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

信仰馬列主義並做出重大貢獻的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

無產階級革命家指信仰馬列主義,具有革命思想,從事革命工作,並做出重大貢獻的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

楊秀峰


楊秀峰(1897~1983)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又名楊秀林,1897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生於河北省遷安縣楊團堡村,1983年11月10日在北京逝世。楊秀峰1915年畢業於河北省立灤縣師範學校。1920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先
后在江西省鄱陽中學、河北省立通縣女子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學校、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校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楊秀峰曾受到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1919年“五四”運動時,他與進步學生一起積極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鬥爭。1929年赴法留學,次年在法國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他因參與領導了中國留法學生和華僑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遊行示威,被法國反動當局驅逐出境。嗣後,他輾轉比利時、德國、英國,參加當地共產黨中國語言組工作,並赴蘇聯學習。楊秀峰1934年回國后,曾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大學、東北大學、天津河北法商學院任講師、教授。他在任教期間,向青年學生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主張;自編教材,開設馬列主義課程,講授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他以《歷史動力學說之檢討》為題,在北師大校刊上發表的學術論著,曾發生了較大的影響。1935年“一二·九”運動時,他站在抗日救國鬥爭的前列,組織抗日救國團體,被譽為“紅色教授”,並因此遭到反動文人的圍攻和國民黨警察特務的追捕。1937年“七七事變”后,楊秀峰投筆從戎,帶領學生深入農村,組建冀西抗日游擊隊,開創革命根據地,在華北教育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建國初期,楊秀峰先後任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華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職。他在抗日戰爭時期,以極大的熱情,關心並領導教育工作,使根據地的教育事業得到恢復和發展;他創建了河北抗戰學院,還曾兼任過冀南行政幹部學院院長、晉冀魯豫邊區行政學院院長、晉冀魯豫邊區抗戰學院院長,吸收了大量知識分子,為抗日戰爭造就了一批中堅骨幹。抗日戰爭勝利后,他又親自籌建北方大學,為解放戰爭培養了一批幹部。在他擔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期間,採取了多種措施恢復和發展河北省的教育事業。1952年楊秀峰任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1958年高教部與教育部合併為教育部,他任部長、黨組書記。他還兼任國務院文教辦公室副主任。1956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他在長達14年擔任高教部、教育部部長期間,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參與了教育工作的重大決策,貫徹了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為發展、改革和提高人民教育事業,為逐步建立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體制、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為培養大批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科學知識的建設人才等,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楊秀峰在教育工作實踐中,十分注意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在培養人才上,他注重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他恪守教育的科學規律,堅持學校以教育、教學為中心;尊重教師,重視貫徹知識分子政策。1961年以後,他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曾先後主持起草了《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並在貫徹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中,對教育事業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使中國的教育事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楊秀峰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劉志丹


劉志丹(1903-1936)陝西保安(今志丹)人,1903年生。中在學讀書時,曾參加社會科學會等進步團體,進行革命活
動。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入黃埔軍校學習。畢業后回西北,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政治部組織科長和第四路軍政治處處長等職。積極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的戰爭。大革命失敗后,他奔走於湖北、安徽、陝西等省,從事組織起義的工作。
1927年任共產黨主辦的西安中山軍事學校教官,積極參加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於1928年與謝子長等領導渭華起義,成立了西北工農革命軍,任該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29年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書記。“九一八”事變后,與謝子長組織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任副總指揮兼參謀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他組織了西北反帝同盟軍,任副總指揮及參謀長,後來,反帝同盟軍改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支隊,劉志丹歷任副總指揮、總指揮等職。1932年,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改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先後任副總指揮、總指揮、參謀長等職,創建了陝甘革命根據地。同年冬,將陝甘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任軍長。1934年任陝甘邊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學校校長。
1935年春,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總指揮。同年秋,與長徵到達陝北的紅二十五軍會合后,組成紅十五軍團,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還擔任瓦窯堡警備司令、北路軍總指揮和紅二十八軍軍長。
劉志丹長期堅持正確路線,同“左”傾冒險主義錯誤進行堅決鬥爭。不顧誣陷打擊,頑強堅持陝北根據地的建設使陝北成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會合點,對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劉志丹受到機會主義分子誣陷,被關押起來。毛主席、黨中央到達陝北,劉志丹才得到釋放,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任、北路軍總指揮、紅二十八軍軍長等職。1936年4月,劉志丹率部隊東征,率領紅軍抗日先鋒隊東渡黃河,對日作戰時,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遭國民黨反動派阻擊,英勇犧牲。

胡耀邦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之一。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
胡耀邦
胡耀邦
會總書記(1981~1987)。湖南瀏陽人。1930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11月去江西、湖南交界處的革命根據地工作。1933年1月調到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工作,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擔任反帝擁蘇總同盟青年部長、宣傳部長,中國共產青年團蘇區中央局秘書長。1934年參加長征。到達陝北后,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長、組織部長。抗日戰爭時期,先後擔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副主任、大隊政委,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抗日戰爭勝利后,歷任冀察遼軍區代理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察冀軍區第四縱隊、第三縱隊政治委員,參加保衛張家口、解放石家莊等戰役;后調任第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參加領導了解放太原、寶雞等戰役。1949年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共川北區黨委書記、川北行政公署主任。1952年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1957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後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65年兼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和陝西省委第一書記。文化大革命期間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1975年恢復工作,擔任中國科學院黨組織的領導人,針對江青反革命集團對科學工作的破壞進行整頓,在1975年冬和1976年再一次遭到錯誤的批判。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后,從1977年3月起先後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央組織部部長。1977年8月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新被選為中央委員。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隨後兼任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秘書長等職。他組織和推動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重新確立中共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做了理論準備;組織和領導了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的大量工作,使大批遭受冤屈和迫害的領導幹部、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得到平反昭雪、恢複名譽;重視調動八億農民的積極性,主持制定和執行了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推動了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於黨的工作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所實現的偉大轉變,對於各條戰線清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流毒和影響,恢復正確的政策和適應新情況制定新的政策,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為恢復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同其他一些國家共產黨的關係,為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作出了努力。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1982年9月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中央作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的報告。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按照十二大通過的黨章不再設中央委員會主席這一職務)。1987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同意胡耀邦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的請求。1987年11月當選為中共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去世后葬於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