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中國書法的結果 展開

中國書法

漢字的書寫藝術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託,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誌。

藝術簡史


中國書法[漢字的書寫藝術]
中國書法[漢字的書寫藝術]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 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採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一致性。《歷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係。那麼究竟什麼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徵、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徵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有記載可考者,當在漢末魏晉之間(大約公元2世紀後半期至4世紀),然而,這並不是忽視、淡化甚至否定先前書法藝術形式存在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中國文字的濫觴、初具藝術性早期作品的產生,無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就書法看,儘管早期文字——甲骨文,還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簡不同,筆畫多少不一的情況。但已具有了對稱、均衡的規律,以及用筆(刀)、結字、章法的一些規律性因素。而且,在線條的組織,筆畫的起止變化方面已帶有墨書的意味、筆致的意義。因此可以說,先前書法藝術的產生、存在,不僅屬於書法史的範疇,而且也是後代的藝術形式發展、嬗變中可以借鑒與思考的重要範例。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經歷宋、元、明、清,中國書法成為一個民族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恆魅力。

歷代書法


先秦書法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於漢字的萌生同時。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目前發現的於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主要是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但許多文字學家認為,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大多數文字學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於夏代”,並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 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從書法的角度審察,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從商代後期到秦統一中國(前221 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
主要作品介紹:
1)殷 甲骨文 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甲骨文發現於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圖為《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商代武丁時期的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生動有致,各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不愧為甲骨文書法中的傑作。
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銘文
2)西周 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長達291 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有。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儘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3)西周 毛公鼎銘文
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於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內壁鑄有多達498 字的長篇銘文。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4)西周 散氏盤
為西周後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鍊,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
5)東周 石鼓文
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遊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字跡磨損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裡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迹,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秦代書法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秦統一后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為秦泰山刻石,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結晶。
主要作品:
1)泰山刻石
2)雲夢睡虎秦簡

漢代書法

漢代從公元前二零二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於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劉勰《文心雕龍·碑》說:“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因此,東漢隸書進入了型體嫻熟,流派紛呈的階段,目前所留下的百餘種漢碑中,表現出琳琅滿目,輝煌競秀的風貌。在隸書成熟的同時,又出現了破體的隸變,發展而成為章草,行書,真書也已萌芽。書法藝術的不斷變化發展,為以後晉代流暢的行草及筆勢飛動的狂草開闢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為實用面越來越小而漸趨衰微,但在兩漢璽印、瓦當和嘉量上還使用,並使篆書別開生面。康有為曾說:“秦漢瓦當文,皆廉勁方折,體亦稍扁,學者得其筆意,亦足成家。”
馬王堆帛書
馬王堆帛書
主要作品介紹:
1)馬王堆帛書
2)西狹頌
3)埔閣頌
4)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
5)鮮於璜碑:漢代隸書。全稱為《漢故雁門太守鮮於君碑》
6)禮器碑:漢代隸書。全稱為《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故又名《韓敕碑》。
7)曹全碑:漢代隸書。全稱《漢合陽令曹全碑》
8)華山碑:漢代隸書。全稱《西嶽華山廟碑》
9)史晨碑:東漢隸書。碑體兩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後碑》,前碑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后碑全稱《史晨饗孔廟碑》。
10)乙瑛碑:漢代隸書。全稱為《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吏碑》,刻於永興元年(公元153年) 六月,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東廡。
11)石門頌:漢代大型隸書摩崖石刻。全稱為《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
12)衡方碑:漢代隸書。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

魏晉書法

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咸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
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鍾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此後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鐘王”。盛稱“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聖”。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書,有《伯遠帖》傳世。
●著名代表書家及作品介紹
1、鍾繇(151-230)
其主要作品有:
1)宣示表
2)薦季直表
2、王羲之 (303-361)
蘭亭序
蘭亭序
其主要作品有:
1)樂毅論
2)黃庭經
3)蘭亭序
4)快雪時晴帖
5)孔侍中帖
6)喪亂帖
7)十七帖
3、王獻之(344-386)
其主要作品有:
1)洛神賦十三行:洛神賦(十三行)
2)鴨頭丸帖
3)中秋帖
4、王洵(350 - 401)
其主要作品有:
1)伯遠帖
東晉王洵真跡。歷來為後世書法家,鑒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
《伯遠帖》是王給親友的一通書函。它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為“三希”之三。它的筆畫寫得較瘦勁,結體較開張,特別是筆畫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真有點“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

南北朝書法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進入北碑南帖時代。此時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晉至八王之亂,王室內訌以後,勢力逐漸衰微。在北方,隨著西晉的滅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后拓跋氏結束十六國,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對統一,這是北朝。
北朝書法以碑刻為主,尤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鄭文公碑》《張猛龍碑》《敬使君碑》。此時書法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康有為說:“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鍾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晉室東遷至滅亡,從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南朝書法,也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書法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無愧於前人的優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主要書法家及作品:
1、智永(南朝-隋唐)
是王羲之的七代孫子,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後代。他是嚴守家法的大書法家。他習字很刻苦。馮武《書法正傳》說他住在吳興永欣寺,幾十年不下樓,臨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給江東諸寺,各送一本。他用廢的筆,埋起來象冢一樣。後人講“退筆成冢”的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迴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其主要作品有:《千字文》
爨寶子碑
爨寶子碑
●魏碑代表作
1)爨寶子碑
2)爨龍顏碑
3)鄭文公碑
4)始平公造像記
5)張猛龍碑
6)石門銘
7)瘞鶴銘
8)張黑女墓誌銘 又名《張玄墓誌》。
9)泰山金剛經 即《經石峪》,

唐代書法

唐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動亂局面,國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貞觀之治”,此後從武則天到唐玄宗開元時期更是呈現出超越兩漢的空前興盛氣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此後有創造性的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鍾紹京、孫過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家。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著名碑刻:龍藏寺碑
亦稱《正定府龍興寺碑》,立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碑在河北正定龍興寺。楷書,碑陽30行,行50字,碑陰題名五列,左側題名三列。
《龍藏寺碑》書法寬博和諧,其用筆細勁輕鬆,具有流動感和輕重變化,結體以方正為主,略呈扁形,左右開張,點畫精麗而有法可循,給人以清爽勻稱的感覺。此碑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對唐代書法,特別是唐初諸大家的影響甚大。
●唐代著名書法家
1. 歐陽詢(公元557-641)
其主要作品有:
1)化度寺碑
2)九成宮醴泉銘
3)虞恭公碑
4)張翰思鱸帖
5)皇甫誕碑
6)夢奠帖
2.虞世南(公元558-638)
虞世南傳世的書跡有:
1)孔子廟堂碑
2)汝南公主墓誌
3.褚遂良(公元596-658或659)
其主要代表有:
1) 倪寬贊
2)雁塔聖教序
3)陰符經
4.薛稷(公元649-713)
其主要作品:
信行禪師碑:唐李貞撰文,薛稷書,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八月立。原石久佚,僅有清何紹基舊藏剪裱本,現存1800餘字。此碑書法瘦勁妍媚,下開宋徽宗“瘦金書”之先河。清吳荷屋云:“用筆之妙,雖青瑣瑤台合意之作亦不過是過。”此碑明顯的汲取理褚書的特色,有一種清健娟秀的風韻。尤其是豎法的微曲輕勾,純然是褚書的面目,然於筆的起落間又流露出自己的風格,不失為唐楷佳品。
5.陸柬之(公元1045-1105)
其主要作品:
文賦帖:行書,前李東陽篆“二陸文翰”,沈度隸“陸機文賦,陸柬之書”,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卷流傳有緒。趙孟俯跋云:“右唐陸柬之行書文賦真跡,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人之下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稀耳。”此卷書法多自蘭亭中來,超逸神俊。有跋云:“其戈波之法,雖得虞秘書而變化不拘,自成一體,殆有逼永和遺跡者矣。”
6.李邕(公元678-747)
其主要作品:
1)《嶽麓寺碑》
2)李思訓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亦稱《雲麾將軍碑》,李邕撰文並書
7.張旭
肚痛帖
肚痛帖
其主要作品:
1)肚痛帖
2)郎官石拄記:亦稱《郎官廳壁記》。
3)古詩四貼
4)終年帖
5)十五日帖
8.顏真卿(公元709-785)
其主要作品:
1)東方朔畫像贊:《東方朔畫像贊》的楷書作品有兩件,其一傳為王羲之小楷,另一為顏真卿的大楷。原石多經剜刻,面目全非。傳世有宋拓佳本。
2)多寶塔感應碑
3)顏勤禮碑
4)祭侄文稿
5)中興頌:全稱《大唐中興頌》。
6)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
7)顏家廟碑: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右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君廟碑銘並序》,顏真卿撰文並書。
8)爭座位稿:亦稱《論座帖》,《與郭僕射書》,是唐廣德二年(公元764)顏真卿與郭英之書信稿。
9)自書告身:楷書墨跡,傳為顏真卿自書,然疑為偽托。
9.柳公權( 公元778-865)
1)金剛經
2)神策軍碑:全稱《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並序》
3)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
10.釋懷素(公元725-785)
1)論書帖
2)小草千字文:
小草千字文墨跡。貞元十五(公元799年書)懷素千字文有多種,而以“小字貞元本”為最佳,又稱《千金帖》
3)聖母帖
4)自敘帖
11.鍾紹京
有《轉輪王經》、《靈飛經》等作品傳世。
其主要作品有:轉輪王經
12.孫過庭(公元648-703)
其代表作有:
書譜:
是孫過庭撰文並書寫的一篇書法理論文章,也是歷代傳頌的書法名作精品,它是中國書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孫過庭提出了他著名的書法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書譜》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也相當高,孫過庭的書法上追“二王”旁采意草融二者為一體並出之己意,筆筆規範,極具法度,有魏晉遺風。宋米芾評道:“凡唐草得'二王 '法者,無出其右。” 《書譜》墨跡為一卷,歷代均有摹刻本,真跡現在台灣。
13.李世民(公元599-649)
我國書法史上,以行書刻碑的首創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溫泉銘》便是行書入碑的代表作。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他不僅將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而且身體力行地倡導書法,促使唐代書法成為我國書法史上輝煌的一頁。他親自為王羲之寫傳記,不惜重金搜購大王墨跡三千六百紙。
李世民“以書師虞世南”(《宣和書譜》),常與虞世南論書,並云:“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唯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這反映了唐太宗的書法觀,亦是相當開放的。唐太宗書法師承魏晉,《書小史》稱其“工隸書、飛白,得二王法,尤善臨古帖,殆於逼真。”《晉祠銘》為其書法傑作,當時各國使節都將精拓本帶回去,廣泛宣傳。
主要作品
1)溫泉銘
2)晉祠銘:晉祠銘》全稱《晉祠之銘並序》,唐太宗撰文並書。
14.李白(公元701-762)
李白,字太白,號清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出生於此。雖然李白的書名為詩名所掩,但是在歷代書史專著里仍然有著記載。宋黃山谷曾經評說:“李白在開元,天寶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清人周星蓮《臨池管見》也說太白書“新鮮秀活,呼吸清淑,擺脫塵凡,飄飄乎有仙氣。”可見作為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也充滿著浪漫主義的寫意情調。
書法作品
1)上陽台帖

五代書法

公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又有前蜀、吳、楚、閔、南唐、荊南、后蜀、南漢、吳越、北漢十國。這種分裂混亂的局面持續五十四年,其間兵戈疊起。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向。蘇軾評及五代書法時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採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楊少師之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漸變入欹側縱肆,以後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代表書家介紹
1、楊凝式(873-954年)
其主要作品:
1)韭花帖
2)神仙起居法帖
2、彥修
梁乾化時人。他的草書寫得很有特色。北宋李丕緒題其書尾說:“乾化中僧彥修善草書,筆力遒勁,得張旭法。惜哉名不振於時。”他還把彥修草書模刻上石“以貽同好”。王世貞對彥修的狂草看不慣,他在《王氏法書苑》中說:“彥修與亞棲,訾光齊名,書法如淮陰惡少年,風狂跳浪,俱非本色。”仔細分析,彥修草書氣勢磅礴,狂態逼人,有特色。但也有“粗”、“生獷”的瑕疵。

宋代書法

北周衰微之際,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立為帝,建立趙宋王朝。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分裂混亂局面至此結束,國家復歸統一。從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書法,是宗“二王”的。此後《絳帖》、《潭帖》等,多從《淳化閣帖》翻刻。這種輾轉傳刻的帖,與原跡差別就會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從帖,宋人遠遜唐人。所以一些評家以為帖學大行,書道就衰微了。這是宋代書法不景氣的原因之一。其次如米芾《書史》所指出的“趨時貴書”也造成了宋代書法每況愈下。米芾分析說:“李宗鍔主文既久,士子皆學其書。肥扁樸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趨時貴書矣。”宋室南渡之後,如《書林藻鑒》講:“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在這種風氣籠罩之下,書法家能夠按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去繼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書法不十分景氣的原因之二。總之,帖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體為轉移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宋代為後世所推崇者有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
其著名代表書家有: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趙佶。
1、蔡襄(1012-1067)
其主要作品:
1)蔡襄尺牘
2)郊燔帖
3)蒙惠帖
4)陶生帖
2、蘇軾(1037-1101)
1)黃州寒食詩帖
2)羅池廟碑
3)赤壁賦
4)豐樂亭記碑
花氣熏人帖
花氣熏人帖
3、黃庭堅(1045-1105)
1)花氣熏人帖
2)黃州寒食詩卷跋
3)李白憶舊遊詩卷
4、米芾(1051-1107)
1)蜀素帖
2)紫金硯帖
3)論書帖
4)多景樓詩冊
5)珊瑚帖
6)研山銘帖
7)向太后輓詞
8)寒光帖
9)三帖卷
5、宋徽宗趙佶(1082-1135)
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藝術上聰穎。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藝術上他是個天份極高的書畫家,也是藝術活動的組織者和倡導者。他廣泛收集民間文物,特別是金石書畫,命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等。他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划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遊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於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
其代表作品有:草書團扇、牡丹詩冊

元代書法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全國,至元順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歷九十餘年,是為元代。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文宗天歷初建奎章閣,專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閣欣賞法書名畫,書法一度出現興盛局面。趙孟俯,鮮於樞等名家,是這一時期書法的代表。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但元代書壇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的時代風格,稍後於趙孟俯的康里夔夔還有些變化,奇崛獨出於元代書壇。
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主要代表書家有:趙孟俯、康里夔夔、鮮於樞、耶律楚材。
1、趙孟俯(1254-1322)
其代表作品有:仇鍔墓碑銘、汲黯傳、福神觀記、膽巴碑、蘭亭帖十三跋、雪晴雲散帖、洛神賦、妙嚴寺記等。
1)汲黯傳
2)洛神賦
3)福神觀記
4)蘭亭帖十三跋
2、康里夔夔(1295-1345)
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恕叟,蒙古族人。《元史》本傳稱他:“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他的正書師法虞世南,行草書由懷素上追鍾繇,王羲之,並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當時趨趙孟俯嫵媚書風的情況下,能創自己的藝術道路。明代解縉說:“子山書如雄劍倚天,長虹駕海。”康里夔夔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傑出書法家特立於書壇,留下的墨跡不多,有行草書《唐元縝行宮詩》,轉折圓勁。其《漁夫辭冊》,《草書述筆法》確有唐晉風度。所寫的李白《古風第十九首》詩,字體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筆法。
其代表作品是:
1)草書尺牘:康里夔夔作。草書。該信札極為精彩,雖草草不工,卻筆筆合於法度。疏密欹正,隨性所至。寫到最後因語長而紙短,越寫越密,甚至字裡行間時有添加補寫,但並不覺得充塞擁擠,相反因字與行間能揖迎避讓而顯得通靈透氣,密而不悶。
3、鮮於樞(1254-1322)
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漁陽(今北京薊縣)人,官太常博士,趙孟俯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二人書法當時並稱“二妙”。他的功力很紮實,懸腕作字,筆力遒健,同時代的袁褒說:“困學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書林藻鑒》)而書法家陳繹曾也說:“今代惟鮮於郎中善懸腕書,余問之,嗔目伸臂曰:膽!膽!膽!”可見他敢於創新的精神。他的楷書有《李願歸盤谷序》,現藏上海博物館,筆法古樸,結體謹嚴,氣魄恢宏。行草有所寫自作詩《大字詩讚》和《唐詩草書卷》,筆法縱肆,欹態橫發。
其代表作品有:唐詩草書卷、臨神仙起居帖
1)唐詩草書卷
2)臨神仙起居帖
4、耶律楚材(1190-1244)
字晉卿,契丹族,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元史》本傳記載他三歲而孤,母親楊氏撫養教育他,“及長,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數術及釋老、醫卜之術,下筆為文,若宿構者。”卒后追封廣寧王,謚號文正。他的書法繼承了唐宋顏真卿,黃庭堅書風,以端嚴剛勁著稱。明人宋濂說:“耶律文正晚年所作字畫尤勁健,如鑄鐵所成,剛毅之氣,至老不衰。”(《宋學士集》)
其代表作品是:
自書詩翰:耶律楚材作,行楷書。筆力遒勁,氣宇軒昂,不拘於一點一畫的繁縟,呈現漠北潑辣雄勁之氣。

明代書法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檢自縊煤山,歷二百七十七年。在這近三個世紀中,朝廷諸皇帝都很喜歡書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後,即著手文治,詔求四方善書之士,充實宮廷,繕寫詔令文書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極愛書法,尤其喜摹“蘭亭”,神宗自幼工書,不離王獻之的《鴨頭丸帖》,虞世南臨寫的《樂毅傳》和米芾的《文賦》。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視帖學,皆喜歡姿態雅麗的楷書,行書,幾乎完全繼承了趙孟頫的格調。
明代象宋代一樣也是帖學大盛的一代。法帖傳刻十分活躍。其中著名的有常姓翻刻《淳化閣帖》於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戲鴻堂帖》;文徵明刻的《停雲館帖》;華東沙刻《真賞齋帖》;陳眉公刻蘇東坡書為《晚香堂帖》等。其中《真賞齋帖》可謂明代法帖的代表。《停雲館帖》收有從晉至明歷代名家的墨寶,可謂從帖之大成。
由於士大夫清玩風氣和帖學的盛行,影響書法創作,所以,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跡,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至永樂、正統年間,楊士奇、楊榮和楊溥先後入直翰林院和文淵閣,寫了大量的制誥碑版,以姿媚勻整為工,號稱“博大昌明之體”,即“台閣體”。士子為求干祿也競相摹習,橫平豎直十分拘謹,缺乏生氣,使書法失去了藝術情趣和個人風格。
明代近三百年間,雖然也出現了一些有造詣的大家,但縱觀整朝沒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所以,近代丁文雋在《書法精論》中總結說:“有明一代,操觚談藝者,率皆剽竊摹擬,無何創製。”
其代表書家有: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王寵、張瑞圖、宋克。
1、董其昌(1555-1636)
其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琵琶行、草書宋詞卷、煙江疊嶂圖跋、臨懷素自敘帖、草書詩冊等。
董其昌書法
董其昌書法
1)白居易琵琶行
2)草書宋詞卷
3)煙江疊嶂圖跋
2、文徵明(1470-1559)
其代表作品有:草書七絕、奉天殿早朝詩、大行書七絕詩軸、行草七言詩軸等。
1)草書七絕:草書,紙書,高109.6厘米,寬30.6厘米。詩為:
玉泉千尺瀉灣漪,
天鏡分明不掩疵。
老去常思泉畔坐,
莫教塵土上鬚眉。
2)奉天殿早朝詩:行書。筆法蒼勁有力,結體張弛有致,整幅作品上下呼應,左右映帶,血脈相通,氣貫神溢。
3)大行書七言詩軸:行書。結體開展奔放,有黃庭堅的神韻,清人梁獻說文徵明“晚年作大字宗黃,蒼秀擺宕,骨韻兼擅”,此書即可為證。
3、祝允明(1460-1526年)
其代表作品有:唐寅落花詩和前、后赤壁賦
1)唐寅落花詩
2)前、后赤壁賦
4、唐寅(1470-1523)
其代表作品是:
1)行書七律詩軸:
紙本,高146.5厘米,寬36.2厘米,共四行,釋文是:“龍頭獨對五千文,鼠跡今眠半榻塵。萬點落花都是恨,滿杯明月即忘貧。香燈不起維摩病,櫻筍消除穀雨春。鏡里自看成大笑,一番傀儡下場人。漫興一律,晉昌唐寅書。”
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俯,此幅更見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灑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鬆散。故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州山人稿》)
5、王寵(1494-1533)
其代表作品有:
1)滕王閣序:小楷。疏朗空靈,皆不與時人同。極為疏淡恬靜圓潤虛靈,有晉人遺意。
2)送友生游茅山詩:草書。疏朗蕭散,俯仰多姿,饒有情趣,不失為高格調的佳作。
6、張瑞圖(?-1644)
其代表作品是:后赤壁賦
后赤壁賦:
行草。該作能把橫直筆畫密集在一起,縱橫牽掣,大折大翻,給人以極少使用圓轉用筆的印象。在章法上,他依靠點畫的疏密來體現字的節奏感,由於翻折的運用,橫畫得以突出,加上其行距拉開,形成字緊行疏的特殊行款,黑白對比十分鮮明,與王寵、董其昌的清疏典雅風格不同,大有咄咄逼人之勢。
7、宋克(1327-1387)
字仲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自號南宮生,洪武初年任鳳翔府同知,博涉書史,喜歡走馬擊劍。《明史·文苑傳》稱他“杜門染翰,日費十紙,遂以善書名天下。”楊慎評他的真、行書在明代應數第一。宋克直承趙孟俯,他所寫的《李白行路難詩》筆墨精妙,風度翩翩。楷書有鍾、王法度,但是過於流麗圓熟,當時就有人說:“國朝楷、草推'三宋',首稱仲溫,然未免爛熟之譏,又氣近俗,但體媚悅人目爾。”(《詹氏小辨》)
其主要作品有:唐宋詩稿、急就章。
1)唐宋詩卷
2)急就章

清代書法

清代歷二百六十餘載,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初年,統治階級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政治,發展經濟文化的措施,故書法得以弘揚。明末遺民有些出仕從清,有些遁跡山林創造出各有特色的書法作品。順治喜臨黃庭,遺教二經;康熙推崇董其昌書,書風一時盡崇董書,這一時期,惟傅山和王鐸能獨標風格,另闢蹊徑;乾隆時,尤重趙孟俯行楷書,空前宏偉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內府收藏的大量書跡珍品著錄於《石渠寶笈》中,帖學至乾隆時期達到極盛,出現一批取法帖學的大家。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書、貞石、碑版大量出土,興起了金石學。嘉慶、道光時期,帖學已入窮途,當時的集大成者有劉墉,鄧石如開創了碑學之宗,阮元和包世臣總結了書壇創作的經驗和潰巾論。咸豐后至清末,碑學尤為昌盛。前後有康有為、伊秉綬、吳熙載、何紹基、楊沂孫、張裕釗、趙之謙、吳昌碩等大師成功地完成了變革創新,至此碑學書派迅速發展,影響所及直至當代。
縱觀清代260餘年,書法由繼承、變革到創新,挽回了宋代以後江河日下的頹勢,其成就可與漢唐並駕,各種字體都有一批造詣卓著的大家,可以說是書法的中興時期。
其代表人物有:傅山、石濤、朱耷、鄭燮、金農、鄧石如、伊秉綬、陳鴻壽、何紹基、吳熙載、趙之謙、吳昌碩、李瑞清、康有為、劉墉、王文治、王鐸、包世臣。
1、傅山(1607-1684)
字青主,別字公它,山西陽曲人。他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思想家,醫學家,兼工書畫篆刻。他先學趙後學顏,其中對趙孟俯貶斥得很利害,甚至苛求。傅青主的書法傳統功基甚厚。全祖望《陽曲傅先生事略》雲(傅山):“工書,自大小篆,隸以下,無不精,兼工畫”。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鐘王,樸實古拙。其實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藝術家,而且深通醫道的名醫和出色的思想家。更兼他“學問志節”為人所重,世人對他的書法也就倍加珍視了。
其主要作品有:草書詩軸和草書七絕詩軸
1)草書詩軸
2)傅山《草書七絕書軸
2、石濤(1641-約1718)
清代書法家,本姓朱,名若極。籍貫廣西。為僧后法名道濟,字石濤,號苦瓜和尚。石濤以“搜盡奇峰大草稿”的精神,在山水畫創新上成就很大。著《石濤畫語錄》。他的書法,在行楷中參以隸法,有六朝造像記的筆意。隸書也寫得“散朴有致,不檢繩墨”。
其主要作品是:石濤題畫
石濤的行書取法蘇東坡而更為瘦勁,筆墨淋漓,意境高古。他主張“筆墨當隨時代”,反對擬古風氣。
3、朱耷(1622-1705)
字雪個,號“八大山人”。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權的後裔。明亡后,遭國毀家亡之難,削髮為僧。朱耷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家。他的簡筆寫意花鳥畫,以獨特的面貌,開一代新風。他的書法亦與他的繪畫風格相似,極為簡練,到晚年喜用禿筆,一變銳利的筆勢而變成渾圓朴茂的風格。近人研究八大書法,追其師承淵源眾說紛紜。或曰宗二王、宗董其昌、宗王寵等等,終如尋其書畫師承,至今無一定論一樣。
其主要作品是:行書臨河序冊
4、鄭板橋(1693-1765)
原名鄭燮,江蘇興化人。字克柔,早年家貧,以書畫維持生活。清代的揚州八怪中,要數鄭板橋最為人熟知。他的書法早年師法蘇東坡,黃庭堅。他的書法非常別緻,能熔正、草、隸、篆於一爐,可以說是我國書法史上的一怪。板橋的怪是“恕不同人”的怪,不願流於凡俗的怪,而不是不要傳統的怪。他自己說過:“橫塗豎抹,要自筆筆在法中。”又說:“必極工而後能寫意。”他在書法上非常強調自己的新意,他在《跋臨蘭亭序》中說:“板橋道人以中郎之體,運太傅之筆,為右軍之書,而出己意。並無所謂蔡、鍾、王者,豈復有蘭亭畫貌乎?”
其作品欣有:行書扇面和行書論書軸
行書論書軸:
清鄭燮書。這篇作品集中體現了鄭板僑的書法風格。這幅作品的內容也是一篇術法律論文,我們既可以欣賞他的書法藝術,又可以了解他的書法觀點。此作品高104.4厘米,寬54.4厘米,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5、金農(1687-1764)
原名司農,字壽門,號東心,浙江杭州人。居於揚州八怪之首。詩文書畫金石皆精。他的書法以《天發神碑》為基礎。他的隸書早年是“墨守漢人繩墨”的。既負盛名之後,有意“駭俗”,老芝以為“筆筆從漢隸而來”,“世人以不怪為怪”。今天我們看到的金農書法,大體有三種風範。其一是隸書字多圓滑古樸,其間彷彿可見其“小變漢法”之求索軌跡;其二是漆書,橫粗豎細,方整濃黑,世稱“冬心體”他的漆書,是其自辟蹊徑的標誌;三是以碑法與自家的漆書法寫成的行草書。其尺牘,提畫多用此體。
其主要作品有:金農尺牘和金農漆書。
1)金農尺牘
2)金農漆書
6、鄧石如(1743—1805)
安徽懷寧人。初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一生不仕。在清代中葉書法史、篆刻史上都佔有十分顯赫的地位。他是書法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鄧石如各體均善。尤其得力於篆書,隸書。人稱其“隸從篆入,篆從隸出”。又喜篆印,創鄧派之門,後人又雲其“書從印入,印從書出”。因此他在篆書、隸書、篆刻三方面貢獻最大。一掃當時書壇恪守古法的僵化局面。開闢了篆書、隸書、篆刻的新紀元。
其主要作品是:四體帖(一)和四體帖(二)
7、伊秉綬(1754—1815)
福建寧化人。字祖似,號墨卿、默庵,人稱伊汀州。乾隆已酉進士。他出身於書香門第,拜著名書家石厴(劉墉〕為師。工書法,善隸書、行書。伊秉綬的隸書格調高古,精妙超俗,在清書壇上獨放異彩。對後世的書法創新也有很多啟示。
其主要作品有:隸書橫披和隸書聯
隸書橫披:伊秉綬所書隸書橫幅個性明顯,橫平豎直,布白停均。他用篆書的筆法來寫隸書,因此筆劃圓潤,粗細相近,沒有明顯的波挑。章法極有特色,字字鋪滿,四面撐足,給人方整嚴齊的裝飾美感。
8、陳鴻壽(1768—1822)
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子恭,號曼生。嘉慶拔貢。工書畫、篆刻。其篆刻列“西泠八家”之中。他的書法以隸書和行書最為知名。他的隸書清勁瀟灑,結體自由。穿插挪讓,相映成趣,在當時是一種創新的風格。
其主要作品是:隸書聯
何紹基 行書聯)
何紹基 行書聯)
9、何紹基(1799-1873)
字子貞,號東州,道州人。他也是十分勤奮的書法家。他自己說:“余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何紹基早年由顏真卿,歐陽通入手,上追秦漢篆隸。他臨寫漢碑極為專精,《張遷碑》,《禮器碑》等竟臨寫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進而“草、篆、分、行熔為一爐,神龍變化,不可測已。”至今存臨本仍然不少。中年潛心北碑,用異於常人的回腕法寫出了個性極強的字。
其主要作品有:行書中堂和行楷八言聯
1)基行書中堂
2)行楷八言聯
10、吳熙載(1799—1870)
江蘇儀徵人。原名廷揚,字熙載,后改字讓之,號晚學居士。是清末著名的書畫篆刻家。吳讓之善作四體書與寫意花卉,他的篆刻學鄧石如而能自成面目,為後世所宗法。在書法方面成就最大的是篆書。吳昌碩說過:“余常與人學完白不若取經於讓翁。”此語代表了當時人們崇敬吳讓之的心情。他的篆書汲取了鄧石如端莊、渾厚的風格,又加以自己的理解,使之更加飄逸、舒展,柔中帶剛,法度嚴謹。
其主要作品有:篆書聯和篆書聖教序四屏條
11、趙之謙(1829—1844)
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他是清代傑出的書畫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秦漢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風格,人稱“趙派”。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意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其主要作品有:篆書扇面、行書條屏、臨封龍山碑。
1)篆書扇面
2)行書屏條
12、吳昌碩(1844-1927)
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苦鐵,浙江安吉人。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鐘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揉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
其主要作品:石鼓文四屏條、行書詩箋、篆書聯
1)石鼓文四屏條
2)行書詩箋
13、李瑞清(1867—1920)
江西臨川人。字梅庵,晚號清道人。善書法,是近代著名畫家張大千的老師。他擅長以寫篆書的筆法寫北碑,並以此為自己的書法面目。
其主要作品:楷書詩卷、臨毛公鼎碑、書跋
1) 楷書詩卷
2) 臨毛公鼎碑
3) 隸書書跋:
李瑞清曾說:“不知篆隸而高談北碑,妄也。”他寫北碑,以篆隸筆法摻入。寫得不象趙之謙書法那麼柔媚,而是生澀,具有金石味。他用筆無論方圓,下筆都十分堅實,筆畫均勻,結體穩定而開展。
14、康有為(1858-1927)
原名祖詒,字廣夏,又字長素,號更生,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它是我國歷史上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不僅是位傑出的政治家,還是繼包世臣后又一大書論家。他所著的《廣藝舟雙楫》是中國書學史上繼包世臣后力倡碑學,並能從理論上全面地系統地總結碑學的一部著作。這部著作在當時影響極大。而且他也身體例行,尊魏卑唐。字也從北碑中求意趣。他對石門銘用功尤深。同時摻和經石峪,雲峰山諸石刻文字,極力地寫出了自己的面貌
其主要作品有:五言聯、行書七絕詩軸、書聯
1)五言聯
2)行書七絕詩軸
3)書聯
15、劉墉(1719—1804)
山東諸城人。字崇如,號石庵、青原、日觀峰道人等。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謚文清,人亦稱劉文清。清代許多大書法家,評論家對他的書法給與很高的評價。清人張位屏於《松軒隨筆》稱:“劉文清書,初從趙松雪入,中年後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寵攏,超然獨出。”他博通經史百家,擅長水墨蘆花,工詩善對,精於書法。劉墉的書法,初看圓潤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
其主要作品有:行書中堂
行書中堂:
此幅行書中堂可稱為劉墉之精品,字型和行款均有一種寧靜淡泊之感。貌看平淡無奇,彷彿佳釀入口,越品越覺甘美沁人。誠如《快語堂跋》中說:“石庵於軌則中時露空明,於運用中皆含虛寂,拙中含姿,淡中入妙,反覆審觀乃見異趣。”劉墉書之境界可以“靜”、“淡”、“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
16、王文治(1730—1802)
江蘇丹徒人。字禹卿,號夢樓。乾隆庚辰探花。他從小聰慧,十二歲學詩工書。《惜抱軒集》記載:“王夢樓雲??書之藝自東晉王羲之至今,且千載,其中可數者,或數十年一人,或數百年一人。自董尚書其昌死,今無人焉。'”可見他對董其昌的書法是非常推崇的。他的書法,秀潤淡雅,法度嚴謹,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在清代書壇上有一定的影響。
其主要作品是:行書對聯
17、王鐸(1592—1652)
河南孟津人。字覺斯,號嵩樵,又號痴庵,別署煙譚漁叟。青年時代的王鐸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懷,在他的《擬山園選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驚世駭俗的審美觀。王鐸曾於明末官至東閣大學士。入清后,他降清,順治年間又授以禮部尚書。他是清代傑出的書法家。是書法史上的革新人物,但他對傳統的繼承也是極有功力的。
其代表作品有:草書詩軸、行草軸、洛州香山作行草詩軸、自書詩翰
1)草書詩卷
2)洛州香山作行草詩軸
18、包世臣(1775-1855)
字慎伯,晚號倦翁,安徽逕縣人,逕縣古名安吳,人亦稱“包安吳”。嘉慶十三年舉人,後任江西新喻知縣。他是鄧石如的得意弟子。自稱:“慎伯中年書從顏、歐入手,轉及蘇、董,后肆力北魏,晚習二王,遂成絕業。”自擬為“右軍第一人”,自負之極。然而他的書法作品並非如自詡的那樣不可一世,他的草書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不過他的《小草詩冊》卻很有特色,確有集碑貼於一人之感。如果說包世臣的書法稱不上是第一流的,那麼他的書論確是第一流的。所著《藝舟雙楫》是一部倡導北魏的力作。是清代碑學思想的經典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小草詩冊
小草詩冊:此《小草詩冊》為包世臣詠懷二十七章之局部。現存台北,為徐悲鴻夫人藏品之一。、

近現代書法

1、沈尹默(1883—1971)
祖籍浙江湖州,詩人、書法家、教育家,代表作有《二王法書管窺》《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沈尹默以書法聞名,20世紀初曾有“南沈(沈尹默)北於(于右任)”之稱,40年代又有“南沈(沈尹默)北吳(吳玉如)”之說。他還與李志敏合稱“北大書法史兩巨匠”。
2、李志敏(1925—1994)
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法學泰斗。早年求學武昌藝專,后常年授業北京大學。精通英、法、德、俄四國外語,又有深厚的國學根基,工詩文,擅繪畫,篆隸楷行草皆能,尤精魏碑和狂草,其狂草填補了20世紀中國狂草史空白。同時,書法理論研究貢獻頗巨,著有三春堂《書論》和《草論》。是我國當代書法大家、引碑入草開創者,與沈尹默合稱“北大書法史兩巨匠”,與林散之並稱“南林北李”。

獲得榮譽


2020年12月17日,中國書法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