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萬里長城的結果 展開
萬里長城
黃君璧 1980年作萬里長城立軸
《萬里長城》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黃君璧的作品。
《萬里長城》的尺寸為:187×92cm。畫作上的鈐印為:“黃君璧、君翁日利長年、白雲堂、劉太希印”。
《萬里長城》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黃君璧的作品。
《萬里長城》的尺寸為:187×92cm。畫作上的鈐印為:“黃君璧、君翁日利長年、白雲堂、劉太希印”。作者落下的款識是:未知。題識:1.丁丑(1937年)冬曾作居庸關之游,途中所望萬里長城,得有草稿。今偶檢畫篋,見而作此。庚申中秋前二日並記於白雲堂,八十三叟黃君璧。2.(劉太希題)長城飲馬草離離,海色殘陽影斷霓。俯仰千秋供一笑,六王如夢祖龍非。劉太希題。
1936年冬、1937年春之交,黃君璧與高燕如北游明十三陵,越居庸關,登八達嶺長城,一路寫生。是次首登萬里長城,一覽北國風光,地形山貌,銘記於心,而盡入畫囊。現今能見到黃君璧最早以長城入畫的作品是1937年春所作,題“丁丑春遊南口長城所得之稿”,翌年由徐悲鴻題跋其上。其次,1938年春於渝州再畫,此時抗戰軍興,遂有“今後不知何日方得復登”之感慨,而這也成為他一個未了之心愿。后歲月荏苒,黃君璧輾轉遷移,長城寫生畫稿亦常隨身,時檢畫篋,而有新作。他去台灣后,於1963年間檢拾行篋,見長城畫稿,遂作《飲馬長城》,長城已成為黃君璧山水畫中一種特殊的題材。本幅為1980年所作,為所見此一畫題中作畫時間最晚、尺幅最大的一幅。
萬里長城 立軸 設色紙本
1936年秋黃君璧寫成《國畫與寫生》一文,中間寫道:“吾國繪事固以‘不著跡象’為高,然必先從規矩入手,而循至於不落跡象,如王安節所云‘有法之極歸於無法’,故不求表面之酷似,唯騁心游目於物象之外,是為‘抽象寫生’,顯出畫面上超脫與縹緲之極致。”此幅與1937年春所作《長城》構圖極似,當是對臨寫生稿所作。從“抽象寫生”概念來看,他不求對長城的真實描繪,只求游心在所描繪的長城之中,以筆墨規矩寫所目所游之物象,寫出他想象的境界。以此證之,《萬里長城》即是“抽象寫生”之大作,他以高簡樸拙之筆寫長城,寫出長城的巍峨雄姿和磅礴氣勢,傳統技法與寫生所得在畫中結合地渾然無跡。
黃君壁(1898—1991),當代國畫大師黃君壁先生,西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生於廣州市。原名允瑄,字君壁,號君翁,祖籍廣東南海西樵人。先人世代經商,父親仰荀公經商之餘,平日更喜愛欣賞收藏古玩字畫,這對君翁一生影響至大。幼承庭訓,聰穎過人,1914年(民國三年)矢志繪事,書法兼貫中西,1923年(民國十一年)於廣東全省美展榮獲大獎后,正式投入國畫創作歷程。
1950年(民國三十八年)之前的三十多個年頭可稱之為黃大師的“初學時期”,大師此期東登泰山,西窺劍閣,過三峽、探黃山,遊歷全國大小名山大川,廣結藝文名流,學習鑒賞,勤摹名跡、朝乾夕碣,戰戰兢兢,所作作品正如所謂“合乎規矩而不濃膩”,筆墨清新,布局雋雅,自成一家,令人愛不釋手。1950年(民國三十八年)大師抵台後旋被聘請為省立(今改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兼主任,至1972年(民國六十年)退休為止凡二十二年,此期作育英才無數,樹立了台灣藝術教育的新導向;期間又為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女士禮聘為其個人國畫教師。並屢獲國內外之邀,代表我國出國講學及展覽達數十次,載譽國際,足跡遍及亞、歐、美、非四大洲,對文化藝術宣揚貢獻卓著;曾榮獲教育部第一屆中華文藝獎美術部首獎,及藝術界致贈的“畫壇宗師”匾額等殊榮。飽賞世界奇山大河,飫覽中外名勝古迹之餘,胸懷愈富、手眼愈熟,所作作品窮理盡性,氣熱磅礴,雄吞河嶽,筆墨淋漓,絢麗至極,一代畫壇宗師名望遠播亦寫下我國藝術史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