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山街
斗山街
斗徠山街位於歙縣城內,因依靠斗山得名,為文化歷史名城一級保護區。徽商故里斗山街,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的旅遊文化景點。建於明清時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見的木盾牌坊一“葉氏貞節坊”等等,猶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向你娓娓講述著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鋪成的路面狹長,悠遠,宛如再現戴望舒筆下的“雨巷”。
象所有的古巷一樣,歙縣的斗山街巷道隱藏著太多的幽暗凄迷。風韻跟漁梁老街的平靜悠閑有著明顯的區別。斗山街跟中山巷、打箍井街都是有名的古街巷。據說斗山街之名得於所依之山,因七丘相連,狀如北斗七星排列,稱為斗山。千年蛤蟆井
斗山街風景
在這些幽深的巷道兩邊,就是徽商留下的老房子。老房子以天井為中心,內向封閉組合。那麼多高大的馬頭牆摩肩接踵,擠得很近,卻互相錯落,互不壓制。當地人說,這樣的老房子是為了防盜,還有暗室生財的迷信。細細想想,可能跟徽商經常出外有關,高牆深庭,少了一份擔憂。楊家大院天井
徽商常年徠外出,同家人聚少離多。可以想象,每一次徽商外出,身後的婦孺都會是淚眼滂沱。徽商用辛苦賺來的銀子構築高高的馬頭牆,給留守的婦孺一點踏實的安慰。其實也是給自己一個“重利輕別離”的理由。
斗山街
留守在家裡的婦孺必須無奈的接受這樣的現實。在徽商曾經的深宅大院斗山街做管理員的程麗萍,還特意讓記者去看至今矗立在新安江上的明代紫陽橋,她說,站在紫陽古橋高大的橋洞面前,說不定能感受到當年送別徽商的孺人空洞的眸子,那裡寫滿了無奈,也寫滿了寬容。婦人們唯一的期冀和能做到的是,在丈夫經商獲利之後,用他們捎回來的銀子,建造富貴豪華的房屋,滿足一點點短暫的虛榮。有頭腦的,就會督促後代,苦讀文章,以換取功名。
斗山街景觀
斗山街上的楊氏建築,就是一個典型的寫照。楊氏先祖世代為官,住宅佔地700平方,氣派非凡。而那些沒有謀取功名的徽商後代,只能在嚴格的營造法規下,利用種種隱喻的手法,暗示和期求四季平安和幸福吉祥。總之是各有各的法則。這樣以來,斗山街就成了一個紛繁複雜的社會,它把徽商和官員的住宅和風格氣度融為一身,卻又互相輝映,互相補充,不能不說這是徽商文化巧妙的反映。住在這個古巷深宅里的徽商,當初各懷心事,然後又隨歲月湮滅。只留下這樣的舊物,讓後來的人窺視和揣摩。
岳飛飲馬處
然而古街巷終究難以避免歲月的侵蝕啊,有的豪門富宅已成陋室空堂,但長街幽巷,依然深藏著古井迴廊。一代徽商遠去了,留下了這段璀璨的古巷,讓有機會前來的人,了解這段苦澀又輝煌的歷史。站在古巷的盡頭,突然心生落寞。去的時候沒趕上下雨。而這樣的古巷是適合下雨天來感受的。
綿綿不斷的細雨中,獨自撐傘走過,然後駐足傾聽,宛如有細碎的腳步聲逐漸走近,又遠去,一定會讓人泛起無邊的嚮往。好像徽商發黃的照片,在眼前飄來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