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葉

香樟葉

香樟葉,中藥名。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的葉。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尤以台灣為最多。具有止血之功效。用於外傷出血。

入葯部位


葉。

性味


味微辛,性溫。

歸經


歸肺經。

功效


止血。

主治


用於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腳氣感染,疥瘡風疹:鮮香樟葉搗爛敷患處。(《臨床常用中藥手冊》)
2、治關節疼痛:鮮香樟枝葉適量,搗爛,敷患處。(《甘肅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外用:30-60g,敷患處。

使用注意


芳樟精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過量使用會引起抽搐和嘔吐。孕婦禁用。

採集加工


全年可采,陰乾。

形態特性


樟又名:烏樟,香樟,小葉樟。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米,直徑可達3米,樹冠廣卵形;枝、葉及木材均有樟腦氣味;樹皮黃褐色,有不規則的縱裂。頂芽廣卵形或圓球形,鱗片寬卵形或近圓形,外面略被絹狀毛。枝條圓柱形,淡褐色,無毛。葉互生,卵狀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全緣,軟骨質,有時呈微波狀,上面綠色或黃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晦暗,兩面無毛或下面幼時略被微柔毛,具離基三出脈,有時過渡到基部具不顯的5脈,中脈兩面明顯,上部每邊有側脈1-3-5(7)條。基生側脈向葉緣一側有少數支脈,側脈及支脈脈腋上面明顯隆起下面有明顯腺窩,窩內常被柔毛;葉柄纖細,長2-3厘米,腹凹背凸,無毛。圓錐花序腋生,長3.5-7厘米,具梗,總梗長2.5-4.5厘米,與各級序軸均無毛或被灰白至黃褐色微柔毛,被毛時往往在節上尤為明顯。花綠白或帶黃色,長約3毫米;花梗長1-2毫米,無毛。花被外面無毛或被微柔毛,內面密被短柔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1毫米,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2毫米。能育雄蕊9,長約2毫米,花絲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箭頭形,長約1毫米,被短柔毛。子房球形,長約1毫米,無毛,花柱長約1毫米。果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狀,長約5毫米,頂端截平,寬達4毫米,基部寬約1毫米,具縱向溝紋。花期4-5月,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或溝谷,常栽培於低山平原。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尤以台灣為最多。

藥理作用


香樟葉及精油可具有止痛、抗抑制、抗菌、抗痙攣、強心、祛風、收斂、利尿、興奮、發汗、驅蠕等作用,還能作創傷葯。

相關論述


《紅河中草藥》:“治外傷出血。”

附註


香樟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