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葉癲癇

枕葉癲癇

枕葉癲癇是一種可以出現在任何年齡,以單純部分性發作和繼發全身性發作為特徵的癲癇。臨床分為原發性枕葉癲癇與繼發性枕葉癲癇。原發性枕葉癲癇,多見於4~8歲兒童,發病率較高,無腦器質性損害,有自愈傾向。繼發性枕葉癲癇可見於任何年齡段。原發性枕葉癲癇病因不明,繼發性常繼發於先天性腦發育異常、腦損傷、腦出血、腦腫瘤、腦寄生蟲病等。一般認為兒童枕葉癲癇的發病與遺傳有關。臨床發作包括視幻覺、視盲、視錯覺、強制性眼球偏轉、陣攣及震顫、反覆眼瞼閉合、眨眼、意識障礙等。常用抗癲癇葯治療,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本病對患者軀體、心理和社交功能均有不良影響。原發性有自愈傾向,繼發性經積極治療可改善癥狀。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或內科、癲癇專科

病因


● 原發性枕葉癲癇病因不明,繼發性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皮質發育障礙
● 腫瘤
● 腦外傷
● 腦血管病
●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 寄生蟲
● 遺傳代謝性疾病
● 藥物

癥狀


● 本病主要表現為視覺發作,如盲點、黑矇、偏盲,閃光、火花和光幻視等。可有視錯覺,如單眼復視、視物變大或變小、變近或變遠、圖形扭曲等。偶見複雜視幻覺或豐富多彩的場景。
● 運動發作可為強直或陣攣性眼或頭眼向對側偏斜,眼球陣攣或眼球運動偏斜,眼瞼跳動等,可有身體擺動感、眩暈感、耳鳴、頭痛或偏頭痛。

檢查


● 需要做腦電圖、CT、磁共振成像等確診枕葉癲癇。

腦電圖

● 可見癇樣放電,最具特徵性的是棘波、尖波、棘-慢複合波,尖-慢複合波和發作性節律波。

頭顱CT、磁共振

● 有助於明確癲癇病因。

診斷


● 根據發作性視覺癥狀、運動發作,結合腦電圖、CT、磁共振成像可診斷。
● 發作性視覺癥狀、眼部的非視覺癥狀及擴散癥狀是診斷枕葉癲癇的重要依據。
● 發作期腦電圖變化常顯示區域性(常涉及到顳葉和頂葉)而不是局灶性癇樣放電。
● 顱內腦電圖記錄可證實枕葉異常放電的起源。
● CT可發現腦部病變。
● 磁共振成像能發現枕葉皮層局灶性增厚、灰質異位、多小腦回、枕角擴大、瘢痕,以及腫瘤、血管畸形等結構損害。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暈厥、假性閑性發作、偏頭痛、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疾病進行鑒別。
● 如果出現視幻覺、視盲、視錯覺、強制性眼球偏轉、陣攣及震顫、反覆眼瞼閉合、眨眼、意識障礙等表現,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臨床表現、輔助檢查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治療方針為常用抗癲癇葯治療,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常用藥物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鈉、撲米酮等,可單獨或聯合使用。兒童良性枕葉癲癇首先用丙戊酸鈉治療,大多預后良好。

手術治療

● 繼發性枕葉癲癇藥物治療無效者可選擇手術治療。枕葉癲癇最主要的手術適應證為致癇灶明確,其次為特發性及隱源性癲癇中診斷為難治性癲癇者。藥物治療無效的兒童枕葉癲癇患者儘早手術,對於智力發育更有意義。

危害


● 本病對患者軀體、心理和社交功能均有不良影響,給患者工作、生活帶來不便。

預后


● 原發性枕葉癲癇無腦器質性損害,有自愈傾向。繼發性枕葉癲癇經積極治療可改善預后。枕葉癲癇可按部分性癲癇進行治療,對於兒童良性枕葉癲癇患者,藥物治療效果較好,隨著年齡增長,患兒病情可自然緩解,但有部分患者伴有輕度認知或協調功能障礙、學習困難。

預防


● 癲癇患者不能驟減或停服抗病葯,以免引起癲癇持續狀態。
● 加強護理,適當體質鍛煉,起居規律。預防意外發生。
● 嚴禁開車、游泳、夜間獨自外出等活動,如有發作預兆,應立即卧倒,避免跌傷。
● 克服自卑感及恐懼心理,避免疲勞、緊張等因素的刺激。
● 宜攝入清淡飲食,忌煙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