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台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台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台屬於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下的科學數據共享平台。該平台早在2002年就作為我國科學數據共享工程的首批9個試點之一啟動建設,經歷了近6年的試點和建設階段,於2004年度納入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它屬於科學數據共享工程規劃中的“基礎科學與前沿研究”領域,主要是為地球系統科學的基礎研究和學科前沿創新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和數據服務,是目前科學數據共享中唯一以整合、集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學家個人通過科研活動所產生的分散科學數據為重點的平台。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台承擔單位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科院資源、環境領域的研究所,國內地學領域的知名高校共40多家單位、世界數據中心(WDC)和國際山地中心(ICIMOD)、美國馬里蘭大學等國際組織和機構參與本平台建設與運行服務。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台的總體目標是整合集成分佈在國內外數據中心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野外監測台站以及科學家個人手中歷史的、現狀的和未來的科學研究產生的數據資源,接收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成果及引進國際數據資源,加工、生產滿足人地系統及地球系統各圈層相互關係研究的專題數據集。建立健全運行機制,形成一個非盈利的“以各運行服務中心”為構架的分散式地球系統科學前沿研究與全球變化研究數據支撐平台。2010年前,重點整合滿足資源、環境與人地關係等重大前沿及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研究所需的數據資源,並為全面建設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台和長期穩定運行典定基礎。
一、資源類型、規模
根據地球系統科學數據資源本身的特點,以便於資源的利用和管理為原則,將“本平台”的數據資源分為:地表過程與人地關係、典型區域、日地系統與空間環境、地球系統科學綜合集成和國外數據資源五大類。這些數據資源主要分佈在中國科學院、研究型重點高校以及各類重大科研項目中。
通過調查與測算,近20多年,分佈在中國科學院、國內研究型重點高校以及各類重大科研項目產生的地球系統科學領域的“研究型科學數據”總量約為26.19TB(每年約1個多TB)。
二、資源整合、保存和利用情況
前三年,遵循“先服務、後集成”的理念,我們創造提出了“十種”分散科學數據資源的整合模式。截止到2008年底,“本平台”已經整合集成了1436個數據集,篩選翻譯了4000多個國際數據資源網站,建立了5個國際數據資源鏡像站點,數據總量達到17.49TB,占應整合數據資源量的66.8%。整合集成的數據資源全部經過規範化處理,同時,開展了數據資源的深度加工和數據產品的生產,形成了多要素、長時間系列的特色數據產品。通過數據產品,引領和驅動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
數據資源保存採用集中與適度分佈相結合的方式,即分散保存在各參加單位,集中保存到總平台並進行異地備份。通過在線方式,向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門戶(以下簡稱“平台門戶”)實時匯交元數據和運行日誌,接受“平台門戶”的監控和評估。
全部數據資源已經向社會公布並對外提供了22.44TB的數據服務量,數據資源利用率達到128.3%。
三、共享服務制度、內容、方式
制定了“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聯盟章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台管理辦法”、“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條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規範”等一系列共享服務制度。具體的規定是:倡導“共建、共享”,在保護國家安全,尊重知識產權的前提下,實行完全開放和無償、有序的共享。要求數據使用者,在發表成果時註明數據生產者及數據的獲取渠道,並反饋數據的利用情況、存在的問題,贈送相關的研究成果。
為用戶提供數據匯交,數據導航、數據搜索、數據在線訪問與下載、數據在線預訂,數據使用諮詢,委託建庫、軟體工具共享等方面的服務。
上述服務主要通過在線、離線和主動跟蹤等方式實現。在線服務主要通過分散式的軟體平台(1個總中心,4個區域中心,2個學科中心,1個國際中心和1個集成分析中心)提供,離線和主動跟蹤服務主要通過專業的服務隊伍提供。
四、主要成效
截止到2008年底,實名註冊用戶42,016,網站總訪問人次5,815,901。已向科技界和社會公眾提供了22.44TB的數據服務量,為609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課題,青藏鐵路、載人航天工程等14項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汶川地震急應決策與災后規劃、北京奧運空間環境保障等22個民生工程提供了數據支撐服務。
向全社會無償提供了從國外引進的陸地資源衛星影像21,726景,僅此一項按當時國內的購買價計算,就為應用部門節省經費約8256萬元。在“本平台”的支撐下,各參加單位申請爭取到各類科技項目共計67項,合計經費12,140.2萬;共計發表科技論文/專著304篇;獲得國家、省部各類科技獎勵12項,申請軟體著作權16項。
創造的“十種”分散科學數據資源的整合服務模式,直接促進了“97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項目數據匯交”工作的啟動,對於全面推進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數據的匯交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本平台”的實踐,改變了國際同行對中國數據共享工作的看法,提升了我國地學數據工作在國際上的地位。
培養建立了一支從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工作的高水平、穩定的、專業化的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