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
漢語漢字
萊,漢語常用字,讀音lái,最早見於先秦時代。基本含義為草名,即藜;引申含義為蘿蔔的別稱,萊菔。
萊的常用組詞為萊茵河。包含萊的常用成語為萊駒為右。
萊 lái ㄌㄞˊ
1. 藜。
2. 〔~菔〕蘿蔔的別稱。
3. 古代指郊外輪休的田,亦指田廢生草:「政煩賦重,田~多荒」。
“萊”始見於《說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字形1)。漢代文字作圖1。“萊”的異體字是“萊”。“萊”是由“艹”和“來”組成的。“萊”是形聲字。“草”字旁表義,指草本植物。“來”讀lái,表聲。本義是指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間、路邊、荒地、宅旁等地,為古代貧困者常食的野菜。《詩·小雅·南山有台》中說“南山有台,北山有萊。”這裡說的便是“萊”字的本義。引申泛指雜草。《周禮·地官·山虞》中說“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這裡指除草。又可指草屋,也用作地名。
字形對比
萊
〈名〉
● ● (形聲。從艸,來聲。本義:草名。即藜)
● ● 草名,又名藜 [lamb’s-quarters]。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間、路邊、荒地、宅旁等地,為古代貧者常食的野菜
萊,蔓華也。——《說文》
南山有台,北山有萊。——《詩·小雅·南山有台》
● ● 郊外休耕的田 [unrotated land]。如:萊田(荒地)
● ● 古國名 [Lai state]。今山東省黃縣東南有萊子城即古萊國舊址。如:萊夷(古國名。殷周時分佈在今山東半島東北部。魯襄公六年為齊所滅)
● ● 姓
萊駒為右。(萊駒作晉侯的車右武士。)——《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動〉
● ● 長滿雜草 [overgrow with weeds]
萊五十畝。——《周禮•遂人》
萊,野也。——《越絕書•吳內傳》
田卒污萊。——《詩·小雅·十月之交》
● ● 除草 [weed]
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周禮•地官·山虞》
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韻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l | əɡ | |
王力系統 | 之 | l | ə | |
周法高系統 | 之 | l | əɣ | |
李方桂系統 | 之 | l | əɡ | |
兩漢 | 西漢 | 之 | ||
東漢 | 之 | |||
魏 | 咍 | əї | ||
晉 | 咍 | əї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皆灰咍廢 | əi | |
北魏後期北齊 | 皆灰咍廢 | əi | ||
齊梁陳北周隋 | 灰咍廢 | əi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l | ɑ̆i | |
擬音/王力系統 | l | ɒi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l | Ai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l | əi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l | ậi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l | əi |
韻書集成
字形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萊 | 萊 | 蟹 | 平聲 | 咍 | 來 | 開口呼 | 一 | 次濁 | 落哀切/洛代切 | lAi | |
賚 | 蟹 | 去聲 | 代 | 來 | 開口呼 | 一 | 次濁 | 洛代切/音來 | lAi | |||
集韻 | 止 | 平聲 | 之 | 來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陵之切 | lie | |||
蟹 | 平聲 | 咍 | 來 | 開口呼 | 一 | 次濁 | 郎才切 | lɒi | ||||
蟹 | 去聲 | 代 | 來 | 開口呼 | 一 | 次濁 | 洛代切 | lɒi | ||||
韻略 | 平聲 | 咍 | 郎才切 | |||||||||
增韻 | 平聲 | 咍 | 郎才切 | |||||||||
去聲 | 代 | 洛代切 | ||||||||||
中州音韻 | 來 | 陽平 | 皆來 | 來 | 次濁 | lai | ||||||
中原音韻 | 平聲 | 皆來 | 郎台切 | |||||||||
洪武正韻 | 來 | 平聲 | 六皆 | 來 | 來 | 次濁 | 郎才切 | lai | ||||
來 | 去聲 | 六泰 | 來 | 來 | 次濁 | 洛代切 | lai | |||||
離 | 平聲 | 三齊 | 鄰溪切 | |||||||||
分韻撮要 | 來 | 陽平 | 來 |
《卷一》《艸部》 洛哀切(lái)
蔓華也。從艸來聲。
說文解字注
蔓華也。
今釋艸作釐、蔓華。許所見作萊。小雅北山有萊之萊。未知卽此與不也。經典多用為艸萊字。
從艸來聲。
洛哀切。一部。籒文作。
《申集上》《艸字部》
《唐韻》洛哀切。《正韻》郞才切。?音來。《說文》:蔓華也。《玉篇》:藜草也。《詩·小雅》:北山有萊。疏:萊,草名。其葉可食。
又《周禮·地官·縣師》:辨其夫家人民田萊之數。註:萊,休不耕者。郊內謂之易,郊外謂之萊。
又《周禮·地官·山虞》: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註:萊,除其草萊也。《詩·小雅》:田卒污萊。註:萊,草穢。
又地名。《書·禹貢》:萊夷作牧。《齊語》: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註:東萊,齊東萊夷也。
又山名。《山海經》:萊山,其木多檀楮。
又姓。《孟子》:苦伊尹、萊朱。《趙岐注》:萊朱,湯賢臣仲虺是也。《左傳·文二年》:萊駒為右。
又《韻補》:音黎。郭璞《遊仙詩》: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臨泉揖淸波,陵岡掇丹荑。
又《廣韻》落代切。音賴。義同。
《爾雅》作釐。
蓬萊、萊菔、萊舞、燔萊、蒿萊、草萊、萊婦、污萊、寇萊、洿萊。
老萊娛親、懸圃蓬萊、滿目蒿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