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門

箕門

箕門,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在大腿內側,當血海與沖門連線上,血海上6寸。布有股前皮神經,隱神經和大隱靜脈,股動、靜脈。主治小便不利,遺溺,鼠蹊腫痛,陰囊濕癢等。直刺0.5—1寸,避開動脈。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簡介


● Jīmén SP11
● 來源:《針灸甲乙經》
● 歸經:足太陰脾經
● 功效:健脾滲濕,清熱利尿

穴名釋義


● 箕,簸箕。門,門戶,出入通達之處。取穴時,兩腿張開席地而坐,其形如箕。穴在大腿內側,左右對稱,恰似箕之門戶,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股前區,沖門穴(SP12)直下6寸,長收肌和縫匠肌交角的動脈搏動處。
● 沖門穴(SP12)精準定位:在腹股溝區,腹股溝斜紋中,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

簡便取穴

● 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與沖門(SP12)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
本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其中,恥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上髁上緣為18直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股內側肌。
● 淺層布有股神經前皮支、大隱靜脈的屬支;深層有股動、靜脈,隱神經和股神經肌支。

主治


● 腹股溝腫痛,腹股溝淋巴結炎。
● 男科疾病,例如睾丸炎,性功能減退。
● 小便不通,遺尿,五淋。
● 下肢麻木,小兒麻痹後遺症。

操作


治療操作

● 避開動脈,直刺0.5~1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揉,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艾炷灸3~7壯。

古籍摘要


● 《針灸甲乙經》:箕門,在魚腹上越兩筋間,動脈應手,太陰內部,足太陰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 《針灸大成·卷六》:主淋,小便不通,遺尿,鼠鼷腫痛。

常用配伍


● 配然谷、行間,治淋證。
● 配氣沖、太沖,治腹股溝腫痛。
● 配合陽、三陰交,治帶下。
● 配中極、三陰交,治陰囊濕疹、小便不利。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
● [4] 劉乃剛。超簡單取穴不出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