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十景
峨眉十景
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距今已有千年文化史;其高出五嶽、秀甲天下,山勢雄偉,景色秀麗,氣象萬千;清人譚鍾岳曾將峨眉山佳景概為十景:“金頂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雙橋清音”、“大坪霽雪”、“靈岩疊翠”、“蘿峰晴雲”、“聖積晚鐘”;在新時期,峨眉山亦有新十景,分別為“金頂金佛”、“萬佛朝宗”、“小平情緣”、“清音平湖”、“幽谷靈猴”、“第一山亭”、“摩岩石刻”、“秀甲瀑布”、“迎賓石灘”、“名山起點”,與傳統十景構成了峨眉山作為天下名山的整體風采。
聖積晚鐘
趙循伯編撰,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峨眉山》:“其鍾每於廢歷(即夏曆)晦望二日之夕敲擊……每一擊,聲可歷一分零 五十秒。近聞之,聲洪壯;遠聞之,聲韻澈;傳靜夜時可聲聞金頂。”
1959年,聖積寺廢,鍾擱置於道傍;1978年,銅鐘遷到報國寺對面的鳳凰堡上,並建亭覆蓋維護。鳳凰堡上參天蔽日的蒼杉翠柏,莊重典雅的八角攢尖鍾亭,環繞四周百餘通碑刻的古碑林,與古拙凝重的巨鍾渾然一體,融和了自然美與人文美,不失為一大景觀。
蘿峰晴雲
山巒上數百株古松奇枝異態,蒼勁挺拔,是峨眉山上少見的松樹聚生地。山風 吹過,陣陣松濤回蕩在山谷之間。夏季雨後初晴時,煙雲從澗谷裊裊升起,或從藍空緩緩飄過,從密簇簇的松林中望去,變幻百出,顯示出峨眉雲彩多變的流動美。雲從石上起,泉從石下落。
羅峰庵,又名羅峰禪院,是一座雅緻的小廟,已於1987年6月重建。翠竹掩映,楨蔽楠日,絕塵脫俗。門聯一副:“一塵不染三千界,萬法皆空十二因。”庵後為新建的和尚塔林,墓塔林立,莊嚴肅穆。峨眉山的高僧大師門,都把蘿峰視作他們園寂后的歸宿聖潔之地。
靈岩疊翠
古剎到20世紀60年代已全部毀坍。而“靈岩疊翠”的自然景色卻依然如故,去靈為岩,看疊翠,仍有“仿翠摹青情不盡”的感受。
靈岩地處峨眉金頂三峰的後山麓。在靈岩寺遺址上向北眺望,近處,青峰綿延起伏,茂林修竹,點綴其間;遠處,萬佛頂、千佛頂、金頂宛似三座巨型翠屏橫亘天際,三峰挺拔而柔和的輪廊線十分清晰。由低至高,由近至遠,青青的山色由翠綠到黛青到灰藍,到灰白,層層深遠開去,一直延伸到與藍天的分界線,層次極為豐富。
從山下觀望峨眉三峰,有幾處絕好的地方;在山東麓的連香壩,在低山的會燈寺,在中山的白龍洞古德林;但皆不如靈岩遺址那樣逼近開闊,可從更深的層次上靜觀峨眉山另一美妙奇幻的側影,欣賞“疊翠”剛與柔、壯與秀相依互存的美。
雙橋清音
高處,玲瓏精巧的樓閣居高臨下。
中部,是丹檐紅樓的接御、中心二亭、亭兩側各有一石橋、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雙翼,故名雙飛橋。
近景,則為匯合於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側黑水,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龍潭,繞洪椿坪而來,水色如黛,又名黑龍江;左側白水,源出弓背山下的三岔河,繞萬年寺而來,水色泛白,又名白龍江。
峨眉十景·雙橋清音·牛心石
園林學家稱它是有聲的詩,立體的畫。佇立中心亭,現黑白二水,大有山隨水而動之感。驚濤拍石,發出陳陳的轟鳴,聲傳四周的深谷幽林之中,恰如古琴彈奏,時而清越,時而深沉,時而激昂,任人領略“清音”之趣。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撰對聯“雙飛兩虹影,萬古一牛心”——用傳神之筆描繪出“雙橋清音”的風韻。
在清音閣,可看到山光水色,聞到花草芬芳,聽到流泉清音,觸摸到亭台碑石。它集中了視覺美,聽覺美,嗅覺美,使游都獲得峨眉山風光總體的審美感受。古今遊人多稱譽為“峨眉山第一風景。”
白水秋風·萬年寺
萬年寺建在群山之中突起的一座山峰上,諸峰相映,蒼翠環照,一年四季,景色宜人,特別是到了秋高氣爽之時,峨眉山下夏暑尚存,金頂三峰已初飄白雪,而位於中山地區的萬年古剎,正處在一年中的黃金季節。林中色彩斑斕,紅葉如醉,寺內的白水池碧波蕩漾,蛙聲如琴,丹桂飄香,令人怡然神爽,因而稱之為“白水秋風”。
天成的白水池在寺門左側平坦坦的山坳之上,至今水清如鏡。山影月色常常映入池中,水天一色,又名明月池,是唐詩人李白游鑒峨眉,長留寺中,與寺里的高僧文浚撫琴和詩的地方。池邊原有“唐李白聽廣浚禪師彈琴處”碑。以白水池為中心的四野秋色,用絢麗多彩來形容是遠遠不夠的。
峨眉十景·白水秋風·萬年寺
每當夜幕徐降臨到白水池畔,池中琴蛙(學名仙琴水蛙)成雙成對,恰像年少和美的夫妻,“夫唱婦隨”地合秦起和諧悅耳的樂曲,播向祥和的人間。這樂曲伴和著萬年寺中點點暮鼓和聲聲梵唱,能不令人想起李白和廣浚的詩聲琴韻?這三丈見方的山泉,卻包羅著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和許許多多的人世滄桑。
洪椿曉雨
洪椿坪建於明萬曆年間,原名千佛禪院,以寺外有三株洪椿古樹而得名。寺中一聯中說:“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是以“大椿”來比喻洪椿樹的古老和寺廟的歷史悠久。
春夏雨後初霽的早晨,山野空氣格外清新,微帶涼意;寺宇庭院一塵不染,整潔雅緻。此時,山林中,石坪上,庭院里,落起霏霏“曉雨”。這“曉雨”,似雨非雨,如霧非霧,樓閣、殿字、花木,山石、遊人、影壁,以及庭院右側的林森小院,一切都似飄忽在迷茫的境界中,呈現出一種虛無飄渺的朦朧美。游者或倚立庭院,或漫步寺外,彷彿周身被“曉雨”潤濕,但撫摸衣裝,絲毫沒有被雨水浸濕的痕迹,卻頓感清涼和舒適。
所謂“曉雨”,科學家解釋是雨後初晴時,山林中飽和的濕度,經過涼夜的冷卻而蒸發不散的大氣。
大坪霽雪
山勢險峻,孤峰脊嶺,僅東北兩側各有一陡坡上下,自然景觀還有一奇,即“大坪霽雪”,為峨眉山十景之勝。
每年秋末,金頂開始飄雪;立冬一過,大坪已是雪花滿山飛舞,挺立的常綠喬木,如瓊枝玉葉,白塔凌空。嚴冬時,峨眉山處處雪樹冰花,全山宛似銀色世界。大坪和周圍的群峰,變成潔白的一片凈土。晴雪初霽,佇立在大坪以上高海拔的山峰上,鳥瞰大坪是另一番“幽峭精絕”的冬景。
大坪和環繞四周的群峰,組合成一朵龐大的雪蓮花:大坪如同花芯,叢叢參天古樹活象花蕊,周圍的峰巒宛似一裂裂花瓣。“大坪霽雪”凝聚著峨眉雪的形色美。
九老仙府·九老洞
離仙峰寺右側0.5公里的九老洞,全稱九老仙人洞。相傳九老洞是仙人聚會的洞府,給它蒙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神奇色彩。洞位於仙峰寺右側山腰,藤蘿倒植,下臨絕壁。洞口裡“人”字形,高約4米。洞內黝黑陰森、濕潤,能直立行走的通道有100多米,往前岔洞交錯,深邃神秘,未探明前,人多不敢入內。
譚鍾岳的詩是對“九老仙府”的最佳寫照:“圖成九老記香山。此洞緣何創此間?料是個中丹訣煉,老人九九適追攀。峰庵到此學仙余,太史虎臣曾結廬。跨鶴飛鳧蹤以渺,晴日一片卷還舒。危岩果是鳳鍾靈,幾歷風飄復雨零。仿翠摩青情不盡,心香一瓣薦芬馨。”
1986年,經過四川省地質礦產局207地質隊和有關專家聯合進行科學考察后,才初步揭開了九老洞之謎。
九老仙府·仙峰寺
第一段為淺部,有比較寬大的廳堂,廊道式洞穴;
第二段為中部,開始出現岔洞,這一段是九老洞的主體部分,多系網狀交叉形的宮型洞穴,洞中有洞,上下重疊,縱橫交錯,僅在洞穴交錯處,形成較大的洞穴或豎井;
第三段為深部,主要是裂隙型洞穴,一條陰河時而沿裂隙滲出,時而蜿蜒隱入洞底。洞壁和洞頂天然雕琢的岩溶造型,洞內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芽、石花等等。
象池月夜
觀月的最佳地方是報國寺、蘿峰頂、萬年寺、仙峰寺和洗象池等地,賞月的最佳時令是在秋天。
“象池夜月”是峨眉十景中最富感情色彩的一景。
每當月夜,雲收霧斂,遙天一碧,萬山沉寂,秋風送爽,一輪明鏡斜嵌在潔凈無雲的藍空上,唯有英姿挺拔的冷杉樹林,蕭蕭瑟瑟,低吟輕語。
峨眉十景·象池月夜
月光下,古剎似一側卧的大象頭,藍天映襯,剪影清晰:大殿似額頭,兩側廂房似雙耳,半月台下的鑽天坡石階,又好似拖長的象鼻,不知是巧合,還是寺廟設計師的匠心獨具?
月移清天,六方小池內,一汪清泉,一輪明月恰好映在池中,兩月相對,天上人間,渾然一體。
峨眉十景·金頂祥光·日出
日出:在海拔3077米的峨眉山金頂,踞高望遠,日出景象更加浩瀚壯闊。
黎明前地平線上天開一線,飄起縷縷紅霞,空曠的紫藍色的天幕上,一剎間,吐出一點紫紅,緩慢上升,逐漸變成小弧、半圓;變成桔紅、金紅。
然後微微一個跳躍,拖著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輪圓圓的紅日嵌在天邊。伴隨著旭日東升,朝霞滿天,萬道金光射向大地。
雲海:晴空萬里時,白雲從千山萬壑中冉冉升起,蒼蒼茫茫的雲海猶如雪白的絨毯一般展鋪在地平線上,光潔厚潤,無邊無涯。
峨眉十景·金頂祥光·雲海
雲海時開時合,恰似“山舞青蛇”,氣象雄偉。
佛光:當人站在金頂背向太陽而立,太陽光從身後射來,前下方又瀰漫著霧時,這時便見到前下方的雲霧天幕上會出現一個色序排列為外紅內紫的彩色光環,中間出現人的身影,且人動影隨,這就是佛光。
即使有成百上千的遊人同時觀看,遊客也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環籠罩,非常神奇,所以佛光又被人們稱為“峨眉寶光”。
佛光因色調、形狀、大小的不同,有各種不同名稱的佛光,如有水光、壁支光、童子光、金橋、清現、反現、大現、小現等等。
峨眉十景·金頂祥光·佛光
清人丁文燦在《看見佛光》一詩中,云:“雲成五色現廳光,形似民珠不可方,更有一樁奇異中,人人影在簡中藏。”這種佛光名“攝身光”;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在《光相》詩中歌曰:重輪疊影印岩腹,非煙非霧非丹青。我與化中人共住,鏡光覿面交相顯;譚鍾岳詩云: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石台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聖燈:聖燈又名佛燈,在金頂無月的黑夜,捨身岩下常出現飄浮的綠色光團,從一點、兩點形成千萬點,似繁星閃爍跳躍,在黑暗的山谷中飄忽不定,古時被人們贊為“萬盞明燈朝普賢”。
最早詠贊“聖燈”的是唐朝詩人薛能,他在公元866年秋天登臨峨眉,夜觀聖燈后詠道“莽莽空中稍稍燈,坐看迷濁變清澄。須知火盡煙無益,一夜欄邊說向僧。”
峨眉十景·金頂祥光·聖燈
釋心誠《聖燈》詩云:“飛自峭崖東,飄來點點紅。迴翔分遠近,掩映入空濛。焰冷千年火,光搖半壁風。夜深人靜后,掛滿梵王宮。”
明人尹伸《聖燈》詩亦云:“曠望不辭夜,燈從上界傳。流光時渡壑,焰影欲連天。只評繁星墜,還從法力圓。迷雲開暗谷,處處見金仙。”
聖燈現象極為奇特,其原因有三種說法:一說是山谷的磷火,另一種說法是某些樹木上有一種密環菌,當空氣中的濕度達到100%時便會發光。
峨眉山金頂十方普賢菩薩
金像通高48米,象徵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大願。其中,台座高6米,長寬各27米,四面刻有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外部採用花崗石浮雕裝飾。
十方普賢像重350噸,通高48米代表著阿彌陀佛的48個大願;“十方”一是意喻普賢的十大行願,二是象徵佛教中的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普賢大士十個頭像分為三層,神態各異,代表世人的十種心態。
整尊金像設計完美,工藝精湛,堪稱銅鑄巨塑的曠世之作,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審美價值,是海峽兩岸藝術家智慧的結晶。
峨眉山靈猴
與群猴玩耍,給猴子餵食,觀賞其千姿百態,了解其生活習性,跟它們親密接觸,成為遊客到峨眉山旅遊不可缺少的項目。
峨眉山生態猴區位於峨眉山清音閣、一線天至洪椿坪之間,為一段狹長的幽谷,佔地25公頃,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自然生態猴保護區。
生態猴區內現有三支家族式野生猴,共300多隻。
峨眉山萬佛頂
萬佛閣高21米,雄偉莊嚴,懸於樓頂的“祝願古鐘”古樸莊重。
萬佛閣撞鐘頗有講究,常撞擊108次: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緊敲18次,慢敲18次,不緊不慢再敲18次,如此反覆兩次,共108次,其含義是應全年12個月、24節氣、72氣候(5天為一候),合為108次,象徵一年輪迴,地久天長,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佛家也解釋為:擊鐘108次,可消除108種煩惱與雜念。
鄧小平在遊覽峨眉山時留影(1980年)
當行至當時景區公路的終點——雙水井時,停下來在此小憩,小平同志登高遠眺,胸襟開闊,意氣風發,興緻頗濃。
面對峨眉山的秀麗景色,他語重心長地指示說:“峨眉山是個文化型的風景區,是一個寶庫。要作好保護,要作好規劃,要綜合開發;要加強建設,加強管理。辦事情要有登山不止的精神!”。
為了緬懷這位偉人,在此建成了鄧小平登山紀念亭景區,由紀念豐碑、魚水情深、指點江山和登山不止等景點組成。
清音平湖
置身於其間,只聽綠樹濃蔭處,蟬鳴聲聲,山風陣陣,絲絲水氣洗盡凡塵,好一派山水之情,逍遙之樂。這裡夏清秋涼、景美色秀,為度假避署的勝地;即使在冬季和春寒料峭的初春,這裡沒有冷風寒流相逼,仍然溫適如畫,翠色生煙。
第一山亭
第一山亭長6.7米,高14.05米,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設計。
遊客進入“天下名山”牌坊后,首先步入眼帘的就是氣勢雄偉的“第一山亭”,亭上“第一山”三個大字熠熠生輝。亭重檐翹角,精工巧構,氣宇軒昂,金碧輝煌。
峨眉山·震旦第一山
代表著峨眉山在中國名山以及佛教、道教中的顯著地位。
亭子中間屹立著全銅鑄造的標誌物,高2.5米,寬2米,為“水浮蓮花托起的晶瑩寶石”。
峨眉山摩崖石刻
崖石上“神州第一山”和“山之領袖”九個硃紅色大字,標明了峨眉山在中國名山中的顯赫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魅力。
分列在四周的名人名言,代表了魏晉、元、明、清時期不同人物對峨眉“第一山”的評價。
峨眉山·秀甲瀑布
“秀甲天下”是“峨眉天下秀”的濃縮,“甲”字突出了峨眉秀色的地位和峨眉山人的氣質。
同時,“秀甲天下”與“天下名山”牌坊互相呼應,對“天下名山”的特色作了補充和強調,概括了峨眉山的歷史地位和景觀特色。站在瀑布前,只見飛瀑從天上瀉來,一條白練懸掛於石壁上,飛濺的水花在空中形成雨霧,陽光下七色彩虹隱現,溪河中浪花滾滾,響聲隆隆。
峨眉山·迎賓石灘
四周綠蔭環繞,山泉從石上流下,狀像絲網,色如白練,似明珠鑲嵌翡翠,猶水晶裝飾琥珀,溪流跳躍奔騰,水聲歡快歌唱,代表著熱情好客的峨眉山人,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
峨眉山·名山起點
“名山起點”牌坊結合了古代南北建築藝術風格,既有北方建築的莊嚴氣勢,又有南方建築的精雕細刻。
其牌坊頂部則採用了峨眉山民居典型的翹角手法,整體均為仿古式建築,莊嚴凝重,古樸典雅,集景區的行政和客運為一體,也是“數字峨眉山”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