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采街道

錦采街道

錦采街道,是中國遼寧盤錦興隆台區的的街道.198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興隆台區正式成立,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現有耕地6557公頃,年產糧食4.2萬噸。境內河系發達,坑塘星羅棋布,有適於淡水養殖水面近300公頃。

正文


錦采街道
錦采街道
錦采街道,是中國遼寧盤錦興隆台區的的街道.

歷史和概況


198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興隆台區正式成立,盤錦市和遼河油田兩大機關均座落在興隆台區,全區下轄18個街道辦事處、區域面積187平方公里,總人口37.3萬人,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錦采街道就是其中一個街道。興隆台區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優越的地理位置、廣闊的發展空間,為興隆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發展


建區以來,興隆台區人民按照“雙服務”建區宗旨和“優化結構、骨幹帶動、外向牽動、油地融合、城鄉一體、科教興區”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市場優勢、資金優勢、區位優勢。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為主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科教工作先進城區,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城區、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先進單位和
省級文明城市建設區、綜合治理先進區、文化工作先進區、科技先導區、雙擁模範區等。2003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6.35億元。地方財政可支配收入2.8億元;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費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9600元和4492元。連續四年獲得遼寧省雙億經濟大區稱號,率先達到小康水平,跨入全省經濟強區行列。
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按照“兩高一深”方向發展,大力培育骨幹企業,加快發展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型產業,年實現工業產值40.1億元。現已基本形成精細化工、建材、石化、機電、食品、醫藥六大支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03年,我區先後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共簽定10項合同,現有“三資”企業41家,實際利用外資316.64萬美元;外資出口不斷擴大,出口商品達38個品種,出口創匯1478萬美元;同國內外150多個科研院所、投資機構建立了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關係。
產業化效益農業前景廣闊。以稻米精深加工、棚菜種植和養殖業為主的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正在崛起,現代化高效農業示範區已成雛形,農業綜合經濟效益明顯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建區以來共投資1.6億元建設一批功能完備、設施齊全、有較強輻射力的商業企業和專業集貿市場,形成了以興二街為主的具有較強吸引力的商業中心區,在傳統的商飲服務等第三產業的比重明顯提高。經過積極穩妥地實施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所有制結構得到了較大調整。多種經濟成分並存,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並出現強勁的發展勢頭。華孚電器、環球集團、興隆大廈等一批非公有制企業的規模和效益迅速猛增長,已經成為行業的龍頭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實現了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的轉變。拉動第三產業成為全區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第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十年來先後建設一批骨幹商業企業和專業市場。2003年實現商品零售額4.0億元,集市貿易成交額5.66億元。教育、文化、衛生、醫藥、娛樂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群眾居住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基礎設施建設成就突出。“十五”前三年全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88億元,全區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和整體實力顯著提高。
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區域經濟的超常規發展,改善了城市環境,使城區面貌日新月異,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交通四通八達,城區功能日趨完善。昔日的南大荒已成為環渤海灣地區經濟繁榮、科技發展、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新型現代化石油化工城區。區直機關連續8年被評為省級文明機關。全區共有9個小區被評為國家級安全文明示範小區,26個小區被評為省及安全文明示範小區,14個單位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區內人文環境優越,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發展迅猛。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
回顧風雨歷程碩果累累,展望未來信心倍增,十五期間,我們將努力把興隆台區建設成為面向全國石油高新技術產業中心、精細化工生產基地、新型建材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