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行

詞語

素行,漢語詞語,釋義為平素之品行,不在位而行其道,一貫認真執行,也指高尚純潔的品行。

引證解釋


(1).平素之品行。《漢書·王尊傳》:“素行陰賊,惡口不信。”唐·張九齡《上封事書》:“是以士修素行,不圖僥倖。”明·沉德符《野獲編·禮部一·胡忠安》:“然其人惟務迎合取寵,且惑於方技旁門,殊無大臣之節,其素行不具論。”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大家扯他到朝門外,講講他的素行去。”徐特立《國文教授之研究》第三章:“如人物傳記,欲敘其一特別事項,先敘其素行。”
(2).《禮記·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后因謂按現在所處的地位行事。唐·孟郊《奉報翰林張舍人見遺之詩》:“前賢素行階,夙嗜青山勤。”王闓運《秋醒詞》序:“若出而思隱,將隱而思出乎?子思所以有素行之箴,許由所以有一瓢之累也。”參見“素位”。
(3).不在位而行其道。《韓詩外傳》卷一:“故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則民之目悅矣。言語遜,應對給,則民之耳悅矣。就仁去不仁,則民之心悅矣。三者存乎身,雖不在位,謂之素行。”漢·劉向《說苑·修文》:“存乎心,暢乎體,形乎動靜,雖不在位,謂之素行。”
(4).一貫認真執行。《孫子·行軍》:“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5).高尚純潔的品行。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誦經·慧彌》:“又有沙門法仙,亦誦經,有素行。”《北齊書·司馬幼之傳》:“子瑞弟幼之,清貞有素行,少歷顯位。”