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大雁塔的結果 展開

大雁塔

西安大慈恩寺佛塔

大雁塔建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今存。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欄額均為青磚仿木結構。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而建造的一座五層磚塔。最初五層,后加蓋至九層,再后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歷史沿革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古印度摩揭陀國曾有眾僧掩埋墜雁並建靈塔的事,雁塔之名或即源於此。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后追薦冥福,建立慈恩寺。唐永徽三年(652),為供奉玄奘法師由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而建造的一座五層磚塔。初為仿西域建築形式的磚土型5層方塔,其後塔漸頹毀。唐顯慶元年(656),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名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年間,由武則天及王公施錢,重加營建至10層,后經兵火僅剩7層。五代後唐長興(930—933)年間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繕,經金元交替的戰火,寺院廢毀殆盡,僅存此塔。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飾,留傳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后據《大唐西域記》所記印度佛教傳說故事而名雁塔。稱大雁塔則是為與后建的薦福寺小雁塔相區別。大雁塔是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紀念建築物,具有重要歷史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今大雁塔固定為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價值意義


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而後經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築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了古印度佛教建築藝術傳入中國並逐漸的中國化的過程。大雁塔是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標誌之一。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大雁塔內收藏的貝葉經也是彌足珍貴的佛教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