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是最常見的獲得性出血性疾病之一。成人的年發病率為5~10/10萬,兒童為4~5/10萬,兒童、育齡期女性、60歲以上老年人是該病的高發群體。本病目前病因不明確,發病機制是由於患者對自身抗原的免疫失耐受,免疫攻擊自身血小板和巨核細胞,導致血小板破壞增多和血小板生成相對不足,從而導致血小板減少。臨床表現以皮膚、黏膜出血為主,嚴重者可有內臟出血,甚至顱內出血。部分患者有乏力癥狀,也可以僅有血小板減少而沒有出血癥狀。部分患者不需治療。如果患者血小板減少,或者有出血癥狀,需要進行血小板輸注、促血小板生成藥等緊急治療。新診斷患者需要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也可以用促小生成藥艾曲波帕和羅米司亭等,部位患者須行脾切除。兒童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80%的病例在診斷12個月內血小板計數可恢復正常。大多數患者預后良好,個別患者會死於顱內出血。

就診科室


● 血液內科

病因


● 目前病因不明確,發病機制是由於患者對自身抗原的免疫失耐受,免疫攻擊自身血小板和巨核細胞,導致血小板破壞增多和血小板生成相對不足,從而導致血小板減少。

癥狀


● 常常表現為反覆皮膚黏膜出血如淤點、紫癜、淤斑、外傷后止血不易止以及鼻出血、牙齦出血、月經過多,也可以出現消化道出血、血尿等,除非有持續或反覆活動性出血,否則不伴有貧血表現。

檢查


● 血常規:至少2次血常規檢查提示血小板計數減少,血細胞形態無異常。
● 骨髓檢查:巨核細胞數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礙。
● 其它檢查:相應的病毒學、免疫學檢查等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狀腺疾病、淋巴系統增殖性疾病、感染等繼發性血小板減少症。
● 特殊實驗室檢查:血小板抗體、血小板生成素(TPO)的檢測有助於ITP的診斷。

診斷


●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診斷是排除性診斷,首先是通過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確定是否有出血表現和出血程度,是否有發熱、貧血、肝、脾、淋巴結腫大等其它疾病的臨床表現;其次是血常規檢查確認是否血小板計數減少(排除假性血小板減少),血塗片、骨髓象等檢查排除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系統性紅斑狼瘡、感染等繼發性血小板減少和遺傳性血小板減少。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假性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脾功能亢進、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狀腺疾病、淋巴系統增殖性疾病等疾病以及先天性血小板減少進行鑒別。

治療


● 治療原則:並非所有診斷的患者都需要治療。如果血小板數≥30×l0⁹/L、無出血表現而且不從事增加出血危險工作(或活動)的成人ITP患者發生出血的危險性比較小,可予觀察和隨訪。兒童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多為自限性,治療措施更多取決於出血的癥狀而非血小板數目。 如果患者有出血癥狀,無論血小板減少程度如何,都應積極治療。
● 緊急治療:對於病情十分危急,需要立即提升血小板水平的患者應給予血小板輸注,還可選用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甲潑尼龍、促血小板生成藥物以及其他治療措施。如上述治療措施仍不能控制出血,可以考慮使用重組人活化因子Ⅶ(rhFⅦa)。
● 新診斷ITP的一線治療:包括靜脈注射用丙種球蛋白和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包括大劑量地塞米松或常規劑量潑尼松),同時必須考慮到長期應用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 二線治療:促血小板生成藥物,包括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體激動劑艾曲波帕和羅米司亭;抗CD20單克隆抗體和脾切除術。在脾切除前,必須對診斷重新評價。此外還有其他二線藥物治療:硫唑嘌呤、環孢素A、達那唑、長春鹼類等。

危害


● 嚴重血小板減少者,可因腦或其他重要臟器出血死亡。

治療後效果怎麼樣


● 經治療大多數患者預后良好,但易複發。兒童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80%的病例在診斷12個月內血小板計數可恢復正常。

預防


● 病因不明確,目前沒有良好的預防措施。由於感染可以加重血小板的破壞,導致血小板數進一步減少,出血癥狀加重,應該注意感染的預防。

參考文獻


● [1]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血栓與止血學組.2016.成人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6年版).中華血液學雜誌,37(02):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