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史
作家柳青創作的長篇小說
《創業史》是中國作家柳青創作的長篇小說。《創業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作者在《創業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創作方法,他把農業生產化運動,放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去考察,進而寫出歷史演進的趨勢,而非僅僅就合作化去寫合作化。梁生寶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著重反映了他的成長以及逐漸在蛤蟆灘上發生影響力並掌握話語權的過程和姚世傑、郭世富等以前蛤蟆灘上的能人們逐步喪失影響力和退出權力結構的過程。
《創業史》是中國十七年文學中農村題材的代表作,被譽為“經典性的史詩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衝突的“尖銳性”。
2徠019年9月23日,《創業史》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1929年,亦即民國18年,陝北大旱,顆粒無收。冬天,哀鴻遍野,災民黑壓壓地湧向渭河灘。下堡村蛤蟆灘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齊整乾淨,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災民群中穿行。梁三年過四十,妻子新喪,大家當然明白他的企圖。果不其然,梁三將寶娃子母子二人領進了他的草房院。他撫摸著寶娃子的頭,發出了再創家業的豪壯誓言。寶娃至此改姓梁,大號叫梁生寶。梁三是蛤蟆灘上的勤勞農民,其父艱難創業,給他留下了三間正房,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運不濟,牛死妻亡,天災人禍,接踵而來,連祖上傳給的三間房也變賣了,只剩下個空蕩蕩的草房院。如今,飢荒又給他送來了賢惠的妻子和可愛的男娃,潛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撓的創業希望又升騰了。然而,創業艱難。梁三苦苦勞動十年,光景依然如舊,得到的只是失敗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嚨里永遠咳不完的痰。創業的擔子,歷史地落到了生寶的肩上。
梁生寶與郭振山的矛盾衝突核心是誰應該主宰蛤蟆灘社會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灘人生活的方向盤。他倆的矛盾鬥爭在《創業史》的第一部已經展開,只是居於次要地位,到第二部就上升為主要矛盾。“能人”郭振山在舊社會走街串巷賣瓦罐,有著商人的精明,土改時立了功,外號“轟炸機”。梁生寶與貧僱農互助合作初期,蛤蟆灘很多人私下裡“幾乎一致的看法是,要是代表主任郭振山出頭領導那樣一個互助組,也許還有點門路。”在蛤蟆灘人的眼裡,“論辦事能力,郭振山不在鄉支書盧明昌之下”,然而,郭振山這位蛤蟆灘最早的黨員,掛著代表主任的牌子,只想享受代表主任的榮譽,卻不想承擔代表主任為貧僱農生存發展操心的重任。他把富裕戶郭世富當成自己的榜樣,他給自己制定了五年計劃,按人口平均,土地面積趕上郭世富。高增福互助組缺少畜力,想吸收兩戶中農,托他去做工作,他勸高增福,應該打自個過光景的注意。梁生寶墊錢為互助組買新稻種,他卻暗中貫徹執行自己的五年計劃,私下裡投資韓萬祥的磚瓦窯,事後還埋怨梁生寶沒有給他留新稻種,忘了他這個入黨介紹人。梁生寶冒著危險帶領群眾進山割竹子,幫助困難戶度春荒,他卻埋頭改旱地為水田,拚命追趕富裕戶郭世富。此後,梁生寶克服各種困難,在互助組的基礎上成立燈塔社,他就搞假的互助聯組,與梁生寶對抗。
梁生寶搞牲畜合槽,進行互助合作示範,他就殺豬賣肉,顯示互助聯組的優越性,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然而,郭振山雖然聰明過人,卻目光短淺,始終只看眼前,不知放眼未來。他既愛面子,又撈實惠的精明,不可能長久蒙蔽蛤蟆灘的群眾。梁生寶與郭振山的衝突,表面看來是新舊兩位代表主任的矛盾,實質是對於代表主任職責的理解的衝突,是把“代表主任”看成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底層群眾權益的保護者,還是看成撈取個人榮譽的招牌,獲取一己私利的通行證。梁生寶把自己當成底層群眾的公僕,辦任何事情都以公字當先,為底層群眾的利益著想。郭振山是一個缺乏公共意識,只關心自己利益的人,不想為底層群眾奉獻,單想獲取公僕的榮譽,到後來,連許家大院最信任他的改霞媽,也對他產生懷疑,才使他認識到,一個普通的庄稼人,只有真心實意為集體謀福利,才能得到底層群眾的信任,如果在群眾面前玩小聰明,利用共產黨員的招牌,一邊為自己撈取權勢和榮譽,一邊又痴迷於發家致富,最終必然失去底層群眾的信任,只剩下一個高大的肉身外型。
經過與郭世富和郭振山兩位“能人”鬥爭的洗禮,梁生寶逐漸從蛤蟆灘的社會生活邊緣走向中心,逐步佔領了蛤蟆灘人改造舊世界、開創新歷史的舞台。雖然舊的生存方式及其代表人物絕不願輕易退出歷史舞台,儘管他們機關算盡,採用各種手段阻止新生力量的成長,然而,這一切反作用力,只能催生新生勢力的代表梁生寶在開拓新生活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不斷壯大。進一步來說,新生力量的代表,也只有經歷各種艱難打磨,掙脫各種困苦羈絆,才有能力挑得起新事業的大梁。 《創業史》共上、下兩部。
時代背景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從事農業的公民,推翻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砸碎了壓在農村鄉民身上的反動政治機器,使農村鄉民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土地。中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開始,中國農村和農民祖祖輩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間觀念被徹底打破,農村鄉民和農村被組織進現代工業化的時間體系中。
1953年農業合作化運動在中國廣大農村全面開展起來,中共中央出台諸多具體的農業優惠政策,農村鄉民對合作化的態度是疑惑中有期待。 1955年之前進行的“互助組”和“初級社”工作,基本上是符合農村鄉民利益和現實需要的,它很好地緩解了土地改革后農村中出現的因規模狹小和貧富懸殊而導致的生產力低下、社會矛盾加劇等問題,是適合當時農村的發展和農村鄉民的認識水平的政策措施,其結果也是明顯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增長。只是到1955年以後,急躁冒進、盲目集體化的傾向才開始出現。
1952年5月柳青到陝西省長安縣后皇甫村落戶,身體力行地投入到田間生產中。 《創業史》以秦嶺山腳黃堡區下堡鄉第五村互助組的曲折發展過程,來反映中國的農業生產互助的過程和必然趨勢。在《創業史》的開篇,中國土改已經結束,互助組剛剛建立但是面臨很多問題,通過蛤蟆灘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出場和表現,可以看到鄉村倫理和政治話語衝突之下的各階層權力的博弈和糾纏。
出版背景
《創業史》第一部發表時是以《稻地風波》的標題在《延河》雜誌1959年4月號上連載,連載幾期后,改名為《創業史》,於11月號載完。1959年《收穫》雜誌第六期全載《創業史》第一部后,一直到1960年6月《創業史》(第一部)單行本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梁生寶
1929年陝北大旱,寶娃是“蛤蟆灘”眾多災民中的一員。作為“外來者”,寶娃在其母嫁給梁三以後就獲得了在“蛤蟆灘”生活的合法身份,並且取名叫梁生寶。梁生寶是農民的樣板,他有很高的政治覺悟,表現為他對新政權的深厚感情、對新政策的透徹理解、對私有制的仇視、舍小家為大家以謀求共同富裕的創業觀。梁生寶是先進階級中具有高等覺悟的人,是那個時代需要的理想農民形象。他善於在農村日常生活中發現政治意義的覺悟,表現了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在這艱苦奮鬥中,他也沒有一絲一毫個人目的,他既不想從集體事業里撈點高於別人的利益,也不希望別人把他當作領導來恭敬。
梁生寶代表的是農村社會對黨的政策的高度理解,表明合作化並非簡單的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實。梁生寶的行為雖不能被廣泛理解,但他的人品卻在農村社會廣為稱道,厚道、仗義、克己利人、心胸開闊,在群眾中很有威信,能幹出常人干不出甚至不理解的事業。他的豪傑氣是民間意義上的英雄的精神特質,是草根英雄氣度,體現了傳統文化的一些內涵,尤其是通俗傳奇所推崇渲染的一些品質,不僅包涵仁和智、更有勇和義,敢於出頭、抱打不平。梁生寶的偶像是楊書記,楊書記的父親在戰鬥中犧牲,母親被敵人凌遲,苦大仇深無過於此,楊書記無疑是超越了個人和家族利益的榜樣人物。剛剛入黨的梁生寶也開始顯示出這種品質。梁生寶經歷頗為傳奇,童年逃難行乞,落戶在蛤蟆灘。八歲就很講禮儀,見長者必問安,以致“庄稼人覺得他老氣橫秋,很不活潑。”十一歲給人看桃園,恭恭敬敬地對付偷桃者,“摘桃的行路人,臉紅騰騰地走了。”為救人之急破例賣桃,又把錢精心保管、交還主家,“當下富農主家被這個窮娃的光輝品格,驚得臉色發了黃。”“心下相當害怕這個娃。”梁生寶自尊心極強,這與他善良敏感的性格和流落他鄉的生活處境有關,有些做法是曾經領他討飯的媽教給他的。梁生寶的奮鬥,他的互助創業之路的事業選擇的內在動因,在於其善良天性和自尊需要的統一。梁生寶長大后,熬長工、當佃戶,買下地主家的小牛犢,租下十八畝稻地,顯示出庄稼人里少見的膽識和魄力。學好——是梁生寶品質中永恆不變的一點。自從他參加一個強大的、有光榮鬥爭歷史的偉大政黨以後,他早就開始學做新式的好人了。
梁三老漢
梁三老漢勤勞、樸實、善良等,他收養梁生寶,向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買來的童養媳婦死了,“老漢趴在炕邊嚎啕大哭,哭得連旁人都傷了心”。他對待改霞的態度,體現了他身上保守、固執的一面。他身上有庄稼人最樸實的發家立業的願望,希望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而在那個時代,擁有的土地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擁有財富的多少。因此,土改分地,梁三老漢得到十來畝稻地,面對土地,多年來沒有實現的發家致富的願望又一次從心底萌芽了。“他每天東跑西顛,用手掌幫助耳輪,這裡聽聽,那裡聽聽。他拄著棍子,在到處插了寫著字的木橛子的稻地里,這裡看看,那裡看看。”
徐改霞
徐改霞的父親在世時,曾經給她定過一門親,但新中國成立后,徐改霞先是以年齡原因拒絕了對方娶親的要求,到達法定婚齡后,又以包辦婚姻為由,拒絕履行婚約,最後,借著婚姻法的貫徹,成功地解除了這個婚約。改霞解除舊婚約,成為她和梁生寶之間發展戀愛關係的必要前提。改霞熱情、心思敏銳,在某些方面甚至過於敏感。改霞的熱情和敏銳,並非“自然而然”的,曾經的改霞,脾性恰好是熱情和敏銳的反面。改霞的媽媽在改霞年幼時就守了寡,她拒絕了改霞大舅委婉提出的讓她改嫁的提議,她把改改當小子守。在十幾年的時間裡,改霞她媽不僅自己生活嚴謹,沒一點蜚語和閑話,還有意無意間,以自己的心性模塑了改霞的心性,“終於,改霞長成一個十六七歲的,最容易害羞的閨女了。有誰多看她幾眼,她就埋下頭去,躲避讚美的目光”。
解放后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使得改霞她媽十幾年的心機枉費掉了。“出去參加過幾次群眾會,柿樹院就管不住改霞了,蛤蟆灘的窮佃戶,表現出翻身的強調要求;改霞又被窮佃戶們翻身的要求鼓舞著,渴望女性切身的解放”。在對土改運動的參與中,改霞幾乎像變了一個人。她參加社會運動,去過縣城當青年代表,在黃堡鎮1951年“五一”節的萬人大會上講過話,還利用法律的力量,解除了她爹爹在世時給她訂下的婚約。在象徵的意義上,徐改霞自主地解決了自己的婚姻問題,意味著一個“現代”人的誕生,土改的意義正是要將個人從家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能夠“進軍隊、進工廠移民,出外做革命工作,找其他職業等等”,其中個人的婚姻由個人自己決定是一個重要的標誌。
趙素芳
趙素芳是被舊社會深深腐蝕了的一個靈魂。她的性格是一種變態性格,她也是一個在舊社會的磐石重壓下被從根本上歪曲了的人物。素芳的童年是天真無邪的,她聰明、伶俐,和其他孩子一樣。但是在16歲上被同街一個小流氓誘騙而致失身以後,這個對人生還沒有任何認識的姑娘,就被不公平的命運,推入痛苦、乏味、受壓制、被誤解、無希望的深淵裡。舊社會的禮教、家法,給了她以靈魂上極大的摧殘,它已經被揉得沒有一點“性氣”了。這一切都是通過假瞎眼公公王二直杠——一個忠誠的封建制度的奴僕之手來完成的。
解放后,溫暖的陽光還暫時沒有照亮素芳的生活,甚至震撼了千年封建老根的土地改革,雖使蛤蟆灘的多數人得到了解放,也沒有使素芳獲得解放。土改打垮了地主的威風,但並沒有動搖二直杠威嚴的宗法家長地位,他依然緊握著掌管家事的全權,號令一切。兩根柱子頂著山牆的破茅屋,是村裡有名的死角,什麼風也吹不進去。他不讓素芳參加社會活動,不准她去開會,不準就是不準,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素芳多年來被揉搓得毫無性氣的柔順、卑怯的靈魂,喪失了人應當有的和可能有的一切權利。然而,她是會獲得解放的,那就是當互助合作的大鎚,徹底敲開一家一戶為一個生產單位的閉塞的小天地,從經濟上瓦解了宗法家長制的最後一塊基石,推倒兩根柱子頂著的搖搖欲墜的山牆以後,像素芳一樣的女人,才有可能被解放出來。說到底,他們的解放有待於社會的解放,多年來禁閉在茅草棚里的素芳,被放到外面世界里來了,可是卻遇到了更深一層的不幸。這時的素芳,依然和她16歲時的認識能力一樣,社會中的某些不平、生活中的某些醜惡、複雜的階級鬥爭,她是暫時還不理解的。要她馬上在政治上要求什麼,那是不實際的。而她第一個感到的是在愛情上的強烈的不滿足,她從來也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愛情。這就是使她對姚士傑加於她的不幸始拒終從的原因,也是使她能夠把姚士傑的甜膩膩的、藏在奸笑後面的野獸行為誤認為或幻想為對她的愛的原因。在她來說,這是比較自然的。然而,她的悲劇也正在於此。當姚士傑讓素芳去破壞互助組——幹壞事時,她卻不樂意干,而且提起了對姚士傑的戒心,甚至出自內心地對自己和姚士傑的關係感到恐懼和厭惡。最重要的進步表現在:素芳最終同舊制度告別,開始老老實實、歡歡喜喜地做一個正直的農業社的人。
郭振山——敘述人
郭振山是一部分思想出了問題的共產黨員的代表人物。郭振山具有非凡的語言能力、講話有煽動性,他用自己的語言講活躍借貸的意義,他“熱烈的言辭”,“似乎有一種語言的魔力來推動行政工作”。蛤蟆灘代表主任郭振山,他的自私、對共產主義事業的認識以及對互助合作生產的消極抵制都對梁生寶的事業造成了威脅。
徠主題思想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革
在《創業史》小說中,核心人物梁生寶一出場就具備了沉著、冷靜、思想覺悟高等一系列將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國共產黨”的代言人的性格特徵。對於奮鬥和抗爭苦難的敘述中,因為他的出身和苦難經歷以及黨員身份,就擁有了國家主人翁的地位,具備了充分的革命理由,所以很快被引導到革命隊伍,迅速地與以梁三老漢為代表的中間人物拉開距離,成為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的領路人。梁生寶最重要的一句口頭禪就是“有黨領導,我慌啥”,完全以中國共產黨的代言人自居,時時刻刻將一切大大小小的事物都納入到“集體”的圈子裡來。這樣在“戰天鬥地”的過程中,個人的奮鬥微不足道,集體的勝利才是最終的勝利。在他辦的農業合作化和進山勞動等幾件事中,作者將其預設為“共同勞動”、“集體進行”才能完成的工作,為進一步誇大集體力量的無所不能和突出梁生寶的“英雄人物”形象,做了周到的計劃。在展現“集體話語”的模式下,梁生寶抗爭苦難、對抗命運的重心已經游移,成了他與“蛤蟆灘”“三大能人”能力的比試。而在“三大能人”地位、身份、年齡、心計都比梁生寶略勝一籌時,他的道德、覺悟、黨性都成了與其對抗的有力砝碼。個人奮鬥的主題被完全掩蓋,轉而成為了兩種政治力量的殊死較量。同樣,在對待婚姻問題上,個人因素並不是考慮的核心,人本要求和自主選擇的意識也被淡化,黨的威信、“思想覺悟”的高低、處理不好婚姻問題對黨的影響成為梁生寶考察的第一要素。並且為了合作化的事業不停地拖延,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梁生寶實際性格特徵中的強弱質,滲透了集體意識形態對於當時大眾的規約。
作者在《創業史》文本中,塑造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革中眾生群像,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總的社會解放的天然尺度。女性是每一次變革中不可忽視的群體,作為男權傳統思想統治下的女性,在變革中的變化能夠深層地體現變革的本質。
一、缺失的自我——女性生存的真實狀態
柳青在《創業史》中用他關懷的目光塑造了梁秀蘭和趙素芳這兩個生活在男權話語下的兩個青年女性,梁秀蘭是被所有人肯定和讚揚的,趙素芳是從被唾棄到被拯救的,然而兩者得到的社會評價都是基於男權話語世界的,兩者都是生在缺失了女性自我的狀態下的,這就是女性生存的真實狀態。
梁秀蘭是一個極具典型的傳統女性,她帶著所有人羨慕和支持的目光到了婆家,之後,便再也沒有露面。秀蘭無非過著和她母親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過的一樣的生活,這種失掉自我的人物讓人們感到遺憾,然而,這卻是當時傳統女性生存的真實狀態。柳青用秀蘭和她的母親,共同演繹了女性從“女兒”“兒媳”“妻子”“母親”“婆婆”“祖母”的一系列社會賦予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她們兩個人甚至可以看做是一個人。這兩個人物形象,幾乎得到了所有旁觀者的肯定,無論是初次看到梁生寶母親的鄰居,還是梁生寶朋友韓培生的讚美,即使是新時期走向新生活的徐改霞,面對秀蘭包辦婚姻的選擇,也從最初來源於少女情懷、追求愛情的觀點轉向對秀蘭深深的敬意。
柳青通過韓培生的口直接讚美:“她,外表平凡,又沉默寡言;但是她的心情是多麼偉大、崇高啊。”她們符合社會規範的舉止行為使得她們沒有受過家庭暴力,也沒有受過世俗異樣的眼光,然而看似美好的生活下是蒼白而無趣的自我,這就是最真實的女性生存的狀態。
趙素芳是《創業史》中刻畫最為悲劇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劇從新中國成立前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后,柳青常用“可憐的素芳”來稱呼她,她生存在矛盾與掙扎的自我救贖當中,這種矛盾與掙扎恰恰是人的真實寫照。自始至終,素芳都背負著傳統道德的審判,她的父母、她的公婆、她的丈夫傻栓栓、她的鄰居,每個人都用異樣的眼神看著她,這種眼神來源於中國傳統男權社會的道德標準,“舊中國小市鎮庸俗、低級、灰色的生活環境,輕而易舉地損毀了這個幼小的靈魂!”在這種壓抑的毫無生氣的環境中,仍不能泯滅她作為女性、作為人,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她向鄰家的梁生寶示好,她並不是放縱的女人,她只想和一個人好,她內心裡看不起和多人曖昧的翠娥。生活在缺少關懷和愛的家庭,這種渴求是本能而真實的,於是她屈服於姚世傑。然而沒有人從“人”的角度給予她更多的關注和理解,即使是社會主義新人梁生寶,也冷冷地拒絕幫助她走出家門參加群眾和社會活動,她的身上背負著沉重的道德包袱。即使到了1976年,柳青續寫《創業史》第二部時,素芳在王瞎子死前走出家門參加勞動和社會活動,然而由於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沒有文化的素芳想不了那麼遠那麼多,她只能夠想到自己的悲劇來源於封建社會對父親的毒害,她要用勞動來獲得解脫,她精神抖擻地要和弱智丈夫好好勞動好好過日子,她對未來的生活仍舊充滿著希望,這不禁令我們唏噓這個女人對生活那種樸實的渴望和追求。柳青並沒有安排素芳真正追求自己作為女性應得的幸福,她的婚姻也是包辦婚姻,更何況她的丈夫還是一個弱智,這對女性來說是最大的不幸。
作者並沒有安排素芳離婚,徐改霞可以抗婚,劉淑良可以離婚,離了婚的劉淑良還可以找到梁生寶這個大家公認的好小伙,而可憐的素芳仍然沒有尋求幸福的意識,可以說,最基本的女性權利都沒有得到。在徐改霞身上,顯然看到了女性擺脫男性束縛、獨立思考人生的品質。在《創業史》第二部中,柳青用了第六章一整章的內容在講素芳政治上的思想變化而忽略了她作為女性應追求的幸福,這個可憐的女人雖然她走出了家門、參加了勞動、參加了社會活動,然而她自身對於女性的認知仍然是空白,這種解放僅僅是社會解放的一個方面,並不是真正的女性自主的解放。
二、找尋的自我——走向城市的女性形象
徐改霞是柳青最為喜歡的人物角色,柳青常用“咱改霞”“‘我們’的改霞”來稱呼這個迅速成長起來的農家姑娘。這個女子最初是寡婦母親嚴加管教下的見人臉紅的小姑娘,而後斷然抗婚,並能在萬人大會上發言;她一開始對梁生寶一往情深,主動找一切機會向生寶表白,而後清醒認識自己,果斷斬斷情絲進入工廠。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徐改霞思考著愛情、婚姻、事業等相互關係,走出了女性意識覺醒的道路,這種覺醒是真正的女性自主解放、個性解放。可以說,徐改霞身上寄託了柳青對農村女性解放的思考和期望。
徐改霞是創業史》整部作品中抗婚成功的一個,婚姻的自由是女性自主的第一步,改霞對自己的婚姻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她抗婚的緣由並不是其他人所想的因為女婿長得丑,而是她對自己的婚姻有著自己的追求,“要找一個思想前進的、生活有意義的青年,她才情願把自己的命運和他的命運扭在一起”;這個有名的俊女子認為那些貪婪她美貌的人是膚淺的,美貌是男權世界對女性最主要的評價標準,她已經有意識地思考著女性自身的價值;面對秀蘭的婚姻,她有著不同的看法,“一個閨女家,可以拿一切行動表現自己愛國和要求進步,就是不能拿一生只有一回的閨女愛,隨便許人”;對於愛情,她有著懵懂的理解,“不管他男方是什麼英雄或者模範,還要自己從心裡喜歡,待在一塊心順、快樂和滿意”。作者賦予改霞尋找自我的第一步。
在徐改霞創造機會與生寶親近,試探生寶的心思,約見生寶表白,積極主動地追求自己愛情的過程中,她不斷思索著愛情、婚姻與事業的關係,這是女性尋找自我的關鍵,追求愛情而不迷失自己。“生寶和她都是強性子年輕人,又都熱心於社會活動,結了親是不是一定好呢?她想:生寶肯定是屬於人民的人了;而她自己呢?也不甘願當個庄稼院的好媳婦。但他倆結親以後,狂歡的時刻很快過去了,漫長的農家生活開始了。做飯的是她,不是生寶;生孩子的是她,不是生寶。以她的好強,好跑,兩個人能沒有矛盾嗎?”這是多麼深刻的關於女性人生的思考啊,在新的社會中,女性既要走出家門參與社會工作,又背負著傳統女性的家庭職責,社會對女性的要求也在提高,女性是否能處理好新時期帶給自己的挑戰呢,這是真正站在女性的角度所做的實際的思考。
在《創業史》第二部中,為了烘托更為接農村地氣、能下地勞動、能操持全家人吃穿的劉淑良,多次將改霞和淑良進行比較,甚至用“慌慌溜溜”來形容她,但是,正是由於這多次的比較,才更證明了梁生寶對改霞不能忘卻的記憶,在這些詞語里,能看到一個可愛的、積極的、上進的、有著少女情懷、對生寶無限愛戀的真實的姑娘。雖然改霞對梁生寶有著無限的愛戀,雖然在《創業史》創作之時,批判農村女性進城的聲音四起,該文本中也借用王亞梅的話語描述了當時對農村姑娘盲目進城為擺脫貧窮農村生活的做法的批判。改霞作為柳青著力塑造的一位新女性的代表,在大環境的反對聲中,柳青依然安排了改霞進城,這個進城並不僅僅是一段感情的結束,她更是改霞思考愛情、婚姻、事業的結果,是女性真正獨立自主掌握自己命運的開始。“柳青對婦女解放的思考顯然不是把它作為社會解放的一個方面或者社會解放的結果,而應該是真正的女性解放、個體解放、個性解放。”
三、獨立的自我——走出家庭的女性形象
王亞梅在文中的出場並不是很多,只有寥寥幾處,但細讀該文本,卻發現,她總是在關鍵時刻出現,帶著熱情,帶著對是非的分析判斷,雖只是為相關的人物做了陪襯,然而卻是不可或缺的一筆。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柳青用這樣一個女人來傳達正確的思想是深有意味的。王亞梅的首次出場是徐改霞報考棉紡織廠時與之巧遇,王亞梅是青年團縣委的同志,而且是縣上某位負責同志的愛人。改霞報了名,在人群中擠路,王亞梅喊著改霞的名字“從人叢中擠過來”,並且抓住了改霞的手,臉上帶著“喜歡改霞的神情”、“一見如故”拉過她、一隻手搭在她的肩上,“非常熟悉”地詢問改霞的情況,“用手親熱地摸著改霞的肩膀”,還關心地問起生寶的情況,這一系列的描寫,體現她對這樣一個兩年沒見的僅僅下鄉時見過的積極分子的關心,以及作為領導幹部的她對農村事業的關心和熱情,這種積極了解基層情況的工作作風,持續存在於創業史的兩部創作中。她解答了改霞的藏於心中的困惑,改霞豁然開朗,“梁生寶和郭振山在合作化問題上的衝突,就是通過改霞表現的。”改霞認識到了郭振山的狹隘思想,很快覺醒,擺脫了郭振山的影響,放棄報考工廠回了家。改霞自小受著郭振山的影響,從抗婚到進學堂,到參加社會工作,到報考工廠,實際上,作為女性的改霞始終被作為男性的郭振山所引領,她的自主意識的覺醒並不是自主的,而此刻,由於王亞梅的點撥,改霞開始了真正的女性自主解放。
而後,王亞梅作為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次一次出現,總是在關鍵時刻畫龍點睛。在《創業史》第二部中,她作為工作組的幹部為燈塔農業社第一生產隊的婦女隊長起了個郭秋霞的名字,並說這是“老來紅”的意思。雖然這是別人轉述的話,仍然能感受到王亞梅爽朗的性格以及與農民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風。趙素芳終於得以走出家門參加婦女小組學習,“好心腸的亞梅”同志鼓勵她認真學習。王瞎子死了,素芳借埋葬公公的機會痛哭了自己的命運,傍晚時分,王亞梅來看望她,用“親姐姐一般憐惜的眼光看著她”,用“手指纖細白凈的兩手,捉住素芳粗糙結實的兩手”。趙素芳一直處於自卑而迷茫中,得不到大家的理解,這一刻,當王亞梅鼓勵她“日子會過好的”時候,她終於真正開始新的生活。縣委副書記楊國華為啟發教育魏奮,故意設計了電話通知的語言,柳青安排了王亞梅道出了楊書記有意安排的深層含義。
王亞梅的形象隨著一次次出場而逐漸鮮明起來,可以說,直到《創業史》第二部的第二十七章,才看到了柳青塑造王亞梅不可或缺的作用。早在《創業史》第二部第十三章的時候,楊國華教育魏奮時提到“要學會幹革命,不光會寫、會說革命。有些同志硬是幾十年都邁不出這一步。”擔心作為縣委書記妻子的王亞梅誤會他“在下邊同幹部談話時映射書記不深入實際”,此時,書記和書記夫人的工作作風的不同已經彰顯。到了第二十七章,這種對比更加凸顯。王亞梅在楊國華找陶書記談話之前見了楊國華,熱情地談起了梁生寶婚事的情況,而且了解得很詳細,還故意去看了劉淑良,這種特別的關心並不是出於世俗的眼光,而是“完全是從革命工作出發”,這是王亞梅了解基層工作、了解基層幹部的體現;而後進來的陶書記卻只願“坐在辦公室里看文件、聽彙報‘掌握全部’”,脫離基層、脫離實際、偏聽偏信,用原則制約著具體問題的解決。作為生活在陶書記身邊的人,王亞梅看似不經意的出現和家常式的談話卻更加襯托出陶書記的脫離群眾的思想,這種襯托遠比縣委副書記楊國華的襯托對比更鮮明突出。至此,這個女性出場的使命也越來越清晰,身上閃耀著光芒,她並不是隨意出現的普通幹部,而是作為女性幹部出現,她身上有著女性特有的理解、耐心和聰慧,她雖為陪襯,卻總是在關鍵時刻傳達出正確的思想,用一位女性來擔當這樣的角色,這是柳青對女性充分的肯定。女性形象的書寫,為《創業史》增添了主題的張力。
藝術特色
心理描寫
在《創業史》中,故事主要通過敘述人來描繪。這個敘述人是事件的參加者,他在敘述過程中,表明自己鮮明的愛憎,解剖著人物的靈魂,引導著讀者去理解事變的意義,通過敘述人的“形象”,顯示著柳青的風格,通過敘述人的“視點”,揭示各階級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柳青在《創業史》中心理描寫的“視點”,都是單一的。單一視點的心理描寫,要求作者把所描寫的人物內心活動限制在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視線範圍之內,換句話說,即通過某一人物的內視或稱內省、內心獨白和外視來描寫心理活動。柳青往往通過一個幹部、一個農民、一個老婦、一個姑娘、一個少年等的眼光來觀察事物、觀察作品中人物的心靈。生活在蛤蟆灘的人物都在考慮著自己最關心的問題,梁生寶考慮的是如何解決貧苦農民的生活困難,如何反擊自發勢力的進攻,如何使互助組得到鞏固和發展;梁三老漢出出進進,想的是叫兒子聽他的,還是他聽兒子的,郭振山躺在床上想的是“在黨”還是不“在黨”;郭世富走在路上計算著是同互助組比賽,還是不比賽;徐改霞在柿樹院權衡著是與梁生寶結婚,還是去考工廠;王二直杠念叨著什麼叫“天官賜福”;姚士傑謀划著是否借糧食給白占魁和高增榮;歡喜擔憂的是素芳嬸子去姚士傑四合院做工的嚴重後果;韓培生的革命積極性是新式秧田技術如何在拾蟆灘得到實施並且能取得成功。這些都是單一視點心理描寫。
單一視點的心理描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內視”,即直接展示作為視點的人物的內心世界;另一類是“外視”,即通過作為視點的那個人物的眼睛,觀察人物心理活動的外部表現,從而間接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外視”與觀察者的心理活動常常有著密切的關係。《創業史》十二章描寫郭振山在被窩裡的心理活動,在為公還是為私上他內心翻騰著起伏的思想波濤,想得他頭昏,喉嚨堵塞,嘴裡酸苦,心想嘔吐,不吃飯,不喝水,不說話。這些心理描寫大部分是內視。也有一些外視:“有了皺紋的寬額顱上,隆起著拔過火罐的醬紅色圓印;毛茸茸的大鼻孔噴著火焰提的熱氣,嘴唇乾裂了,有胡茬的嘴角上出現了火泡;那雙曾經是光芒四射的大眼珠,現在失去了神采;宏亮如打雷似的嗓子,也嘶啞了——咱們的郭振山,躺在草屋的小坑上兩天了。”這是外貌描寫,也是外視。同時還描寫了觀察者——敘述人和被觀察者——郭振山的心理活動。讀者除了可以看到郭振山痛苦的神態之外,還可以看到敘述人——對郭振山自私自利、卑微靈魂的嘆息。
單一視點心理描寫外視的視線,不僅能引發折射,還能引發反射。通過觀察者對他人或自己的外部表現的觀察,來反映他人或自己的心理就是折射。通過觀察者所觀察到的人物、景物來反映觀察者本人的心理就是反射。反射也是一種外視。改霞媽對梁生寶有成見,她說“梁生寶不是人,胡騷情”並且提出荒唐的要求:“能把生寶開除出團,‘我’就放心哩。”連生寶走路的步態,她看了都討厭,甚至說“要是改霞嫁了生寶,‘我’就要尋死。”這反映了改霞媽狹隘的、卑微的內心世界。
多視點心理透視法:改霞與生寶的愛情糾葛之所以不那麼順暢的根本原因,是郭振山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和由此出發動員改霞進工廠的主張。從第二章開始,改霞要和生寶光明正大地談戀愛,但是,就在這時候,郭振山影響了她,使她產生了“郭振山對呢?還是梁生寶對呢?”那樣尖銳的疑問,使她同生寶攤牌的決心一再推退。在第五章中,改霞下決心同生寶攤牌了。作者寫出了改霞心理活動過程:改霞帶著女性共有的“畫眉深淺入時無”的天賦心情,抬起梳得油亮的頭,一面向生寶的草棚院繚望,一面走出了田問小道,踏上了從黃堡到峪口鎮的馬路,蔑視人們對她的議論,擺脫掉孫水嘴對她的糾纏,考慮著郭振山對她的關心,等待著梁生寶的到來,焦急、憤慈、傷心、流淚,愛情是多麼細膩、使人多麼苦惱的事情啊。她和生寶終於見面了。不過,她選擇談話的時間、地點和與此有關的兩人的情緒都不很有利。
談話的地點是馬路邊人家用以照料菜地的一個稻草庵子,時間是在白天,談話時生寶正忙著進山,有萬還等著他辦事,而她從反面提問題的方式又增加冷漠的氣氛,導致了“稻草庵會面”的失敗。這是梁生寶和徐改霞愛情生活中出現的一次重大挫折。在這裡,郭振山設置了一時所覺察不出來的障礙,形成了一種以特殊形式出現的政治鬥爭。直接心理描寫補充了描寫了郭振山可鄙的心理。接著作為視點的改霞,離開了這個待定的場景(“視點的消失”),又找到了新的視點——梁生寶(“視點的轉換”)的心理活動:梁生寶在同改霞談僵后,心中很不暢快,但他卻努力克服自己的情緒,努力把自己的心思,集中到進山準備工作中來。然而,感情卻是比較複雜的東西,梁生寶雖然有比較強的自我控制力,但要立刻克服這種感情上的不暢快,顯然是做不到的。所以,他在買鍋的時候,一向考慮問題比較細心的生寶,反倒不如一向比較粗心的有萬考慮得周到了。這種轉換視點即先以徐改霞為視點,再把視點轉間梁生寶,對郭振山與梁生寶的矛盾作了補充。
敘述干預
作者為了使讀者理解“中國農村為什麼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和這次革命是怎樣進行的”這兩個問題,柳青在《創業史》採用了以故事框架為主而敘述干預穿插其間的方法,正如柳青所說的:“為了使讀者不至於模糊作者的觀點,只好在恰當的地方加上作者的評論,使思想內容更明顯,更強烈一些。”這一創作手法,既避免了由於作者聲音過多而出現打斷故事進程的情況,也保證了作者所追求的政治目的,因此柳青宣稱這樣的寫作手法是他自己探索出來的。
《創業史》通過敘述干預的運用,很好地解決了“現實”與“理想”被割裂的難題。《創業史》中的敘述干預主要有三種形式:抒情、議論和時政引語。在《創業史》文本中,最基本的功能是指明故事的發展方向,表明作者的態度,直接引領讀者的接受和認同。這體現在最開始以幾句畫龍點睛的話對整章內容進行預先評述的章節中。例如第15章的第1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為這一章出現的梁生寶和徐改霞由於志向不同最終分道揚鑣埋下了伏筆,而作者對於徐改霞的暗貶之意也隱含其中。
《創業史》雖然是關於中國農村合作化的史詩性作品,但它還可看作是一部成長小說,即講述作為社會主義農村新主體、新形象的“梁生寶”的成長曆程的小說,在這個意義上的敘述干預,就有了對梁生寶主體生成過程輔助解釋的作用。在第30章中,當梁生寶和徐改霞單獨相處的時候,徐改霞向梁生寶表明心意,但最終梁生寶以極大毅力抵制了這種誘惑。對於柳青來說,他一方面要表現梁生寶心情的轉折變化,另一方面要對讀者做出交待:為什麼梁生寶能克服情慾?敘述干預在此擔當了向讀者解釋梁生寶如何一步步成為黨的“意志”的肉身形象的功能,因此該小說插入了“第一次親吻一個女人,這對任何正直的人,都是一件人生重大的事情啊。共產黨員的理智,在生寶身上克制了人類每每容易放縱感情的弱點”的話。這兩句話加上,隨後帶出的梁生寶的內心思考,在該作品里既能夠給讀者完整地呈現梁生寶的心理成長,還增加了人物轉變來由的可信度。相比於在該文本內部實現的功能,敘述干預的作用,在於通過時政引語勾連了文學和政治。《創業史》的不同是直接出現的農業政策文件或國家領導人的相關指示。例如在第一部的結局中,有毛澤東的批語、中共中央的決議等。
《創業史》中的時政引語是保持了自身特色、作為鑲嵌體裁進入小說而成為“雜語”式的敘述干預。它的結果是在文本內部形成了一種奇妙的“互文性”,即中國國家農業政策和《創業史》故事內容相互滲透、相互對照,這種方法把抽象而又遙遠的國家政策與形象的小說故事完整地結合了起來,兩者共存於一個文本。
2019年9月23日,《創業史》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創業史》當中成功地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
——馮牧(文學評論家)
《創業史》中的人物都是有個性的,精神面貌輪廓是清楚的。而這些人物所以給人留下如此顯明的印象,是由於他們都具有這一歷史時期的顯明的時代色彩和突出的階級特性。
——朱寨(新文學評論家)
梁生寶是“歷史、時代、現實和理想”的結晶,這些英雄形象的真實的性格內容,既高唱著豪邁的語言,雄壯的調子,又顯示了鮮明的色彩,成為鼓舞和教育人民的榜樣。
——李希凡(中國作家)
《創業史》的命名,顯現了它的史的特點,而史的特點,大家通常也稱作史詩的特點。史詩的特點,一般是指文學作品從藝術上概括歷史生活的深度與廣度而言。
——何文軒(中國作家、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