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化增長
貧困化增長
貧困化增長是某些特定發展中國家發生的情況,它的含義為:當一國由於某種原因(一般總是單一要素供給的極大增長)使傳統出口商品的出口規模極大增長,其結果是不僅導致該國貿易條件的嚴重惡化,該國國民福利水平絕對下降。
林德特指出,貧困化增長是指“擴大一國貿易意願的增長可以導致該國貿易條件如此嚴重的惡化,以致使該國的境況變得更差”。可以看出,從一定程度來說,貿易條件的變化是衡量一國是否存在貧困化增長的“顯示器”。巴格瓦蒂從國家層面上闡述了一國出現貧困化增長的必要條件,但滿足以上條件並不必然造成貧困化增長。也就是說,以上四條件是一國出現貧困化增長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貧困化增長的本質是經濟增長后,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以及要素貿易條件的全面惡化,從而造成福利水平的下降。
貧困化增長模型
貧困化增長發生的前提有三:一是該國的商品出口在世界市場上佔有較大份額;二是該國生產能力的增長主要集 中在出口部門;三是國際市場對這種商品的需求彈性較低。顯然,對於一個發展中大國的開放經濟來說,這三個條件是基本符合的,因而更加需要警惕出現經濟的貧困化增長。
因此,一方面承認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及其在工業化初期所承擔的重要“引擎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基於比較優勢的長期發展所產生的後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將發展中國家建立在資源和勞動力比較優勢上的外貿結構稱之為弱性非均衡式的,即相對於發達國家以高級要素密集度為主的相對或絕對強勢的非均衡外貿結構,發展中國家始終只能處於世界經濟“外圍”的弱勢、從屬甚至是依附的地位,並且難以繼續通過比較優勢戰略形成追趕和超越發達國家的充分動力。
巴格瓦蒂認為,之所以發生貧困化增長,其原因在於技術進步或要素積累增加所導致的實際產出的增加有可能使價格貿易條件不利於正在增長的國家。而且價格貿易條件惡化所造成的損失會超過產出增加所帶來的收益,最終使該國的境況不如從前。同時,他認為,貧困化增長的出現是一種極特別的現象,它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①經濟增長必須是偏向出口部門的;②外國對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必須是缺乏彈性的,以致出口供給的擴大一定導致出口價格的迅速下跌;③該國必須是一個貿易大國,這樣其大幅度的出口擴大必然導致該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④該國經濟嚴重依賴對外貿易,貿易條件的大幅度惡化才有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福利的絕對下降。
貧困化增長最初是由布雷維什和辛格提出的,後來印度經濟學家巴格瓦蒂將貿易條件和經濟增長聯繫起來研究,其基本涵義是:大國經濟增長引起貿易條件嚴重惡化,以致社會福利下降程度遠遠高於人均產量增加對社會福利的改善程度,最終會出現越增長越貧困的結果,因此又叫做“悲慘的增長”。 1991年,彼得·林德特在《國際經濟學》中歸納了貧困化增長的三個前提條件,國內學者王如忠(1999)補充了另一個必要條件:一是該國必須是貿易大國,因為只有貿易大國的進出口數量變化才會影響世界商品價格:二是該國必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際貿易。因此貿易條件的下降對福利關係重大,足以抵消因為能供應更多商品而取得的利益;三是國外對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必須是無價格彈性的。因此出口供給的擴大會導致價格的猛跌;四是國民經濟的增長必須是偏向於出口的。
判斷一國是否出現貧困化增長的最主要依據就是貿易條件,貿易條件又稱貿易比價或交換比價,是指一國在對外貿易中,出口一單位商品(價格、購買力、要素)所能換回的進口商品(價格、購買力、要素)之間的比率。貿易條件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貿易條件能反映出該國的價格優勢和競爭能力的變化趨勢。實際中常用的貿易條件有四種不同形式: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單要素貿易條件以及雙要素貿易條件。
《國際經濟學》
國民經濟統計
無庸質疑,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這就符合了貧困化增長的前提條件之一。
一般來說,國家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對外貿的依賴程度;大國的外貿依存度比較低,小國的外貿依存度比較高。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經濟越來越依賴於外貿的增長。自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就高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直接表現為外貿依存度不斷攀升,伴隨著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貿易規模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在急劇增大。200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對外貿的依存度高達70%,如此高的外貿依存度表明中國的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
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遠遠高出其他國家。據統計,從1995年到2004年,美國、日本的外貿依存度大體穩定在14%-20%的範圍內。印度大體穩定在20%-40%之間。直到2004年才超過40%:而同一時期,中國外貿總額卻連創新高,外貿依存度連連攀升,遠遠高於上述經濟發達的大國和發展中國家。以2004年為例,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高達69.8%,遠遠高於美國和日本的19.99%和23.37%,甚至比印度這樣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外貿依存度也高出近兩倍。因此可以認定中國的這種現狀符合貧困化增長的前提條件之二。
現在中國大多數中小企業出口的現實狀況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要出口品,如食品、紡織品等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並且在一段時期內由於自身條件和國際環境的限制,不會改變這種出口商品結構。這些產品的共同特點是競爭激烈,需求價格彈性小,且進入門檻低,容易引起供給過剩和無序競爭。以紡織品為代表,東亞、南亞、拉美的發展中國家都是中國輕紡產品的強大競爭對手或潛在競爭對手,在他們產品的替代壓力下,中國出口的急劇擴張必將導致出口價格的下降,近幾年愈演愈烈的紡織品貿易爭端和反傾銷調查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中國部分出口商品已面臨需大幅降低出口價格以增加出口數量的局面,即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符合貧困化增長的條件之三。
根據國際經濟學理論,增加出口、國內投資、政府支出對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拉動作用,人們形象地稱它們是拉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三套馬車”。
1990年以前。中國實行的是進口替代政策,1990年以後實行的是出口導向政策,后一戰略是受重商主義思想影響的“重出口而輕進口”的戰略,通過擴大製成品出口來帶動經濟發展。實現工業化,國家採取各種措施擴大出口。這表現為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GDP增長率保持在8%左右,而出口增長率除1996年、1998年增長不明顯外,其他年份的出口額增長率均超過GDP的增長率(見表1),出口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言而喻,符合貧困化增長的前提條件之四。
鑒於中國對一些戰略性資源產品的進口依賴程度的持續提高,且由於資源的稀缺性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世界重要資源的價格不斷攀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為了穩定進口資源價格,應該通過進口渠道多元化,擴大進口渠道,以及運用國內資源開發項目,增強與資源供應方“討價還價”的能力,規避進口價格指數的進一步攀升;另外中國是初級產品的進口大國,同時又是某些初級產品的出口大國,因此,利用商品期貨市場可以有效規避國際初級產品市場的價格風險。
國民經濟增長速度
除了對產業結構、貿易戰略的調整之外,針對目前廣泛存在對國際貿易產生不好影響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國貿易條件惡化的跨國公司轉移價格、企業惡性競爭等行為。政府應有相應的法規或政策加以約束和制裁。如推動在反不正當競爭方面的立法,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推動各類企業包括外貿企業的兼并重組,避免重複建設,形成規模經營優勢,使企業不以價格手段而採取綜合競爭手段進軍國際市場等。充分利用世貿組織所允許的各種手段保護中國產業的利益,真正發揮關稅的保護職能和改善貿易條件的功能。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要改善中國的雙要素貿易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是必經途徑。勞動生產率水平低下同中國欠缺有技能的勞動力有著直接的關係。加強對勞動力的培訓,尤其是專業技術教育,以及加強對傳統產業員工的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改善要素貿易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