司汀及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單葯或者多葯聯合化療以及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上述藥物中伊布替尼為口服藥物,糖皮質激素有口服製劑,其餘藥物需靜脈輸注。
● 無論哪種化療方案,均存在化療相關副作用,如血細胞減少、感染等。
● 參加各種新葯的臨床試驗。

危害


● 本病雖然進展相對緩慢,但是屬於惡性淋巴瘤,目前仍屬於不可治癒的疾病,可能會對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心理及經濟負擔。
● 合併嚴重周圍神經病變或中樞侵犯的患者生活質量嚴重受影響。

轉移性


● 本身屬於淋巴系統惡性腫瘤,起病就在血液淋巴組織,不存在是否轉移的說法。

預后


● 近年來隨著眾多新葯不斷研發並應用於臨床,本病療效獲得顯著提高。

預防


● 因該病病因尚不明確,無法做到一級預防,因此建議定期體檢,做好二級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